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音樂、影視、圖片、巧設問題等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調(diào)動學生情緒,讓其更好地進入課堂。筆者援例探究入境生情的策略及其效果。
關鍵詞:情境;策略;情感
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讓學生心底里沉淀的情感發(fā)酵釋放,一旦激起學生的興趣,入境生情,教學目標的達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例探究了幾種情境創(chuàng)設的策略及其效果。
一、 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在音樂的海洋里雖無兇險的波濤但能沁入靈魂深處,讓人心曠神怡。在音樂的渲染下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就很容易傳達。
筆者在教授《熱愛生命》時,課堂播放了韓磊的《向天再借五百年》,在這樣豪情萬丈要將生命活個暢快的深情演唱中,我開始了熱愛生命的導入,學生也受到了歌詞和旋律的感染,熱血沸騰,完成本課的授課目標就猶如水之就下了。
在教《邊城》前播放了黃磊的《等等等等》,情節(jié)描述式的語言配以哀怨柔情的歌聲,一下子攝住學生心魄,自然而然地將學生帶入那個悠遠的年代古樸的湘西,人物的愛恨情愁已不用教師多說就成了他們關注的焦點。還有在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時,課前我循環(huán)播放了《燭光里的媽媽》《父親》和《時間都去哪兒了》這幾首歌,在濃濃的對慈母父愛的感恩中,在時光刻刀在父母年輪中留下印痕的深情演唱中,在課堂彌漫開親情無限感恩無價的氛圍中,我開始了本課的導讀。
音樂的播放可以在上課伊始營造氛圍,可以在環(huán)節(jié)中根據(jù)情境選擇相契合的旋律,可以在課堂的結束讓學生依然沉浸于情感漩渦中。沒有音樂的課堂,就是沒有如盤皓月的夜空,缺失了靈氣;就是沒有如雪浪花的湖面,波瀾不興。
二、 影視呈現(xiàn),直觀感受
影視播放可以變枯燥乏味的文字為直觀可感的動態(tài),可以給學生新鮮感從而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可以化抽象生僻為具體生動。影視的導入讓課堂多了份現(xiàn)場的立體感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小狗包弟》時,課前播發(fā)了《忠犬八公》的片段,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其更直觀地感受到小狗的忠誠、通人性、不離不棄;還有在上《奧斯維辛沒有新聞》時播放了《辛德勒的名單》,讓學生對那段遙遠的慘絕人寰的歷史有了更直觀地感觸;在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播放了《水滸傳》片段,讓學生激起了閱讀名著的欲望,對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記憶……
當然影視的播放要精選,要契合文章內(nèi)容,要能激起學生的興趣,由課內(nèi)短時間的播放拓展到課外主動欣賞;不能過長,否則就有喧賓奪主之嫌,影響正常上課進度。
三、 創(chuàng)設圖片,激發(fā)想象
圖片的呈現(xiàn)可以激發(fā)學生想象,使學生如臨其境,觸景生情。異彩紛呈的圖片可以拓展課堂內(nèi)容,增加了畫面感和課堂趣味性;圖片的對比展示可以增加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
例如,筆者在教授蒙田的《熱愛生命》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對生命除了熱愛,別無選擇,我出示了幾張圖片,被壓在瓦礫和石塊下的種子,不管石塊如何重,縫隙如何狹,它向著陽光頑強不屈地透到地面上來,這是一種生命的不可抗拒的力量;烈日風沙中堅挺的胡楊,扎根20多米流沙之下,生下來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這是生命的堅韌與本色;地震女孩身埋在一片廢墟中,頭懸輸液的管子,她那清秀的臉上,露出的是一抹甜甜的、淡定堅強的,被喻為“地震中最美的微笑”,那是生命的從容與淡定。一番欣賞與訴說,激起了學生對生命的尊敬,激起他們在困厄面前永遠不要低下你那高傲的頭顱的信念。
還有筆者在上《燕歌行》時,出示了戰(zhàn)士浴血奮戰(zhàn)和將軍帳下美人歌舞的對比圖片,還有邊塞黃沙彌漫絕域蒼涼以及家中妻子舉頭望月遙相思的組圖。在一系列對比鮮明的圖片中給學生觸目驚心的震動,文章的主旨情感不言而喻。
生動的畫面使課堂容量變得多姿多彩,但畫面的呈現(xiàn)只能是輔助,而且出示的時間要恰當,否則就弄巧成拙地限制了學生的想象;畫面的出示要與課文內(nèi)容相輔相成,否則就變成噱頭。
四、 設置問題,激活思維
巧妙提問,創(chuàng)設懸念,學生只有在強烈的學習動機驅使下,才會對學習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學生在懸念的驅使下,在答疑解惑的內(nèi)在需求下,迫不及待去閱讀文章,急不可耐地想和老師交流,他們的思維被激活,情感被調(diào)動。
例如,在教授《小狗包弟》時,為了讓學生了解作者情感變化,把握主旨,感受人格,筆者上課時拋出了連環(huán)珠式的問題:如此可愛的包弟怎么就變成了沉重的“包袱”被作為禮物都無法送出,最后怎么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似的被殘忍地送上解剖臺開腸破肚,怎么就逃脫不了自己的厄運,為什么?一個可愛的小狗,一個善良的老人,為什么會發(fā)生小狗被老人送上斷頭臺的悲???誰之過?本文只為了寫小狗的遭遇嗎?一個民族能經(jīng)歷如此災難嗎?如此浩劫誰應該承擔責任呢?誰率先站出反省懺悔呢?贏得怎樣的評價呢?在聲聲叩問中學生的思維被調(diào)動,情感被激發(fā),所有的答案如骨鯁在喉,所有的激情澎湃于胸。
另外本人在上《記念劉和珍君》一課時,開篇我就提出:劉和珍是怎樣的女學生?作者為何用“君”來稱呼她?對于她的死社會各界的反應是怎樣的?作者對他們的態(tài)度分別是怎樣的?對于徒手請愿先生贊同嗎?她們這次流血的意義又是什么?通過一系列的設問,學生早就疑竇重生,想一睹為快,這些問題的回答也就成功解決了課文的內(nèi)容情感了。
當然,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找準切入點,問題的創(chuàng)設要是學生易回答的,能誘使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要是能激起學生探究欲望的,能激起學生情感波瀾的;問題要是一劍封喉切中文章要害的,能幫助教師因勢利導地解決文章重點。
如果說教育上的水是情和愛,那么情境就是盛放這一潭春水的池。我們可以通過精美畫面的呈現(xiàn)、悠揚音樂的渲染、影像視頻的刺激以及四兩撥千斤式的問題的鋪設,以期達到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參考文獻:
[1]鄧彤,賀學根.閱讀教學培養(yǎng)問題意識的軸心[J].中學語文教學,2003(2):17-19.
[2]高帆.名師營造課堂氛圍的經(jīng)典細節(jié)[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于漪.我和語文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王薇,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