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桑塔格《恩主》中的不可靠敘述

        2018-11-10 13:44:28曾陽萍杜志卿
        關(guān)鍵詞:桑塔格蘇珊

        曾陽萍 杜志卿

        摘要: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的處女作《恩主》充斥著大量荒誕不經(jīng)的夢境敘述,學界也傾向于以此為切入點,從審美的角度對作品進行解讀, 并形成一種 “反對闡釋”的定見。然而,以修辭敘事理論為基礎(chǔ)的分析發(fā)現(xiàn),作品中的敘述者并不非??煽浚谋局写嬖趦深惒豢煽啃?。其中,契約型不可靠性支持了審美的解讀,讀者因此很容易掉進闡釋的陷阱。而疏遠型不可靠性則構(gòu)成了對敘述者的反諷,揭示了“恩主”的真面目。對不可靠敘述的分析有助于讀者體味作品復雜而豐富的主題意義:作品既表達了追求形式美學的訴求,同時又對陷入形式極端、視審美為自我救贖唯一出路的行為進行暗諷與否定。

        關(guān)鍵詞:蘇珊·桑塔格;《恩主》;不可靠敘述;契約型不可靠;疏遠型不可靠

        作者簡介:曾陽萍,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當代英美文學、英語教學法;杜志卿,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英語小說(福建 泉州 36202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美國左翼文學思潮研究”(08BWW008); 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JAS150086)。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398(2018)03-0137-09

        《恩主》(The Benefactor)是蘇珊·桑塔格(1933-2004)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奠定其寫作風格和基調(diào)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說講述了養(yǎng)尊處優(yōu)的主人公年輕時沉迷于夢境以至于后來難以區(qū)分現(xiàn)實和夢境的人生經(jīng)歷,穿插其間的是他的善行報告,是一部典型的虛構(gòu)型自傳。在小說中,年輕的桑塔格試驗性地以“純粹私人的、主觀的幻想和夢境”等非自然因素關(guān)于敘事學視域下的“非自然”概念的論述,詳見周晶、任曉晉:《非自然敘事學文學闡釋手法研究》,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年第1期,第188—190頁。為故事素材,巧妙地運用不同的敘事策略,并將自己有關(guān)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先鋒意識編入其中,使得小說極具獨創(chuàng)性、想象力與思想性,小說也因此備受評論界的關(guān)注?!都~約先驅(qū)論壇報》稱其為“一部非常特別的書,寫得細心、優(yōu)美、大膽、有把握。文筆非常自信、非常有力?!睗h娜·阿倫特評論說,“我特別欣賞的是她能嚴格地做到前后一致,能控制住自己的想象,能從夢和思想中創(chuàng)作出一個真實的故事”Carl Rollyson and Lisa Paddock. Susan Sontag:The Making of an Icon.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Inc.,2000,pp.73—75.。

