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煜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4)
中國繪畫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畫家運用筆墨營造形象、傳情達意。在幾千年滾滾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派系風格,展現(xiàn)出時而惟妙惟肖,時而流暢灑脫的繪畫形態(tài)。中國畫線條的魅力在于畫家對自然現(xiàn)象的感悟和人文道德的思考,它突破了時空限制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繪畫語言,線條之美就如同游云驚龍一般游蕩在畫面之上。
線條是一種極具表現(xiàn)力的造型語言,在繪畫領域有著特殊的地位和深遠的意境。中國畫十分講究用線,有人曾把中國畫稱為“線性藝術”??v觀中國畫的發(fā)展歷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畫自誕生之初就與線條有著密切聯(lián)系。新石器時期,彩陶十分流行,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就是典型代表,原始社會的人類運用線條勾勒出其造型輪廓,并逐步進行精細地刻畫。到了殷商時代,青銅藝術由成熟發(fā)展至鼎盛,形成了繁縟華麗的紋飾線效果。隨著刻畫工藝的愈發(fā)精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藝術一改昔日風貌,出現(xiàn)了較多具有生活氣息的圖案,線條更是呈現(xiàn)出一種流利挺拔、百轉(zhuǎn)千回的姿態(tài)。采桑宴樂射獵攻戰(zhàn)紋壺這件藝術品就頗具時代特色,做工精細、細條流暢、剛?cè)岵?,將貴族演禮的場面刻畫得淋漓盡致。同一時期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人物龍鳳帛畫》也明顯受到了銘文線的影響,線條娟秀,一氣呵成。到了漢代,繪畫線條的駕馭能力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在墓室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線條卷曲繚繞、繁而不亂的特點,更鮮明地體現(xiàn)出升仙的主題。魏晉南北朝時期,顧愷之畫面中的線條如同春蠶吐絲般靈動優(yōu)雅。他根據(jù)畫面呈現(xiàn)物體的不同,總結出線條不同的走勢與提案,如針對人物描法的十八描,就包括高古游絲描、鐵線描、釘頭鼠尾描等;在山水畫中同樣包含幾十種不同風格的皴法,如披麻皴、斧頭皴、云頭皴、亂麻皴、雨點皴等。直至隋唐時期,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多,中國美術開始向外傳播,同時也吸收借鑒了其他民族的有益因素,從而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山水、花鳥、人物三種題材獨立成科,將繪畫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峰。道釋人物畫、仕女畫、金碧山水、“破墨”山水等畫法在畫壇上相繼涌現(xiàn),彰顯出美術在人們生活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畫圣吳道子是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他善于融合外來文化,在傳統(tǒng)繪畫方式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形成了“周家樣”。在《八十七神仙卷》的描繪中,我們可以看到吳道子對線條獨到的駕馭能力。他對高古游絲描進行了改進,行筆頗具力量、張力與節(jié)奏感,呈現(xiàn)出灑脫飄逸的形態(tài),故而被稱之為“吳帶當風”。“莼菜條”的用筆技法被后世許多畫家借鑒學習,豐富了中國繪畫的形式美感。隨著時間的推移,線條藝術也越發(fā)成熟,成為畫家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表達心境的重要造型手段。
中國繪畫的線條用筆與書法行筆兩者頗有淵源。元代趙孟頫曾在《秀石疏林圖》的題跋中寫到:“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睍ê屠L畫都屬視覺空間藝術,需借助筆墨表現(xiàn)畫家的氣韻、風度與情感。無論是隸書、楷書還是行草、篆書,書法始終不能脫離線條而存在,在起筆、行筆、收筆中可見字的筋骨與氣脈。書法創(chuàng)作中字體間的間架結構與畫家所強調(diào)的骨法用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倘若畫家只重視繪畫技巧而忽視書法用筆的方法與力度,就會逐漸淪為膚淺的、華而不實的虛無主義,這與精湛技藝的工匠將沒有區(qū)別。畫家只有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細細斟酌墨色的干濕濃淡、行筆的輕重緩急、線條的頓挫轉(zhuǎn)折才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如著名畫家吳昌碩就是“以書入畫”的踐行者,他十分擅長篆書,尤其對石鼓文最為精通。他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書法用筆的力度,使整體的畫風更偏向于雄厚、蒼勁,畫面的布局也別出心裁,巧奪天工。
