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鮮莉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渭南 714099)
低收入家庭在很多方面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也不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平臺,使孩子缺乏自信心。部分家庭由于長年在外工作,不能陪伴孩子成長,使孩子在生活中缺少關愛,由此產生自卑心理。很多父母在外工作會把孩子交給老人撫養(yǎng),而老人在監(jiān)管上對孩子太過放縱,導致兒童整體素質偏低以及行為出現偏差。每個孩子由于性格不同,因此,在行為上也有所不同,有的會膽小怕事,缺乏自信,對生活的態(tài)度較為消極;有的就是膽大妄為,過于偏激,容易受情緒影響走上犯罪的道路。由于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過于疏忽,使孩子行為怪異,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對孩子的健康以及身心發(fā)展有很大影響。
家庭是兒童實現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在其成長過程中發(fā)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孩子在溫暖快樂的環(huán)境下成長,會對生活充滿希望,并積極樂觀面對人生。在生活中,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言談舉止去與他人交流,父母可以帶動孩子的積極性,通過關心與愛護,使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好的老師,通過家庭教育教導孩子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并樹立自己的價值觀,有了父母做后盾,孩子就會增加自信,且有足夠的安全感。而父母的外出務工導致了其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親子教育的缺失和中斷,勢必會對留守兒童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很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一般農村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就會把孩子交給長輩撫養(yǎng),而老人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嬌慣,對孩子較為放縱,在生活中對孩子沒有實施正確的管教方式,在學習上也沒有盡到監(jiān)督義務,導致兒童在心理和生活上出現各種問題。老人的想法在教育上過于傳統(tǒng),與兒童的思想得不到共識,因此,使孩子的視野較為狹隘。由于思想落后,嚴重影響孩子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農村學校由于條件問題,導致教育機構不夠完善,使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過于束縛。教育是培養(yǎng)孩子傳統(tǒng)美德與提高自身素質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孩子在教育中,可以學到知識,開拓視野,而農村學習條件較差,無論是對于教育環(huán)境、教育器材以及書本教材都非常有限。對于農村來講,大多數學校的環(huán)境多數是活動空間范圍小,教育器材不夠新穎,在結構上特別簡單等。學習條件過于貧苦,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樂趣,孩子的很多特長沒有發(fā)揮空間,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興趣。
在教育中,老師是孩子的引導者,對孩子的學習至關重要。而農村教師在教育中采取的教學方法往往太過單一,在課堂中又很少與學生溝通,無法帶動課堂氣氛。農村教師在思想上與城鎮(zhèn)教師有一定差距,在授課過程中農村教師大多數以原有書本教材為主,而城鎮(zhèn)教師會運用課外教材來提升學生思維意識,為學生創(chuàng)造富有的創(chuàng)新空間。由此可見,在師資水平上農村教師落后于城鎮(zhèn)教師,大大影響農村孩子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政府應注重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尤其針對家庭教育要高度重視。首先政府應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對農村家庭給予關注,為家庭提供一些補給,或者為當地建立公益活動,使社會愛心人士多多關心留守兒童,也可以對當地的地理環(huán)境進行考察,引進滿足環(huán)境需求的項目及種植莊稼等,使其父母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并促進當地的經濟發(fā)展。使農村勞動力不再外流,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問題。
其次,對于農村學校加強教育器材的投入,比如增加操場面積,投放運動器材,使孩子接觸更多的新鮮東西,增加興趣愛好。最后,在學習教材中增加豐富的知識內容,滿足孩子的學習需求,每個學校都要保證有夠師生使用的電腦,使教師通過網絡讓孩子了解更多的社會信息,增強孩子的求知欲,使他們有動力更積極地學習知識。
再次,應在政策方面制定上如教育、財政、宣傳、管理等方面向留守兒童傾斜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各級行政機構組織應為留守兒童提供應有幫助。目前,阻擋留守兒童進城讀書的最大壁壘就是僵化的城鄉(xiāng)二元戶籍管理制度,要真正解決留守問題就要打破這僵化的制度,政府應制定和實施相應優(yōu)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農村留守兒童與城市學生享受同等的權利,承擔同等的義務。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步伐,盡快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異地高考,逐步拆除城鄉(xiāng)壁壘,只有這樣,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才能跟隨父母,讓其家庭教育不再缺失。
最后,政府要組織教育團隊定時下鄉(xiāng)輔助當地完成教育工作。例如,政府對城鎮(zhèn)教師實施下鄉(xiāng)任務,保證教學質量,組建的教育團隊要有足夠的責任心,在下鄉(xiāng)前要充分準備教材內容,其內容豐富有趣。教師要以開拓留守兒童視野為出發(fā)點,使孩子對未來有所憧憬,為孩子的學業(yè)提供幫助。
從精神文明建設入手。加速發(fā)展農村的社會文化教育事業(yè),改善農村的人文環(huán)境,引導和豐富農民健康的文化生活,增加農民生活的精神內涵。為下一代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其次,大力開展普法宣傳活動,傳播法治的思想理念,弘揚民主平等的法治精神,建構與時俱進的法治文明,通過社會化教育引導孩子正確樹立人生觀。
建立科學的教育體系,一般來說,學校教育是主體,重在理論教育,正面灌輸;家庭教育是基礎,重在情感熏陶;社會教育是前兩者的延續(xù)和補充。只有三者協調統(tǒng)一,優(yōu)化管理,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充分發(fā)揮其促進兒童社會化的作用。
建立農村寄宿制學校,這既是缺位家庭父母和留守兒童的渴望,也是學校人本化教育的要求。因此,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有計劃地籌建寄宿制中小學和托管式幼兒園,把學校建設成留守兒童的大家庭和成長成才的搖籃。通過對留守兒童進行集中教育和管理,不僅可以兼顧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且有利于保護他們的安全。建立代管家長制,即教師和留守兒童結對,教師代行家長職責,從學習到生活全程負責?!按芗议L”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家長的角色,使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噓寒問暖的關愛,在學習上多了一些幫助輔導,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缺位家庭、缺失親子教育的留守兒童得到較好的教育補償,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了一個和諧的空間。
農村學校要加大農村師資教育與管理力度,農村教師要吸取城鎮(zhèn)教師的優(yōu)點,在教學中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豐富教材內容,增加知識的吸引力。雖然外界對留守兒童提供物質基礎以及精神關懷,但這種關懷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真正能幫助到孩子的還是教育,知識就是力量。強大的師資隊伍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因此,農村教師要加強自身素養(yǎng),百分百地投入到教育中,不但要給予留守兒童學業(yè)上的幫助,同時要全方位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
農村學校也應根據當地經濟文化設置一些特定課程。學校要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學校教師的特點,開設一些專門的地方課程。這些課程應該主要包括安全、道德、心理和當地經濟文化宣傳與建設等幾個方面,讓學生熱愛本土并培養(yǎng)學生建設本地的愿望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盡量彌補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部分。幫助孩子平穩(wěn)的度過“留守”的時期。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無論是貧困地區(qū)還是富裕地區(qū),國家都要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尤其針對農村低收入家庭中的留守兒童,加大對他們的教育力度,使他們不受現實壓迫,通過知識改變生活困境,不但為國家培養(yǎng)綜合性全能人才,同時也為促進貧困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培養(yǎng)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