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
當下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互聯網的普及不僅標志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更是時刻影響著當下青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那么如何借助新媒體的力量來改造和發(fā)揮傳統(tǒng)思政教育載體的作用,創(chuàng)新發(fā)展新媒體這個新興載體,從而適應新時代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以及大學生群體日益增長的需求,這已經成為當下信息化時代發(fā)展的大勢所趨。
新媒體的誕生和發(fā)展,對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帶來了全方位和深層次的影響,同時也深深影響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走向。新媒體是新載體、新途徑、新方法,不僅能夠將傳統(tǒng)思政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主體地位弱化,更重視提高工作的互動性和時效性。
基于此,筆者以高校網絡等新媒體的建設、運營、管理、方法創(chuàng)新為研究視角,在新時代對青年人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著重剖析了網絡等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如何有效運用的問題,從而推動高校思政教育順應時代的發(fā)展。
首先,網絡等新媒體的大量運用打開了青年學生思維的閥門,網絡媒體上一些所謂的“潮流”不斷沖擊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觀念,極易導致其價值取向跟風發(fā)展,這些海量的信息參差不齊,有的甚至完全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其目的大多不在于如何傳播社會主流文化,而在于嘩眾取寵博得社會關注,這直接讓一些低俗、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思想映入大學生眼簾,因而大學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價值觀的形成面臨極大的挑戰(zhàn)。
其次,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新媒體時代,各式各樣的網站、應用使人應接不暇,許多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內容缺乏篩選能力,常常是照單全收,于是大量碎片化、無用化信息和知識堆疊交織在一起,因此難以系統(tǒng)地內化于心,更別奢談做到外化于行。
再者,青年學生往往對新興事物充滿著極強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加之自身的自制力較為薄弱,因而很難抵制住新媒體上各種各樣的誘惑,從當下大街小巷涌現的大量“低頭族”可以明顯看出他們對新媒體已經產生了很強的依賴性,而傳統(tǒng)思政教育的說教方式顯然已經難以滿足嚴峻形勢下思政教育工作和大學生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求。
一方面由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學生之間往往有一定年齡差距,二者常常會有不一樣的認識和思考,對事物的理解、態(tài)度、觀點難以一致,有時甚至是天壤之別,而且解決問題的實際行動也會有較大差異,比如對于網絡等新媒體沖擊舊觀念的內容就不會像青年學生那樣辯證看待,反而是一味地不理解和抵制;又如教育工作者不能像青年學生一樣熟練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在這種新形勢之下對我國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我國高校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一般以理論教育為主,語言抽象而又嚴謹,加上在教學內容和形式上刻板無趣,難有創(chuàng)新之手段和方式,很難引起大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1]
首先,高校輔導員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傳播者,而這種特殊的雙重身份決定了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高校輔導員并未經過專業(yè)的培訓,因此對很多網絡信息的辨別和篩選就未能嚴格把關,讓一些垃圾網絡信息或者空洞難懂的理論知識成為思政教育的內容,加之未對運用網絡等新媒體準確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工作引起足夠重視,進一步導致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具有教育意義的素材缺失。
其次,高校輔導員在運營新媒體時所編輯的思想內容缺少自主創(chuàng)新性,僅僅是對新媒體平臺的信息進行機械化的復制粘貼與轉載,且多為空洞的理論知識。撰寫的內容表達生硬,內容偏“空洞化”、“套路化”,缺少時代氣息,缺乏語言的活潑性,使發(fā)布的信息缺少趣味性和感染力進而導致大學生喪失閱讀的興趣。[2]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依托網絡而生的諸多新媒體具有“兩面性”。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高校,肩負著弘揚社會主流價值、培養(yǎng)國家人才的重大責任,要想使得責任得到落實,就必須以先進的網絡和各類新媒體為思政教育的載體[3],把充滿正能量、體現新時代社會主義價值的內容和精神內核傳遞出去,覆蓋到廣大師生和教職員工。
春風化雨潤無聲,要在平時把網絡等新媒體作為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使得積極健康的完整信息而不是碎片化、復雜化的信息內容源源不斷地通過這個渠道發(fā)揮其效用,使受眾在潛移默化中內化于心,在關鍵時刻能夠正確引導輿論的走向,防止社會中一些人利用輿論引發(fā)社會恐慌和社會矛盾。網絡思想陣地的爭奪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不但需要我們及時搶占制高點,還需要守好這塊陣地,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面大旗在網絡新媒體的陣地上高高飄揚,把廣大的先進知識分子凝聚在黨的旗幟下。[4]
