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學靜
上海海事大學 法學院 上海 200120
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是一種區(qū)別于民法中完全賠償責任的一種限制賠償制度。其中該項制度不僅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以下簡稱《海商法》)中獨具特色的基于政策考量的專門制度,同時也是具備堅實的法學理論、公平公正原則的法律法規(guī)。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的權利主體,簡稱責任限制權利主體,是指依法享有限制其賠償責任權利的人。
各種海事國際公約和各國海事國內(nèi)立法,都沒有對該項制度有一個專門的定義。在綜合立法者和學者的主要觀點之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定義:海商法基于特殊政策的考量,賦予船舶所有人等特殊主體將一次海損事故引起的特定海事請求所承擔的賠償責任限定在一定數(shù)額的法定權利。具體規(guī)范此項權利的總和被界定為海事賠償責任制度。
1、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制度的本質(zhì)
為了保護航運市場的穩(wěn)定發(fā)展,以及鼓勵更多的人投資進入航運市場從而帶動對外貿(mào)易以及本國經(jīng)濟的繁榮。其將海事賠償主體的責任限制在一定的數(shù)額之內(nèi),既保障了海事賠償申請人部分權利的實現(xiàn),同時又避免了船舶所有人的高額賠償。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二者的利益關系。
2、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制度的目標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是一種專門針對海上特殊風險的防范而建立的制度,因此他的根本目標在于繁榮航運市場。究其實質(zhì),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制度是協(xié)調(diào)各方利益的“杠桿”,是促進投資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重要保障,既是歷史發(fā)展的產(chǎn)物,又是現(xiàn)在與未來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必要制度。
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制度,早期被稱為“船舶所有人責任限制制度”,后擴大到受益船舶所有人時期。1924 年《關于統(tǒng)一海船所有人責任限制若干規(guī)則的國際公約》(以下簡稱“《1924年責任限制公約》”)是第一個關于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的國際公約。然后擴大到包括船舶所有人的受雇人時期?!?957年責任限制公約》將責任限制主體的范圍擴大至船舶所有人以及船舶經(jīng)營人等的受雇人。最后擴大到船舶所有人時期。縱觀國際公約有關海事賠償責任限制主體的規(guī)定,我們可以看出,為了適應海上運輸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海事賠償責任限制主體的范圍不斷擴大。
1、理論上國際公約對承租人主體資格的界定
《1976年責任限制公約》第1條第 2 款未明確責任限制主體中承租人的限制資格,而是將船舶承租人列于船舶所有人項下。
2、實務中對承租人主體資格的不同認定
按照不同的船舶租用方式船舶承租人可以分為光租承租人、期租承租人、程租承人、航次期租承租人以及航次期租承租人和箱位承租人。但是,一般認為船舶承租人僅指光租承租人、期租承租人、程租承租人,并不包括艙位或箱位承租人。
3、中國海商法下對承租人主體資格的爭議
我國《海商法》幾乎沿用了《1976年責任限制公約》,本文將在接下來的部分通過詳細的論述對我國《海商法》的修改問題提出建議。
綜合各學者理論,確定船舶承租人的標準主要有兩種:一是“基于對船舶的所有”標準。二是“基于對船舶的經(jīng)營”標準。前者是指由于船舶的所有權與經(jīng)營權尚未分離,早期的海事賠償責任限制適用的對象僅限于船舶所有人。
1、傳統(tǒng)租船方式下
租船運輸?shù)慕?jīng)營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航次租船、定期租船和光船租賃。這三種方式中光船租賃和定期租賃船舶承租人的責任限制權利主體資格是確定無疑的。因此僅分析航次租船承租人。
筆者認為不應當將航次承租人納入主體資格之內(nèi)。雖然文義解釋中可得肯定答案,并且有部分學者所主張的《海商法》中同一法律術語應當保持一致含義而同樣持肯定答案。但這一問題恰恰是說明了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的不足,故而在《海商法》賠償責任限制中應當予以明確規(guī)定此處的承租人的范圍來解決。筆者同樣不認為有的論者單單是以責任限制主體的范圍在不斷擴大一由來對其主體資格予以肯定。
2、新興租船方式下
隨著國際貿(mào)易的繁榮和科技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租船方式。其中運用比較廣泛并且較為引人關注的是航次期租和箱位租賃。航次期租是近年來干散貨運輸中使用較多的一種租船方式。
(1)航次期租承租人。
航次期租從運行方式上來看,兼具期租和程租兩種方式的特點。航次期租僅僅在支付租約的時候是按照租用船舶的具體時間來及計算。航次期租中出租人提供的是特定航次和范圍內(nèi)的船舶使用,并且由出租人負責船舶的營運調(diào)度?;诠P者得出的上述結(jié)論中,航次期租應該界定為程租,因此必然不具備主體資格。
(2)箱位租賃承租人。
與航次租賃方式相似,箱位租賃就是承租人租賃船舶的部分箱位來運輸貨物。其中最典型的是班輪運輸經(jīng)營者之間的艙位互換。箱位租賃的承租方式往往是定期或者定線。承租人對船舶不享有控制權。就該租賃方式的性質(zhì)而言,承租人經(jīng)營的仍然是運輸而非船舶。因此此類承租人就特點來看仍然是類似于航次承租人,不具備主體資格。
3、對中國海商法關于承租人主體資格的界定建議
由上文的具體分析,筆者建議:在修改《海商法》時,修改第204條第二款規(guī)定為“前款所稱的船舶所有人,包括船舶承租人和船舶經(jīng)營人。其中船舶承租人僅指光船承租人和定期承租人?!辈⑶遥凇逗I谭ā返诹轮性黾訉τ诖俺凶馊说亩x,具體包括光船承租人、定期承租人、航次承租人、航次期租承租人以及箱位承租人。以此適應當前不同承租方式發(fā)展的趨勢。
海事賠償責任制度不僅僅應該要繼續(xù)存立,并且要在綜合考慮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完善其各項制度內(nèi)容。使得它能夠更好的推動與保障航運市場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