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婭萍
作者:楊婭萍,碩士,云南省保山學院,副教授。
筆者近年來有幸從邊陲之地滇西小鎮(zhèn),來到文化古都——山東,親臨蔣樂志博士書法課,悉心求教;再次踏上曾經(jīng)求學之路——北京,走進清代書法巨匠何紹基的書法真跡前觀摩學習。通過對書法理論、實踐和對原作的學習,深感作為一名高校書法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遠,不可推卸地肩負著傳承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神圣職責。
歐陽中石先生在《書法教程》一書中強調:“學習書法除了學習書法本體的知識外,還需要學習文學、史學、文字學、藝術學等多方面的知識……”作為從事書法教育的工作者,理應提升自己高雅的藝術情趣和擁有多方面的藝術修為。所謂在藝術上有修養(yǎng),一方面是基礎知識的素養(yǎng),另一方面是實踐上的修養(yǎng)。在各種藝術門類中,沒有一定的修養(yǎng)往往不可能取得卓越顯著的成就,也就難以領悟到藝術的真諦。從這個角度說,技能技巧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培養(yǎng),有助于審美文化素質的提升。倘若缺乏或者不能具備總的審美意識為主導,那么技能技法的學習就將成為單純的“書匠”訓練。
觀摩到何紹基的原作,書品如“花葉鮮茂,與云日而相暉”,點畫、結構、行次、章法以及墨色之濃淡枯濕、運筆之抑揚頓挫和方圓變化,給人以清新、典雅之美。讓人不由自主地屏氣凝神,而自身中所沾染的那分喧囂和浮躁,也因此得到洗滌。作為書法教育工作者,從理論上講,不僅是一名優(yōu)質的書法創(chuàng)作家,更應是一位優(yōu)秀的書法教育家。
書法是文字書寫的文化,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形式,表達作者內在情志的藝術,二者均與文字有著密切的關系。當我們觀書圣王羲之的《蘭亭序》如“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文章體現(xiàn)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 的晉人風度躍然紙面。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書作起承轉合,抑揚頓挫,有一瀉千里之勢,書作與詩文猶如兩扇窗戶,透過它們,更能深切體味東坡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內心情感真實的流露。這正與揚雄“書為心畫”相暗合。
孟子云:“資之深,則取其左右而逢源”。扎實的知識、文學修養(yǎng)是書法教育工作者必備的基礎。從蔣樂志博士的身上,看到了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謙和的為人、治學的嚴謹,同時也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因此,平時在加強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外,還必須涉獵文學、古典詩詞,從大量閱讀中提高文學修養(yǎng)。這也是歐陽中石先生一直所倡導的加強“書法的字內功”。
筆者在近年來的調研學習中認識到,書法是人性化的藝術,需要掌握必要的人文理論,不斷去認識、學習中國書法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它獨具特色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通過對漢字的發(fā)展理論、古代書論、書法史論、書法美學、書法文化、書法文獻及漢字的結構理論、書寫理論等的學習,逐步提高對書法的國際地位、社會地位的認識。
古代書論是書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書法美學、書法批評研究和展開的基礎。蔣樂志博士教會筆者從藝術多元的不同視角去認識、理解書論,使自身掌握了學習古代書論的方法,即不能以文字表面淺顯的方式去理解,應逐句追溯文字本源,甚至是聯(lián)系前后上下文句句細讀、精讀,才能達到深刻理解的目的。通過與蔣博士的交流,使自身糾正了對孫過庭《書譜》中“同自然之妙有”的理解,東漢蔡邕最早提出“夫肇于自然”與清代劉熙載“書造自然由人及天”中的“自然”指的是人的自然,人生命的客體。而孫過庭揭示了“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理。只有對歷代書論名篇認真的研究體會,才能獲得書法之精髓。
蔣博士在授課中說道:“中國的書法和中國的歷史一樣悠久,形成了東亞漢字文化圈,成為東方藝術之王,它是永恒不滅的精華。但在美國,書法認為是一門技術?!币虼?,要讓世界認識書法、接納書法,這對于我們中國人,特別是一名從事書法教育的工作者來說肩負著巨大的責任和義務。筆者將恪守蔣博士的教誨,一面在書法教育中遵循學習書法科學的學習方法——回歸經(jīng)典,一面更加強化使命意識,將書法藝術——這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很好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歐陽中石、徐無聞主編,書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鄭曉華編著,書譜——中華生活經(jīng)典[M].北京:中華書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