記者 趙維莉
雯雯知道,班里很多同學背地里都叫她“馬屁精”,覺得她就是老師的小尾巴,事事討好老師,甚至會“出賣”同學,給老師告狀,換來老師的喜歡?!拔以诎嗬锘緵]什么朋友,大家都特別防備我,生怕我把他們的小秘密告訴老師,換取老師的信任。但我真的不是這樣的?!宾┯X得自己很委屈,“我只是做好老師讓我們做的事情,聽老師話。”但是她不否認,自己為了做一個老師喜歡的孩子,會去討好老師,揣摩老師的心思,去做老師們“喜歡”的事情,獲得老師的關(guān)注。
于是,已經(jīng)高二的雯雯是老師心中的乖學生,家長眼中“別人家孩子”,但同時也是同學眼中的“馬屁精”。這樣的三重身份,“折磨”得雯雯在這個暑假夜不能寐。
“討好”其實很多時候反射出來的是我們一種生存狀態(tài)——弱小無助,需要尋求保護和照顧。小時候我們需要依附父母,希望得到他們的關(guān)注,特別是當父母忙于工作、社交、家庭中其他成員時,我們?yōu)榱双@得關(guān)注,會摸索著迎合父母的喜好、讓父母開心,甚至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比如說父母希望我們在人前表演節(jié)目,就算我們心中不想,但為了父母的微笑,所以只能通過委屈自己做個好孩子來得到父母的關(guān)注,獲得父母的歡心——這樣的“討好”讓孩子嘗到“甜頭”后,孩子會一次次地去重復,壓抑自己、討好父母,成為父母老師想要的“好孩子”,久而久之就為自己帶上了一個虛偽的人格面具。
帶上這樣面具的孩子,慢慢地就會在生活中形成一種習慣——在權(quán)威面前隱藏自己,做別人眼里的“好”孩子,“好”學生,最后就是迷失自己。
其實,有“討好”習慣的孩子,從潛意識上說是有社交恐懼的,對他們而言,別人的眼光是一面鏡子,他們只有從這面鏡子里才能看到自己。但他們不被別人認同或需要的時候,他們會感到很恐懼,感到自己好像不存在了,充滿痛苦、孤立、空虛、罪惡感、羞恥感、憤怒和焦慮。而他們壓抑自己,無處表達自己,但往往只能“討好”一方,最后可能得到的不是認同,是不尊重,因為沒有人會看得起沒有骨氣的人,所以委曲求全的討好,得到的是不等值的反饋和回報。
所以習慣“討好”的人常常會感到自己不被理解,他們對拒絕和敵意有著根深蒂固的畏懼和焦慮,從小就學習如何盡力避免拒絕他人引起敵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只考慮他人而忽略自己,甚至時常處于悲傷的情緒里,這種情況得不到釋放,長此以往就會變得不自信。同時習慣去討好別人的人,常常會“丟失自己”,一個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人,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人,是把自己鼓勵在世界之外,卑微地去順從他人,失去自己的人永遠都是可悲的。
在外,討好別人順從別人卻沒有得到想要的尊重;對內(nèi)長期壓抑自己本性,迷失自己,這種模式的最終結(jié)果就是導致愛討好的人內(nèi)外皆空,既無法真正與人溝通,也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受到傷害最深的人就是自己。
那么如何使自己走出這樣的困境呢?最主要的是從主觀上改變自己,關(guān)鍵是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改變自我認知的方式,把對自己的認同感來源,從外在轉(zhuǎn)變到內(nèi)部,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標準。
要丟掉已經(jīng)因為討好習慣戴在臉上的面具,清理自己,時刻提醒自己保持自我思維,自愛、自尊,有禮貌地待人接物,并不是一味地按照別人認可的方式為人處世,與人沒有沖突也不意味著你就是“老好人”,只是你自己性格懦弱的放大。
把對別人的關(guān)注,轉(zhuǎn)移到自己身上,開始發(fā)掘自身上的優(yōu)勢,讓自己的閃光點放大,在潛意識中告訴自己自信一點、驕傲一點。
認真思考自己所想所需,接受真實的自己,消除自我愧疚感,有自己的主觀判斷力,去決定自己的行動,學會說“不”,懂得拒絕,改變自己的信念和行為。
這些說起來看似簡單,但是自我認同感、改變思維方式都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過程是艱辛的,但是收到的效果是讓你變得自信,做一個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