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皓生
摘 要:探討如何整合高中教材,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文化品格策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資源,整合語言知識元素,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塑造學生的文化品格,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關鍵詞:文化品格;英語教材;滲透教育
一個民族文化的盛衰取決于其文化品格?!拔幕犯瘛钡暮诵氖敲褡逦幕谄淦鹪春蛡鞒羞^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維模式和思維價值取向。品格則是一個人所具備的一種穩(wěn)定的品性和人格,一旦形成,便內化為個體內在的性情和氣質,不大會隨著情境發(fā)生變化。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更加重視文化學習,提出了“文化品格”的概念,并非瑣屑零碎的文化背景知識或者可有可無的“文化意識”,而是把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品格作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素之一,比起文化意識來說,文化品格對外語教學的文化教學賦予了新的內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培養(yǎng)什么人”的問題實實在在落實到外語教育文化教學的維度上。
一、“文化品格”的概念的提出
長期以來,外語課程的定位受單純“工具論”的影響,一部分人認為,學習外語僅僅是為掌握一門交際工具,從而獲得一種謀生或謀職手段,另一部分人則依據(jù)這樣的觀點而懷疑“是否有必要要求所有中小學生都學外語”?!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以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思路導向,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歸納為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被歸納為“關鍵能力”,而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則歸納為“必備品格”,文化品格涵蓋了國際理解、家國情懷、文化比較、跨文化交際。修訂后的課程標準提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并確定文化品格作為核心素養(yǎng)要素之一,“文化品格”概念的提出,是對業(yè)內原來對“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概念的一個重要超越,意味著教育者在“做人”“做事”和健康身心等各個方面對受教育者應有的全方位期待。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更加重視文化學習,把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品格作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素之一,進一步豐富了“文化”在英語課程中的內涵?!拔幕犯瘛辈恢幌抻谖幕斫?、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而是指向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素養(yǎng);文化學習的內容不再僅以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為目標,而是立足中國,而向世界,把英語學習納入“大語言學習”的宏觀范疇之中,將漢語學習和外語學習聯(lián)手成為核心素養(yǎng)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強調文化知識學習的功能和目的,強調文化知識內化為人的身心素養(yǎng);闡明了文化品格發(fā)展的層次性和相應的水平表現(xiàn)[1]。
二、分析當前現(xiàn)實癥結
1.教學效果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英語中考和高考對文化的考查偏少,教師日常教學中也比較偏重于語言知識技能的教學,偏向于詞匯、語法、應試能力的傳授,學生根據(jù)考試內容,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記單詞、學語法,通過做閱讀理解題來提高能力、通過教師教授寫作技巧,學生參照一定寫作模式來訓練寫作能力。教師教和學生的學有時候會造成一味追求高分,忽視文化品格的塑造。
2.教師側重英語的工具性,忽視文化品格的塑造
由于中高考指揮棒的作用,許多教師仍采用以記憶、背誦、練習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在語言學習中拘泥于單詞詞組的表面意思,沒有深層次理解文化背景和使用語境;片面認為掌握了語言知識就可以理解異國文化,對語篇的學習拘泥于表面,對蘊藏的文化缺少深度挖掘和探討。由于英語教師繼續(xù)教育制度的不完善,部分英語教師自身的文化知識不夠豐富,課堂中無法呈現(xiàn)較為逼真的語言交流環(huán)境,學生之間、教師之間也只有簡單的話語交流,在交際中有不恰當?shù)恼Z言使用,教師常常也意識不到錯誤,學生嚴重缺乏文化差異的切實體驗,因而更談不上適時在語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品格[2]。
3.教材中文化失語現(xiàn)象明顯