比如,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的微信公眾號的建設和管理,緊緊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結合學院的自身特點、風格,以極為接地氣的語言和生動活潑的形式傳遞著正能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推出的行政法出彩人欄目,展現身邊榜樣的事跡,講述鮮為人知的故事,引導大學生從青澀迷茫的高中積極投身到大學新的生活之中,而平均每期數百人的閱覽量,幾乎囊括該年級的所有學生,有幾期的瀏覽量甚至過千,可見其影響的范圍之廣、程度之深;“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推出的年級動態(tài),推送的信息不僅覆蓋面廣,而且與大學生的生活切身相關,經過年級管理團隊的精心篩選和撰稿,將學院和年級的工作、會議精神、學校指示進行傳達,杜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落后思想。有效利用新媒體的積極導向作用,以貼近生活的創(chuàng)新形式,始終圍繞一個永恒的主題——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成長成才目標。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自我提升專業(yè)素質技能的同時,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意識,在新媒體背景下不斷學習互聯網技術、培養(yǎng)網絡新思維、更新舊觀念。
首先,隨著網絡這一龐大載體的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當下理論知識更新速度極快,技術結構也呈現出多元化發(fā)展趨勢。所以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完善、提高知識技能和網絡新思維是教育工作者自我提高的根本方式和途徑。要完善、提高知識技能,就要求高校鼓勵、引導高校教育工作者積極投身到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教育方法;要切實鍛煉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網絡新思維,就要提升其思想覺悟,摒棄以往呆板的定勢舊思維,而以開放式的包容萬象的學習心態(tài)關注網絡新思維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運用,進而深刻理解網絡新思維的廣泛內涵,通過網絡新思維緊緊把握住網絡新時代發(fā)展的脈搏。
其次,高校要提倡、鼓勵和引導新媒體運營隊伍的建設。要大力推進網絡思想文化傳播載體的建設,就要優(yōu)化隊伍結構,而形成行動高效的新媒體運營團隊是思政教育工作得以順利展開的重要保障。要使一個新媒體平臺高效運轉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而新媒體運營團隊的建設不能僅僅局限于一兩種途徑。比如精準把握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的顯著特點,東南大學組建新媒體平臺的過程中有意識讓廣大青年學生參與組建和運營全過程,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網絡新興媒體的天然優(yōu)勢,積極建設“先聲網絡文化工作室”等新媒體團隊,采用貼近學生思想的新青年體、網絡語言和網絡活動,構建了立體化的校園文化傳播平臺。又如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QQ推送號的管理和運營,主管人由年級推選出來的兩位年級宣傳總班長擔任,經過年級專業(yè)知識技能培訓,更能在運營過程中緊扣校內校外時下熱點,深入淺出表明學院的立場和態(tài)度,同時也兼具線上交流平臺的作用,它依托網絡,實現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為在不同時間段不同地點的個體提供互相交流的平臺。而從平均每條推送達數百人瀏覽的數據和實踐效果來看,不僅方便地對信息傳遞后的效果進行反饋,使得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信息傳遞可實現無障礙地進行,而且有效地引導網絡輿論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首先,輔導員是指從事學生的思政教育、學生日常管理、就業(yè)指導、心理健康以及學生黨團建設等方面的工作的教師。從其工作的性質和內容來講,高校輔導員在思政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特殊載體。而利用新媒體手段開展思政教育活動,其實施成效如何往往取決于輔導員對新媒體相關技術的知識儲備和靈活運用。因此,要使高校輔導員熟練、靈活運用新媒體并自覺使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最終在網絡思政教育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及時搶占制高點、守住守好這塊陣地,就要有針對性的對輔導員進行高強度、短期知識技能指導和培訓。所以在新媒體背景下要想發(fā)揮網絡新媒體的積極有效作用,輔導員和大學生必然需要共同參與,共同進步。
其次,輔導員應摒棄理論知識的強制灌輸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轉而緊跟時代步伐,緊扣當下青年學生的新思維,增強網絡等新媒體信息平臺理論知識傳播的趣味性和價值性。更應避免生搬硬套新媒體上發(fā)布的各種信息給青年學生造成閱讀的疲勞,從而防止其因理論的空洞乏味產生麻木心理而弱化其參與思政教育活動的積極性。
再者,大學生是思維非常活躍、對新鮮事物的接受速度和領悟力都很快的一個群體,也是高校接觸和使用網絡新媒體的最大的群體。因此大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的強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的效果,可見高校輔導員通過新媒體平臺與學生展開線上的互動和信息反饋是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總而言之,在物質空前繁榮、信息爆炸的新時代,網絡等新媒體的運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信息化、多元化、覆蓋面廣的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因此高校要正確有效運用新媒體,融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青年一代的新要求,創(chuàng)新地利用各種形式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確引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才能打贏思想政治教育的攻堅戰(zhàn),從而培養(yǎng)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李思濱.淺談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傳媒,2017(17):81~83.
[2]潘聰,高彩鳳.淺析互聯網+背景下輔導員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J].才智,2017(12):143~144.
[3]李燁虹.論新媒體在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2(2):80~82.
[4]張澤寶.網絡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學理論,2016(3):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