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外學者對于箕子是否進入古朝鮮有著不同的看法,特別是朝鮮的歷史學者,有很多學者都認為沒有;但是韓國史學界則認為箕子是進入古朝鮮的,當然了也有持懷疑態(tài)度的學者。但是,正如中國學者說的那樣,中國和外國有許多史籍都記載了箕子朝鮮的建立,說明了我們不能輕易地否認箕子朝鮮的存在。本文就人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對箕子朝鮮的認識進行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箕子朝鮮;歷史時期;認識
作者簡介:趙曉麗(1993.10-),女,漢族,山西朔州人,碩士學位,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專業(yè):專門史,研究方向:中朝日關系史。
[中圖分類號]:K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4--01
關于箕子去朝鮮建立國家這件事,最早在中國的史書中出現(xiàn),后來古朝鮮的歷史書籍中也有很多的記載。所以我們不能輕易地對箕子朝鮮進行否認。
一、中國學界對箕子朝鮮持否定和懷疑的態(tài)度
(一)否定態(tài)度——延邊大學樸真奭為代表
他認為,根據(jù)《尚書大傳》的記載,箕子被釋放以后,認為武王殺我國國君卻把我釋放了,為了避免茍且偷生的說法而跑到了朝鮮,樸真奭又指出,有《尚書大傳》記載,“釋箕子之囚”是在武王13年,去了朝鮮的箕子又在十三祀來朝周,那時交通極其落后,箕子不可能在同一年往返朝鮮和鎬京兩個地方。另外,因為“不忍為周之釋”而去朝鮮的箕子,在接受周的冊封之后,在朝周時又不能沒有作為臣的禮儀,也是不符合常理的。
北京大學周一良教授認為箕子朝鮮是后人給加上的[1]。他認為,不能肯定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說的“周武王滅商后,封箕子于朝鮮”無根據(jù),但箕子建國的說法,可能是后人加上的。
(二)懷疑態(tài)度——北京大學楊通方為代表
楊通方認為箕子到朝鮮,在考古方面目前還沒有直接的證據(jù),所以只能認為它是傳說。但楊通方指出,有關古朝鮮的考古成果有,約公元前10世紀,古朝鮮已經(jīng)是青銅時代,這一時期出土的文物與中國遼寧所發(fā)現(xiàn)的是一致的,這說明中國和古朝鮮在文化上確實是有著聯(lián)系。商朝滅亡,箕子作為東夷人“走之”東夷地區(qū)的朝鮮,應該說不是不可能的[2]。
二、朝鮮半島在不同時期對箕子朝鮮的認識
朝鮮的史書《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有箕子去朝鮮的記載,《三國史記》將箕子朝鮮列為第一個王朝,稍晚的《三國遺事》記載“周虎(武)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鮮”,高麗朝的李承休所作《帝王韻記》中對此事有這樣的記載:“后朝鮮祖是箕子,周虎(武)元年己卯春,逋來至此自立國,周虎(武)遙封降命篇,禮難不謝乃入觀,洪范九疇向彝倫?!?/p>
自高麗朝始,箕子被尊為祖先,其后《朝鮮史略》亦有“周武王克商,箕子率中國人五千入朝鮮”的記述,另一部朝鮮史書《海東繹史》的記載更為詳細:“箕子率五千人入朝鮮,其詩書禮樂、醫(yī)藥卜筮皆從而往,教以詩書,使知中國禮樂之制,衙門官制衣服悉隨中國?!?/p>
有關箕子朝鮮在朝鮮古代史書中也有一些記載,比如在朝鮮現(xiàn)存最古老的歷史書《三國史記》的年表上,曾經(jīng)把箕子排在首位。還有《三國遺事》和《帝王韻記》都有談到箕子去朝鮮建國的事情。
在朝鮮王朝時期,封建歷史學家先后寫了《箕子志》、《箕子實紀》、《箕子外紀》和《五十王遺事記》等有關箕子朝鮮的作品。同時,朝廷還修建了箕子祠堂進行膜拜,后來還把箕子祠堂改稱為“崇仁殿”,定期由國家舉辦祭祀活動。
但是到了近代,在朝鮮卻出現(xiàn)了懷疑和否定“箕子朝鮮”的存在。甚至在解放后,朝鮮和韓國的歷史教科書上完全刪除了與“箕子朝鮮”相關的歷史內(nèi)容。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以后的一段時期內(nèi),“箕子朝鮮”的“命運”并不決定于歷史本身是否真實,決定權掌握在現(xiàn)代人的手中,或是由于某種情感和政治需求。直到最近幾年,有一些韓國的歷史學者對此進行了反思,大膽地提出了新的觀點,認為:就像過去日本人對“箕子朝鮮”的解釋帶有很多偏見一樣,現(xiàn)在完全否定“箕子朝鮮”的存在也是不可取的[3]。
三、總結
我認為完全否認“箕子朝鮮”的存在這一觀點是不可取的。原因有三點:一是因為確實有箕子這個人,二是箕子的確去了朝鮮,只是在去朝鮮的時間、地點上有些不確定。三是歷史上,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朝鮮人,多少年來對這件事從未有過懷疑。
鑒于此,最近幾年在韓國的歷史學者中出現(xiàn)了一種趨于中間的看法,即既承認檀君朝鮮,也承認箕子朝鮮,但是二者在時間、地點和發(fā)展程度上有著明顯的不同。具體地來說,從時間上來看,檀君在前,箕子在后;從地點上來看,檀君位于北方,而箕子在南方,但也有人說是正好相反;從發(fā)展程度上來說,檀君朝鮮處于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而“箕子朝鮮”已經(jīng)具備了成熟的階級國家的面貌。綜上所述,給繼續(xù)研究“箕子朝鮮”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可以相信箕子朝鮮的千年歷史一定會“重見天日”。
注釋:
[1]周一良:《亞洲各國古代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56-57頁。
[2]楊通方:《稼遠流長的中朝文化交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59頁。
[3]參見[韓]韓永愚:《新編韓國歷史》,經(jīng)世院2004年修改版,第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