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彩鳳
(山東交通職業(yè)學院,山東 濰坊 261206)
即便在怪咖眾多的導演圈中,蒂姆·波頓也是一位特立獨行、堪稱鬼才的奇特導演。在他的身上充滿了矛盾色彩,一邊偏愛黑暗哥特式風格的死亡氛圍,一邊鐘情于溫暖動人的童話場景。死亡、壓抑、黑暗、溫馨、催淚、搞笑,這些看似不太相關的詞語,都可以在蒂姆·波頓的電影中找到對應的元素。
蒂姆·波頓如同黑暗中走出的魔法師,將種種怪異扭曲的形象與充滿人性的情感雜糅在一起,創(chuàng)作出眾多黑暗寓言式帶有夢境質感的電影作品。這些電影作品的主體—客體關系、外部環(huán)境—內在情感都帶有明顯的隱喻特征。但是,隱喻的表達在蒂姆·波頓的電影中并非含糊不清、晦澀難懂的,只要按照導演所指明的線索,便可以理清其中的意涵。
蒂姆·波頓偏愛的哥特式藝術風格來源于中世紀時期(公元5—15世紀),充滿黑暗、死亡、孤獨、頹廢的氣息,通常以墓園、古堡、黑夜、烏鴉、黑貓、吸血鬼、十字架等元素為標志性特征。哥特式風格自誕生以來,便與死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于特殊的童年,蒂姆·波頓自幼便顯現(xiàn)出對死亡和怪物的癡迷,他看怪奇電影,閱讀恐怖小說,畫各種奇特的怪物,甚至一度因為格格不入的風格,而被迪士尼動畫公司逐出創(chuàng)作隊伍。
但是,這一切并沒有影響蒂姆·波頓,他自幼便是個怪小孩,長大后依然是個古怪而執(zhí)著的人,這一點,從成年后的蒂姆·波頓依然喜歡在墓地中游蕩便可看出。死亡在帶來恐懼的同時,賦予了蒂姆·波頓詭異奇特的靈感,這也為他最終成為一位極具個人風格的導演奠定了基礎。
《科學怪狗》中那只本已車禍死亡卻被電力復活的斗牛犬“火星”;《甲殼蟲汁》中因為事故離世而變成鬼魂的夫妻;《剪刀手愛德華》中為所有悲劇埋下伏筆的死去的發(fā)明家;《圣誕夜驚魂》中萬圣鎮(zhèn)上各種各樣的鬼魂;《斷頭谷》中四處殺戮的無頭騎士;《僵尸新娘》中悲慘死去卻仍心存善念的少女艾米麗;《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中時空回廊里不死不生的孤兒們……蒂姆·波頓執(zhí)導影片充滿了類似的死亡意象,拼湊縫補的皮毛、枯枝般的指骨、鬧鬼的房屋、驚悚的怪物……
影片中的人物角色形象同樣充滿死亡的氣息,慘白瘦削、顴骨突出的骷髏式面容,大到離譜的深深凹陷的雙眼,有著濃重黑色陰影的眼圈,比例細長到不可思議的四肢,古怪而孤僻的個性,色調暗淡深冷的衣著。仿佛死亡的利劍已經懸在頭頂,死神扛著鐮刀的身影已經在背后,令人望而生畏。
這些黑暗的元素均來自蒂姆·波頓內心深處的恐懼與孤獨,來自他并不美好的童年,古怪的父母將他養(yǎng)成一個古怪的孩子,又因為古怪而被貼上標簽,被眾人畏懼疏遠。然而,可貴的是,苦澀的童年經歷,并沒有使這位鬼才導演變成真正的怪胎,蒂姆·波頓執(zhí)導的電影在哥特式風格的表象下,是熠熠生輝的人性和成人世界里難覓蹤跡的童心。
自我成長往往伴隨著蛻變的苦痛,這種苦痛契合了嬰幼兒時期與母體身體—心理分離的焦慮恐慌,以及青春期自我意識覺醒的憂郁孤獨。而這種自我成長帶來的創(chuàng)傷與苦痛有時甚至會伴隨個體一生,即便隱藏在內心深處,依然會在某些時刻沉渣泛起,突惹微瀾。這種創(chuàng)傷癥候與蒂姆·波頓的哥特式風格不謀而合,會在某種程度上喚醒觀眾心理層面的認同。因此,在蒂姆·波頓指導的影片中可以找到帶有明顯的隱喻特征的能指符碼。
1.監(jiān)護者。監(jiān)護者,或稱懲戒者。作為影片中擁有絕對權力的家長式象征,往往身兼雙重身份,即他們既是兒童權利的監(jiān)護者,也是兒童錯誤行為的懲戒者。監(jiān)護者的形象在《剪刀手愛德華》《大魚》《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僵尸新娘》《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中均體現(xiàn)得較為明顯。