英語課本是教師和學生學習的載體,高中教材中材料豐富,重視在語言內容上滲透中西方文化現(xiàn)象,例如涉及重要節(jié)日、歷史地理、文學作品以及名人傳記等方面內容,但相對而言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呈現(xiàn)較多,而對中國文化以及非英語國家的文化呈現(xiàn)較少,以高中八個模塊中的地理歷史為例,有加拿大、美國、英國、新西蘭等國家作為主要的閱讀文呈現(xiàn),而亞洲、非洲、南美洲等則作為workbook的文章呈現(xiàn),有些只是一帶而過;中國文化的缺少會造成學生難以用英語表達自己文化,更談不上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這也就是文化失語現(xiàn)象。隨著中國的崛起以及全球化的發(fā)展,尤其是“一帶一路”的推進,我們不僅要學英語國家文化,也要了解世界文化,例如阿拉伯文化、拉美文化等,而這些在教材中呈現(xiàn)較少,這就需要教師多學習、多充電、多補充,根據(jù)學生實際狀況,對教材進行增刪和調整。
三、具體實施方法
1.深入研究初高中教材,挖掘文本中的文化比較
深入研究初高中教材,把其作為一個整體,深入挖掘教學文本中的文化對比,加強教學實踐中的文化品格滲透。以仁愛版七年級下冊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 中的Lets celebrate為例。教材中有關于The Spring Festival,Christmas,The Lantern Festival,Thanksgiving等節(jié)日內容,本單元的主題是關于中西方主要節(jié)日的介紹,根據(jù)課文本次閱讀的重點是圣誕節(jié),其次是中國的春節(jié)以及感恩節(jié),介紹本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內容,也可以直接把西方圣誕節(jié)和中國傳統(tǒng)春節(jié)一起做一個對比,而后再把感恩節(jié)和中國的中秋節(jié)連接一起,這兩個節(jié)日比較接近,教師從中秋節(jié)的來源、慶祝方式、內涵、傳統(tǒng)民間傳說與主題建立邏輯關系,呈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時高中人教版必修3的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關于節(jié)日的文章以及Unit 2中所涉及的中國節(jié)日七月七,中國的乞巧節(jié),或者說是中國情人節(jié),每年的西方情人節(jié),商家都是大張旗鼓地宣傳西方情人節(jié),對中國自己的情人節(jié)卻是比較淡化,因而教師可以補充一些閱讀材料,給學生呈現(xiàn),找些類似的記敘文的閱讀材料,補充后羿射日、王母賜藥、夅蒙偷藥、嫦娥奔月、后羿拜月的民間故事,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根據(jù)所提供的材料,寫一篇小小的短文。教師通過主要節(jié)日的介紹,引導學生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加對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認同感;教師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挖掘文化內涵,為學生文化品格的塑立打下基礎。
2.整合開發(fā)課程資源,補充文本中最新話題
當前可供教師利用的課程資源相當豐富,例如影視節(jié)目、錄像資料、網(wǎng)絡資源、報刊等,由于教材的編寫難免會落后于課程改革的最新需要,這就需要教師善于整合教材中相關的英語課程資料,補充一些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逐漸構建學生文化品格。例如人教版必修4中的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 和Unit 2 Working the land 介紹了福建廈門的林巧稚和袁榮平的事跡,高中教材中介紹人物的文章,特別是介紹福建的林巧稚,學生充滿了興趣,教師可以通過網(wǎng)絡視頻,尋找相關的視頻,做適當剪輯,讓學生在課堂上觀看,不僅提供給學生視覺接觸,而且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
3.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經(jīng)驗的情境,塑造學生的文化品格
學科知識只是學科素養(yǎng)的載體,學科活動才是形成學科素養(yǎng)的渠道。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情境和活動,例如每年學校都有科技節(jié)活動、研究課課程學習、手抄報比賽、演講比賽等,雖然是“舊瓶”,但教師可以把“文化品格”這“新酒”的內容給加進去,例如以人教版必修6的Unit 1 Art 為例,要求學生做一期關于中國文化或印度、古巴比倫文化等的手抄報,同樣人教版必修6的Unit 2 Poems ,根據(jù)文本內容要求學生做個有關中國唐詩和日本俳句的學習對比,以及要求學生做一個關于“Cultural Relics”的演講比賽,以介紹世界文化古跡,例如教材文本呈現(xiàn)的吳哥窟、泰姬陵、長城、圓明園,以及南美洲秘魯?shù)鸟R丘比丘的印加文化等,安排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網(wǎng)絡資源收集相關資料,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匯報想法、闡述觀點、遴選出最佳的小組代表作參加學校的活動比賽,這樣的文化體驗活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和學習祖國文化,引導學生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塑造文化品格。
外語學習不單純是為掌握一種工具,不單純只是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學習文化也不是單純學習文化知識。英語課程的開設,是為學生用英語汲取世界文化精華、傳播中華文化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英語課程也存在通過英語學習中國文化的問題,理性對待外語學習中中外文化學習問題。尤其是將優(yōu)秀的文化元素融于原來的品格之中并生成新的文化品格,形成與時代相適應的文化品格。
參考文獻:
[1]高洪德.文化知識到文化品格,英語教學怎么做?[J].英語學習,2017.
[2]趙勇,魏宏君.英語教學中塑造學生文化品格的原則和策略[J].英語學習,2014.
[3]余文森.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yǎng)[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