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堂教學是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對學生個人品德和思想塑造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在中學中推進素質教育,完善對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必須從課堂教學入手,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在教學工作中加強正確價值觀的輸出,培養(yǎng)學生成為人格獨立,思想正直的人。中學歷史課程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涉及面廣,包羅萬象,蘊含豐富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站在歷史的制高點,可以參悟出許多的人生哲理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也能對人生,對社會有更加深刻清醒的認識。
中學生處于思想道德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可塑性強,但意志力仍不夠堅定,經(jīng)受不起誘惑,容易被一些社會的不良風氣裹挾,一旦人生觀、價值觀扭曲,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前景不容樂觀。因此,對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意義重大,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增強思想道德的培育,而中華的傳統(tǒng)美德就是通過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而傳承下來,回首民族的歷史,忠善之士不勝枚舉,通過具體的歷史事件,讓學生感受到優(yōu)秀思想道德的魅力,能潛移默化地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信念。
中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興趣不高,認為歷史離現(xiàn)實太過遙遠,歷史知識對于現(xiàn)實沒有很大的實際作用,而且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上,教師也是按部就班地對歷史事件的背景、過程、意義和經(jīng)驗教訓進行闡釋,程序化的教學使學生對這門課程漸漸產(chǎn)生厭煩的情緒。如果把人格教育滲透到歷史教學中,教師就能借機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更加細致的分析,讓學生探尋其中的哲理,這樣一來,學生能對歷史現(xiàn)象產(chǎn)生更多的哲思,增加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要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首先需要具備多樣的教學方式,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需要借助不同的方式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人格教育也是一樣,在教學內容本身比較嚴肅,不容易獲得接納情況下,利用有吸引力的教學方式獲得學生的認可就是課程成功的關鍵所在。而隨著多媒體設備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學方式又獲得了更優(yōu)質的技術支持,教師也應該樹立調整教學方式的意識,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放映一些歷史紀錄片和影視史料,再結合自身的闡釋,讓學生對歷史事件建立感性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除此之外,學校還能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組織開展一些紀念革命英烈,拜訪英雄后代的活動,真切體會到這種愛國情懷。
歷史是包羅萬象的,歷史教學中有很多值得現(xiàn)代人學習的人物和事件,一些圖片還能給學生帶來更加直觀的感受,但并非所有的歷史知識都具有人格教育意義,有些特殊的歷史現(xiàn)象甚至會對學生產(chǎn)生誤導,因此,教師首先要選擇那些具備人格教育意義的歷史素材,其次考慮歷史素材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需要循序漸進,當教學任務與人格培養(yǎng)目標沖突較小時,教師可以適當調整教學順序,把具有相似性,相對典型的事件或任務納入一個相同的體系中,強化對學生的人格熏陶。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人格教育問題上也是一樣的。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加以重視,積極解答。為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還應該設法讓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自我反思的習慣。比如說,學生往往對英雄人物有一種崇拜之情,基于這一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多講解司馬遷、羅斯福、毛澤東等偉人的光榮事跡和崇高品質,鼓勵學生去收集他們的故事,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優(yōu)秀道德品質的熏陶,反思自身的缺點,樹立更高的發(fā)展目標。
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道路上的導師,也是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導師。教師的一舉一動在學生的頭腦中會留有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師本人需要具備正直的人格,為學生做出行為表率,注意平時的行為規(guī)范是否符合要求。加強和學生的溝通能更清楚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健康狀況,對學生的人格培育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一位認真負責的教師也更能獲得學生的肯定,教學工作也能更加順利地進行。
綜上所述,加強對中學生的人格教育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歷史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具有特殊的意義,為實現(xiàn)這一理想目標,歷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調整教學方法,選取合適的歷史素材進行深入挖掘,鼓勵學生向優(yōu)秀的人物學習,為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不斷努力,讓學生的成長道路更加明朗。
參考文獻:
[1]張立和.淺談歷史教學中的人格教育[J].中學課程資源,2007(08).
[2]羅安琪.歷史課改與人格教育[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