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行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的現(xiàn)狀調查并探索其影響因素。選用中國修訂版總體幸福感量表對100名大學生進行施測。結果發(fā)現(xiàn):在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維度上,文科生顯著高于理工科(t=2.17,p=0.03);在主觀幸福感總分和精力維度、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維度上,非獨生子女均高于獨生子女(t=-2.82,p=0.006;t=-2.14,p=0.035;t=-2.16,p=0.035)。
關鍵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
1 問題提出
主觀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簡稱SWB,是指個體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總體評估。它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主要包括生活滿意度和情感體驗兩部分,其中,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對生活總體質量的認知評價,而情感體驗包括積極情感(愉快、輕松等)和消極情感(抑郁、緊張、焦慮等) [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習總書記指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毖芯恐饔^幸福感是順應國家發(fā)展需要的。同時,國家多次強調要關注國民心理健康,主觀幸福感也是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參考,因為它會影響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人際交往等方面[2、3]。因此,進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現(xiàn)狀調查有益于高校了解學生心理情況并有針對性地展開工作。主觀幸福感作為積極心理學的重要內容,對其進行研究有助于豐富積極心理學內容。綜上所述,有必要展開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洛陽三所高校的大學生。發(fā)放問卷100份,收回問卷93份,回收率為93%。經整理后,獲得有效問卷為87份,有效回收率為93.55%。
其中,男生47名(54.00%),女生40名(46.00%);大一學生4名(4.6%),大二學生37名(42.5%),大三學生33名(37.9%),大四學生13名(14.9%);文科43名(49.4%),理工科44名(50.6%);城市30名(34.5%),農村57名(65.5%);獨生子女25名(28.7%),非獨生子女62名(71.3%);父親受教育程度在小學15名(17.2%),初中41名(47.1%),高中21名(24.1%),大學10名(11.5%);母親受教育程度在小學19名(21.8%),初中42名(48.3%),高中17名(19.5%),大學9名(10.3%)。
2.2 研究工具
1)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主要包括:性別、年級、專業(yè)類別、家庭所在地、是否獨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等。
2)總體幸福感量表中國修訂版(GWB):本研究采用國內段建華的修訂版進行施測[4]。該量表包含 6 個因子:對健康的擔心(H)、精力(E)、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S)、憂郁或愉快的心境(SH)、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O)、松弛或緊張(焦慮)(RT)。其中 1、3、6、7、9、11、13、15、16 項為反向評分。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該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在男性為0.91、女性為0.95;重測信度為0.85。與其他量表的一致性較好(PEI焦慮量表0.41、PSS焦慮量表0.40和PFI抑郁量表0.50),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 [5]。
2.3 統(tǒng)計軟件
本研究使用的統(tǒng)計軟件為SPSS19.0。
3 研究結果
3.1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總體狀況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總分均值為72.86,標準差為6.17。對主觀幸福感總分進行單一樣本K-S檢驗,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總分呈正態(tài)分布(p=0.503)。各個維度上的得分在6.25-17.11范圍內。
3.2 大學生幸福感在人口統(tǒng)計學上的分析
1)以專業(yè)類別為自變量,以主觀幸福感各維度得分和總分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文科與理工科大學生在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維度上差異顯著,文科大學生顯著高于理工科(t=2.17,p=0.03)。
2)以是否是獨生子女為自變量,以主觀幸福感各維度得分和總分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精力維度、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維度和主觀幸福感總分差異顯著,非獨生子女均高于獨生子女(t=-2.14,p=0.035;t=-2.16,p=0.035;t=-2.82,p=0.006)。
3)分別以性別和家庭所在地為自變量,以主觀幸福感各維度得分和總分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不存在顯著差異。
4)分別以年級、父母受教育程度為自變量,以主觀幸福感各維度得分和總分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存在顯著差異。
4 分析與討論
4.1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總體狀況分析
大學生處于青少年和成人的過渡期,本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符合正態(tài)分布,這與Huebner在青少年中一系列的研究結果[2、6]、Diener在成人中的研究結果類似[1]。這說明洛陽三所高校大學生處于一個正常水平。當然,有研究指出,除了極其貧困的地區(qū),其他地區(qū)的成人在主觀幸福感上普遍表現(xiàn)出正性水平[1]。
4.2 大學生幸福感在人口統(tǒng)計學上的分析