中國畫的線條藝術與西方繪畫有明顯區(qū)別。西方繪畫強調(diào)在寫實能力的基礎上對塊面結構、明暗光影的塑造。繪畫線條從屬于物體的整體結構,突出立體感、縱深感和空間感。倘若線條脫離了物體的形態(tài)和結構,那么線條自身將沒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反而觀之,在中國畫的藝術表現(xiàn)中,線條的作用遠遠不止于塑造形象的基本要求,它早已與畫面融為一體,成為畫家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表達思想意志的重要手段。它是畫家對客觀主體的抽象概括和理解,凝聚著畫家的主觀情感。因此,中國畫的線條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與審美價值取向。
中國畫的線條之美在于畫家的別出心裁、巧心匠制。中國畫線條的走向強調(diào)“筆斷意連”“意到筆不到”,線條的停頓與連接在畫面上形成節(jié)奏感與韻律美。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到“張、吳之妙,筆才一二,像已應焉,離披點畫,時見缺落,此雖筆不周而意周也”。在張彥遠的筆下吳道子和張僧繇對線條的把握也頗具一番風味,即便在筆墨未能觸及的畫面空白處,也能感受到精巧的構思,真正達到了中國畫“計白當黑”的畫面效果與意蘊。王獻之《中秋貼》被世人稱為“一筆書”之祖,其筆法暢快淋漓令人嘆為觀止;陸探微的“一筆畫”并非在整幅畫面上只憑一筆作畫就能窮盡所有的畫面形象,而是畫家以情感、意境為主導,將作品視為一個統(tǒng)一整體,即便有千萬線條,也相互呼應、散而不亂、氣脈貫通。
民間自古流傳“力透紙背”“入木三分”,這些詞語都是用來形容線條的力量感與生動性。畫家運筆時要注意線條筆法的變化,將干濕濃淡、輕重緩急、提按頓挫統(tǒng)一于線條的筆勢中。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骨法用筆”作為品評繪畫的重要標準之一,用筆的力度同樣也是體現(xiàn)畫面美感的重要方面。線條被畫家賦予了靈性與生命力,它生動地詮釋了畫家的藝術修養(yǎng)與人文情操,是畫家綜合素養(yǎng)的客觀體現(xiàn)。北宋李公麟的白描傳世之作《五馬圖》,以靈動飄逸而又富有力量感的線描表現(xiàn)出五馬的神態(tài)與狀貌。其博大精深的藝術修養(yǎng)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對他藝術創(chuàng)作大有幫助。任伯年創(chuàng)作人物畫擅長使用釘頭鼠尾描的繪畫方式,用筆方折頓挫極有力度,起筆時頓筆,收筆時漸漸抬起,并對長線條有著極高的駕馭能力,用筆強有力度,每一根線條都不多余,每一組線條的編排都有其寓意。在中華浩瀚的美術世界,這樣的作品層出不窮,它們都彰顯著線條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深遠影響與表現(xiàn)力。
線條是藝術形式美的重要表現(xiàn)方式,它凝聚著畫家對自然萬物的審美認識與理解。線條藝術是中華歷史文化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我們要不斷發(fā)揚光大。同時,在嶄新的新時代下,線條藝術也需要與時俱進、蓬勃發(fā)展,賦予其多樣性。畫家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敢于將不同創(chuàng)作主題、不同藝術構思的繪畫作品與復雜多樣的線條風格相互排列組合,不斷探索出新的藝術樣式,以豐富中國畫線條的表現(xiàn)形式。將中國畫的寫意性與現(xiàn)代造型和諧統(tǒng)一起來,汲取中西繪畫之長,突破筆墨語言的教條化和程式化,創(chuàng)作出更富有文化意韻的藝術作品。
[1]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2]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4]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黃華明.中國畫線條藝術闡釋[J].藝術教育 ,2005(3):26-27.
[6]陶琳娜.論中國畫的線條美[J].裝飾,200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