《剪刀手愛德華》中,創(chuàng)造了愛德華的發(fā)明家對他傾注了全部的心血與愛,卻在制作完成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前便死去,暗喻著父母等監(jiān)護者在兒童尚未成年前的監(jiān)護缺失。或者是因為離開,或者是因為死亡,他們缺席了被監(jiān)護者的生命歷程,導致被監(jiān)護者無法獨自完成成長,造成了悲劇性的結局。愛德華渴望愛,也渴望被愛,但是自身的缺陷與攻擊性,使他只能遠遠地看著所愛之人,陷入永恒的孤獨。
《大魚》中,父親這一形象本身便是兒子的監(jiān)護者,由于他脫離實際的描述,即兒子所認為的“謊言”,使兒子失去了對父親的信任,甚至產生了厭惡,導致他遠遠地避開了父親。這種糾纏了整部電影的信任危機,暗喻監(jiān)護者有意或無意的失信,造成被監(jiān)護者心靈世界的全面崩塌,又因為無法面對監(jiān)護者的失信與自己的不信任,只能斬斷維系在彼此之間的紐帶,拉開空間的距離,避而遠之。
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巧克力工廠主人身上,更清晰地投射出監(jiān)護者“懲戒”的職責,那些不聽從主人的告誡,在巧克力工廠中放肆行動的孩子,遭到了各式各樣的“報復”。而曾被父親嚴苛對待的巧克力工廠主人,身上既有著監(jiān)護者的權力,也有著被監(jiān)護者的烙印,所以他的行為與正常的成年人不同,經常顯現(xiàn)出古靈精怪的孩子般的氣質。蒂姆·波頓通過巧克力工廠主人的形象暗喻成年不等于成熟,成長有時會是耗盡一生才能完成的任務。好在善良、愛心與守序,總會得到好的回報。
《僵尸新娘》中維克多與維多利亞的父母,是專制型監(jiān)護者的象征。由于他們對被監(jiān)護者專橫的驅使,逼迫兩個被監(jiān)護人邁入婚姻,雖然最終收獲了愛情,卻經歷了無數(shù)波折。亡者之地的少女艾米麗,暗喻著不成熟的因感動而生的情感,最后,這情感伴隨著艾米麗的勇敢犧牲而終結。這部電影中,她是最勇敢的那一個,象征著純粹、美好、一往無前的情感。
毫無疑問,《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中,佩里格林小姐是監(jiān)護者,她守護著古堡里所有奇怪的孩子,使他們免于遭受怪物的傷害,但這也令被監(jiān)護者失去了自我選擇的權利,永遠在時空輪回中重復著同一天的人生。佩里格林小姐的行為暗喻監(jiān)護者會以合理的理由,按照自己的心意安排被監(jiān)護者的人生,哪怕是阻止他們成長,只要監(jiān)護者覺得合理,不需要被監(jiān)護者的意見,便可以自行去做。這便是監(jiān)護者的強權。
2.危機與磨難。在這些蒂姆·波頓創(chuàng)造的寓言世界中,主角需要經歷無數(shù)危機與磨難。很多危機與磨難看似荒謬異常、不可理喻,卻自有其深意。大大小小的隱喻藏身在寓言之中,等待觀眾的讀解。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各式各樣的糖果與巧克力,對于孩子們來說,是甜蜜的禮物,是沖昏了頭腦的幸福,對于成年人來說,是工作,是責任,還是需要托付給繼承人的財產。成年人的世界遠比孩子的世界現(xiàn)實而殘酷,孩子們犯了錯,自有成年人進行懲戒,成年人犯了錯,是懲戒也無法挽回的毀滅。糖果和巧克力也是甜美的誘惑,是孩子們簡單的渴望,是成年人復雜的欲望。所以,一不小心,就會掉進管道消失,或者被巧克力河吞沒。影片中,這些人都會安全地回到工廠外面,懲戒不過是無傷大雅的玩笑?,F(xiàn)實中,被甜美誘惑吞沒的人,又有誰能回來呢?
