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武邑職教中心初中部(武邑聚英學校)陳冬梅
眾所周知,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偉大的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他為改造中國耗盡了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雖然當年作為辛亥革命的開始和最主要標志的武昌起義爆發(fā)時孫中山并沒在場,但我們也經常說孫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這是基于他的貢獻和聲望才這么尊稱的。那孫中山為什么沒有領導武昌起義呢?武昌起義前后他到底在哪里?又在忙些什么呢?下面我們簡單了解一下。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后,孫中山派人到國內外各地發(fā)展組織、宣傳革命。至1911年,同盟會在華南各地組織多次武裝起義。孫中山為起義制定戰(zhàn)略方針,并在海外奔走,為起義籌募經費。1910年到1911年間,孫中山更是把在海外的主要工作放在為起義籌措資金上。這些錢是為了在武昌發(fā)動起義嗎?不是,這些錢跟武昌起義沒有什么關系。這種情況發(fā)生的直接原因是,武昌起義的主力是文學社和共進會,這兩個進步組織并不直接隸屬于同盟會,它們具有較大的活動自主權,也沒有與同盟會建立明確的起義合作時間表。而更主要的原因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孫中山及追隨他的眾多革命黨人,雖然與活動于湖北新軍中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多有聯(lián)系,但是并沒有在湖北一帶直接領導和發(fā)動武裝起義的具體計劃。
不選擇湖北,孫中山等人是有自己理由的。早在1898年,孫中山在與日本友人宮崎寅藏的談話中就明確提出,他認為起義成功需要三個要素,分別是方便聚集力量、方便海外提供軍火物資經費和起義軍能夠迅速擴大戰(zhàn)果。1905年同盟會成立后,孫中山等人專門討論過革命在北京、武漢、南京和廣州四個地方發(fā)動的可行性問題,結論是在廣州發(fā)動起義最為理想。孫中山認為廣州背靠香港、澳門,便于革命的重要贊助者——華僑幫助運輸軍火糧餉;廣州較早接觸西方,因此革命性遠遠比內地要高漲,而且同盟會武裝起義的主要骨干和依靠力量大部分都來自兩廣及云南?;谶@種判斷,在武昌起義前,由孫中山及同盟會主持發(fā)動的十次武裝起義,在廣東發(fā)動的次數最多。而在廣東發(fā)動的多次起義中,有近一半都把攻占目標定在了廣州。
進入1911年6月,距離武昌起義爆發(fā)還有4個月的關頭,四川因為保路運動的興起,大量四川當地民眾加入抵抗清廷的隊伍,此舉引發(fā)四川省內形勢驟然緊張,清政府被迫將臨近的駐扎湖北的新軍主力調往四川妄圖鎮(zhèn)壓,結果客觀上造成了武昌等地防務空虛,為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成功“意外”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環(huán)境。
在保路運動風起云涌的局面之下,1911年9月14日,孫中山給同盟會員蕭漢衛(wèi)的信中說,目前四川民眾已經動手抗清,如果成功,國內將有九個省會發(fā)生后續(xù)革命行動,需要緊急的經費支援。而孫中山在此處列出的九個可能爆發(fā)革命需要增援的省份分別是: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和浙江。孫中山寫這封信的時候,距離武昌起義爆發(fā)已經不足一個月了。
1911年9月下旬,孫中山在北美黃三德等人的支持下,加緊在美國北部和加拿大等地進行革命經費的籌集活動。而就在同一時期,武昌的文學社和共進會的革命黨人已經確定了武裝起義的具體時間和計劃。
1911年10月7日,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報紙刊登了一條演講廣告,內容就是孫文(即孫中山)等人來此講演。比較有趣的是,這條廣告上面用的標語就是清政府當時懸賞10萬美金要孫中山的人頭。下方還有一個注釋說,如果未來起義能夠成功,孫中山就是未來中國的第一任總統(tǒng)。
關于武昌起義當天孫中山的行蹤,由于資料匱乏,歷史學家們曾經被這個問題困擾了長達一百年之久。直到2010年,美國華人招思虹女士等人在丹佛市一家酒店里找到了當年孫中山在1911年10月10日入住該酒店的相關記錄,我們這才能夠確認,武昌起義發(fā)生之際,孫中山正在丹佛發(fā)表演講籌集經費。
而在武昌起義成功之后,孫中山終于得到黃興等人的通報,決定游說歐美等國,為革命爭取列強的外交支持。與此同時,國內革命形勢一日千里,各省紛紛獨立,清政府統(tǒng)治終結在即。1911年11月間,獨立的各省紛紛邀請孫中山回國主持大局,12月底,孫中山終于趕回中國,并在1912年1月1日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