1)在專業(yè)類別維度上,文科生在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維度上顯著高于理工科,符合鄭莉君、張喜轉的研究結果[7、8],但與商春艷的研究結果不符[9]。專業(yè)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實質上是文化教育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影響[10]。不同的專業(yè)對學生的培養(yǎng)不一樣,文科更多的培養(yǎng)學生文學、藝術和音樂等方面的愛好,這可能是造成專業(yè)類別在主觀幸福感內部維度上不同的原因。
2)在是否是獨生子女維度上,非獨生子女在精力維度、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維度和主觀幸福感總分均高于獨生子女。與喬婷婷研究結果符合[11],與一些研究結論相反[12、13]。非獨生子女在兄弟姐妹之間存在良性競爭,這可能導致他們擁有更高的精力水平和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并且相對于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擁有更多的社會支持(更多的兄弟姐妹),而與兄弟姐妹的交往有益于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朋友更多),這可能導致他們擁有更高的主觀幸福感。
3)在性別維度上,近些年研究表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是否在性別上存在差異尚無定論。一些研究者認為,男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無顯著差異[14],而另外一些研究者認為,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高于男大學生[9、12]。這種不一致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研究對主觀幸福感的定義不同,所使用的測量工具也不同導致的。
4)在年級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Dew 和 Huebner 的研究表明中學生的總體滿意度與性別、年級無關[14],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似,而與另外一些研究者結果不符合[9、11]。在這方面,喬婷婷和商春艷研究有一致的趨勢,大四的主觀幸福感總分最低。這可能是由于他們研究的被試來源地區(qū)比較發(fā)達,大四的學生面臨畢業(yè)工作或者升學的壓力,可能影響到了他們的主觀幸福感。而洛陽地區(qū)就業(yè)競爭壓力較小,所以主觀幸福感在年級上差異并不明顯。
5)在家庭所在地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與馬希武的研究結果相符[12]。經濟的發(fā)展、思想的開放、精準扶貧的政策、城鄉(xiāng)一體化的實現(xiàn)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即將到來,都導致城鄉(xiāng)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
6)在父母受教育程度維度上,鄭立新和陶廣放研究發(fā)現(xiàn):母親的受教育程度會對幸福感產生影響[15],這與本研究結果不同。本研究只關注了父母受教育程度,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沒有引入家庭教養(yǎng)方式等因素,單獨的父母受教育程度維度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可能較小,需要家庭教養(yǎng)方式、親子溝通等作為中介來影響主觀幸福感。
5 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在未來,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
1)引入自尊,人格,社會支持,家庭教養(yǎng)方式等因素。
2)進行干預研究。
3)采用一些新的調查方法,如經驗取樣法(ESM),生態(tài)瞬時評定法(EMA)等來克服傳統(tǒng)自陳法的不足[16]。
參考文獻
[1]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 95(3):542-575.
[2] Huebner E S, Drane W, Valois R F. Levels and 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 life satisfaction reports.[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000, 21(3):281-292.
[3] 張連云. 抑郁、社會支持對師范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6, 14(5):595-597.
[4] 段建華. 總體幸福感量表在我國大學生中的試用結果與分析[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1996(1):56-57.
[5] 汪向東主編. 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出版社, 1999: 83–86.
[6] Huebner E S, Mccullough G. Correlates of school satisfaction among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0, 93(5):331-335.
[7] 鄭莉君, 韓丹.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07, 11(39):7872-7875.
[8] 張喜轉. 民辦高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J]. 中國成人教育, 2015(6):88-91.
[9] 商春艷. 上海市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調查及團體干預研究[D]. 上海師范大學, 2010.
[10] 鄒瓊. 主觀幸福感與文化的關系研究綜述[J]. 心理科學, 2005, 28(3):632-633.
[11] 喬婷婷.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學業(yè)成就歸因、就業(yè)壓力的關系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 2010.
[12] 馬希武. 藏族大學生情緒智力、自我效能感、主觀幸福感研究[D]. 西北大學, 2008.
[13] 崔凱. 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成就動機及主觀幸福感的影響[D]. 鄭州大學, 2007.
[14] Dew T, Huebner E S. Adolescents 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1994, 32(2):185-199.
[15] 鄭立新, 陶廣放. 兒童主觀生活滿意度影響因素的研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1, 9(2):105-107.
[16] 耿曉偉, 王惠萍, 張峰. 主觀幸福感測量研究[J]. 心理學探新, 2013, 33(3):266-270.
作者簡介
牛悅(1995—),女,漢族,河南安陽人,學生,碩士研究生,武漢體育學院健康科學學院,應用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