《僵尸新娘》中出現(xiàn)了“蝴蝶”這一意象。蝴蝶極為美麗,卻生命短暫,成蟲往往只有兩個星期左右的生存時間,所以它們會在這短暫的時間中努力尋找伴侶,產卵,然后死去。極致的美麗與極致的脆弱并存,暗喻著艾米麗可悲的人生,也暗喻著青少年時期夢幻而短暫的戀情,如同煙花般絢爛,卻轉瞬即逝。所以,影片的最后,為愛奮不顧身的艾米麗化作無數(shù)只白色的蝴蝶,翩然遠去。維克多的搖擺不定,是成年人面對選擇時的掙扎與艱難,有時明明下定了決心,卻又再下一秒推翻。只有在面臨絕對的危機時,成年人才能真正看清內心所求。有得必有失,所以維克多得到了維多利亞,失去了艾米麗。
《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中,怪物需要吞噬古堡中奇怪孩子們的“眼球”,而佩里格林小姐為了保護孩子們想盡了辦法?!把矍颉笔且粋€十分古怪又有些可怕的意象,蒂姆·波頓曾經在采訪中說,他喜歡觀察演員的“眼睛”,因為從中可以看到對方的靈魂。骷髏沒有生命,所以沒有眼睛,也就沒有“靈魂”。在人的身體上,只有“眼睛”才能看到外在世界,是接受信息的最重要的器官?!把矍颉卑涤髦⒆拥摹耙曇啊迸c“靈魂”,怪物沒有“眼球”,所以他們通過渴望吞噬孩子們純真澄澈的“視野”,而擁有孩子般的“靈魂”。那么,這些怪物是什么?答案便呼之欲出了??释匦禄氐綗o憂無慮的童年的成年人,貪婪地覬覦著孩子的靈魂,只要能榨取一些能量,哪怕剝奪孩子認識世界的能力與生命,也再所不惜。
3.反叛與救贖?!稊囝^谷》中卡翠娜的繼母是一個瘋狂的女巫,為了大筆財產,她不惜殺掉一個又一個無辜的人。成年人對于財富的渴望,令她鋌而走險,不計后果。她控制了無頭騎士(生殺予奪的權力),最后卻被無頭騎士/權力反噬,拉進了地獄。對于繼母的質疑和反抗,是對監(jiān)護者錯誤行為的糾正,也是對權力和掌控的反叛。
蒂姆·波頓沒有執(zhí)導《圣誕夜驚魂》,是該片的編劇和制片,整部影片依然保持著蒂姆·波頓的風格。萬圣鎮(zhèn)的南瓜王子杰克,是叛逆的青春期少年的映射。他種種性格與行動,暗喻著青春期少年的反叛。此刻的少年,已經初步脫離了監(jiān)護者的掌控,擁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能力。所以,杰克是深受萬圣鎮(zhèn)怪物愛戴的王子,他可以為所欲為。杰克擁有青春期無盡的憂郁、哀傷,生活在陰郁黑暗之中,他感覺不到快樂,只有無盡的痛苦,并充滿對浪漫和燦爛的渴求。當杰克來到圣誕鎮(zhèn),那些拙劣的舉動與蠢笨的誤解,正是青春期少年荒唐的寫照。他們精力充沛、無所畏懼、頭腦簡單又時刻感覺到不被全世界理解的夸張的憂郁和孤獨。最后,他選擇釋放圣誕老人,是對自己的原諒與救贖。
4.自我成長
在這些影片中,監(jiān)護者不可能永遠保護被監(jiān)護者,甚至有些監(jiān)護者呈現(xiàn)出加害者的特征。隨著時間、閱歷的不斷增長,雙方終究會面臨心理“斷離”與靈魂的獨立,終有一天,被監(jiān)護者得走出家門,獨自面對外界所有不可知的風雨與危險,在經歷無數(shù)危機和磨難后,實現(xiàn)自我成長。
1.與外在世界的和解。在嬰幼兒時期,父母,尤其是母親,便是孩子的全部世界。因此,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影響巨大。灰暗的童年給蒂姆·波頓留下了心理創(chuàng)傷,在他執(zhí)導電影中,處處可以看到這些創(chuàng)傷的影子。哥特式怪獸形象,暗喻著殘忍、冷漠、無情的成年人,他們對影片中的主角施加傷害,偶爾卻又施以援手,舉止荒誕,遵循的是兒童所無法理解的成年人世界的復雜規(guī)則;黑暗陰森的環(huán)境,是主角所感受到的外在世界的投影。而溫暖的敘事,暗喻著主角與外在世界的和解。
2.與內在自我的和解。影片中的主角被侮辱、被誤解、被傷害,被所有視為怪胎、怪人,卻依然溫柔地對待世界。就像《僵尸新娘》被無情殺害的艾米麗,始終保有一顆善良的溫暖的心。蒂姆·波頓希望自己的電影可以為那些現(xiàn)實中古怪的孩子帶來慰藉,使他們不再孤單。蒂姆·波頓與影片中的主角,都與內在自我達成了和解。
比起童話,蒂姆·波頓的作品更接近寓言,用帶有黑色幽默的戲謔口吻,講述一個個有些可怕,偏又有些可愛,明明令人望而生畏,卻又忍不住靠近細聽的故事。這些故事的精神內核往往暗喻生存與死亡、童年與成年、退行與成長,將成人的精神與兒童的心境雜糅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令人感動的成人版黑暗寓言。這些寓言或許既可怕,又可笑,帶著成年人的憂慮,又有兒童般的放肆。迷人的故事與迷幻的色彩背后,藏著絮絮叨叨的叮囑,講述普世的情感與道德。所以,蒂姆·波頓的電影吸引了無數(shù)仍懷有童心的成年人去觀看,然后被死亡和黑暗背后的溫情打動。
蒂姆·波頓的電影中,無論是生存與死亡、童年與成年、退行與成長,最終都指向自我成長與和解。影片里的種種暗喻,無非是成人軀殼下純真童心的釋放,意味著在歷盡成人世界的磨礪與苦難后,經歷自我成長,最后達成與外在世界和內在自我的雙重和解。黑暗、憂郁、恐怖的環(huán)境外延,溫暖、歡樂、光明的內涵。在文明的叢林中跌跌撞撞、遍體鱗傷的成年人,明明身體已經長成了大人的模樣,內心卻總有著屬于孩子的天真。蒂姆·波頓的電影便是給這樣的觀眾看的,告訴所有迷失在成人森林中的孩子,或許周圍布滿黑暗、無比孤獨,但總有光,在路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