        然而,較之光彩奪目的非虛構(gòu)作品,國外評論界針對《恩主》的專題研究并不多見,相關(guān)探討多以評述為主,主要圍繞其哲學內(nèi)涵和先鋒形式方面展開。郝桂蓮:《反思的文學:蘇珊·桑塔格小說藝術(shù)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第15頁。與此不同,《恩主》卻是國內(nèi)桑塔格研究的一個熱點,多數(shù)學者也傾向于從其先鋒形式,特別是其奇特的夢敘述這一角度切入,聚焦于小說創(chuàng)作與作家早期“反對闡釋” “藝術(shù)自律”等批評及美學觀念之間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例如,王予霞認為桑塔格在《恩主》中渲染了夢幻的荒謬與乖戾,導致了敘述者放棄釋夢的努力,以此達到“反對釋義”與“沉寂”的美學效果。王予霞:《蘇珊·桑塔格縱論》,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4年,第145頁。郝桂蓮從“反對闡釋”“新感受力”“坎普”等批評觀念入手,對小說進行互文性解讀,指出“反對闡釋”是對《恩主》最好的闡釋。郝桂蓮:《桑塔格的批評理論與〈恩主〉的互文性解讀》,《當代外國文學》 2006年第4期,第72—78頁。陳文鋼從小說的敘事形式出發(fā),闡述了“反對闡釋”在小說中的貫徹,并指出《恩主》的創(chuàng)作拒絕讀者對作品進行深層闡釋的可能性企圖。陳文鋼:《小說的冒險與小說術(shù)的迷幻:論蘇珊·桑塔格的〈恩主〉》,《外國文學研究》 2008年第3期,第70—78頁。張藝借文藝符號學理論分析小說中夢與現(xiàn)實的對話關(guān)系,論述了夢境與“反對闡釋”訴求中的藝術(shù)自治觀之間的互文關(guān)系。張藝:《<恩主>中夢境的符號學研究》,《當代外國文學》 2012年第1期,第100—108頁。這些解讀基本圍繞作品的表層文本展開,往往僅限于審美的維度,忽略了其對敘述者反諷的實質(zhì)和潛藏于文本中的主題意蘊。那么,《恩主》難道真的是“無內(nèi)涵、純形式”王予霞:《蘇珊·桑塔格縱論》,第136頁。的嗎?作品真的完全“排斥道德和社會因素” 王秋海指出:“桑塔格的傳記作者羅里森認為,《恩主》的主題與作者排斥道德和社會因素,追求藝術(shù)自律的美學觀點是一致的”。而羅里森并未表明那是作品的唯一主題,原文是這樣:“希波呂特(敘述者和主人公)的夢和桑塔格關(guān)于藝術(shù)的看法一樣,是自閉獨立的(Like Sontags idea of art, Hippolytes dreams are self-contained)”。 實際上,羅里森認為:“《恩主》似乎既支持又顛覆桑塔格的文論(The Benefactor seems to subvert as much as it supports Sontags essays) ”。 見王秋海:《超現(xiàn)實的精神探索——論桑塔格的小說〈恩人〉》, 《國外文學》 2008年第4期,第113頁;Carl Rollyson,Reading Susan Sontag: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Her Work.Chicago:Ivan R.Dee,2001,p.51.嗎?事實上,若從修辭敘事學的角度切入,我們可以判斷出第一人稱敘述者并不十分可靠。國內(nèi)已有學者論述了與不可靠敘述密切相關(guān)的隱含作者問題。詳見柯英:《編碼與解碼游戲——〈恩主〉的隱含作者問題》, 《國外文學》 2011年第3期,第111—118頁。在對其敘述進行復雜編碼的過程中,隱含作者留下了很多契約型不可靠性的標志,拉近了敘述者與隱含作者、讀者在倫理和情感上的距離,使得讀者很容易受迷惑而將敘述者的立場完全等同于隱含作者的立場,并由此停留于表層文本。 但是,桑塔格最終還是將之標志為疏遠型不可靠性,提醒讀者與敘述者保持距離、對其倫理判斷提高警惕。本文在闡釋何為不可靠敘述之后,主要從契約型不可靠性與闡釋陷阱、疏遠型不可靠性與深層反諷兩方面來具體探討這部作品中的不可靠敘述策略,以期發(fā)掘潛藏于表層文本之下復雜而豐富的主題意蘊。

        一 何為不可靠敘述

        “不可靠敘述”是當代西方敘事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話題,也是修辭性敘事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像學界所熟知的“隱含作者”一樣,該概念最初由美國修辭性敘事理論創(chuàng)立者韋恩·布思(Wayne Booth)在《小說修辭學》中提出。布思衡量敘述者可靠性與否的標準是作品的規(guī)范(norms),即作品中事件、人物、語氣、技巧等各種成分體現(xiàn)出來的作品的倫理、信念、情感、藝術(shù)等各方面的標準。布思說:“當敘述者的言行與作品的規(guī)范(即隱含作者的規(guī)范)保持一致時,敘述者就是可靠的,反之就是不可靠的”申丹:《何為“不可靠敘述”?》,《外國文學評論》2006年第4期,第134頁。。隱含作者,或“官方抄寫員(official scribe)”Wayne Booth.The Rhetoric of Fic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p.71.即作者在創(chuàng)作某一具體作品時特定的“第二自我”,對讀者起著價值上的引導作用,而不一致的情況往往出現(xiàn)在第一人稱敘述中。布思聚焦于兩種類型的不可靠性,一種涉及故事事實,另一種涉及價值判斷。因此讀者在閱讀時需要進行“雙重解碼”:一要解讀敘述者話語,二要脫離或超越敘述者的話語來推斷事情的本來面目,或推斷什么才構(gòu)成正確的判斷。布思認為,當讀者發(fā)現(xiàn)敘述者不可靠時,往往產(chǎn)生反諷的效果。 申丹:《何為“不可靠敘述”?》,《外國文學評論》2006年第4期,第134頁。

        布思的學生,當今知名的美國修辭性敘事批評家詹姆斯·費倫(James Phelan)大大豐富和發(fā)展了布思的理論。費倫認為,不可靠敘述者通常會在敘述過程中有三種行為:報道、判斷和闡釋,從而把兩大類型的不可靠敘述發(fā)展到了三大類型或三大軸,并據(jù)此區(qū)分了六種亞類型的不可靠敘述:發(fā)生在事實/事件軸上的“錯誤報道”和“不充分報道”;發(fā)生在價值/判斷軸上的“錯誤判斷”和“不充分判斷”;發(fā)生在知識/感知軸上的“錯誤解讀”和“不充分解讀”。他進而區(qū)分了第一人稱敘述中“我”作為人物的功能和作為敘述者功能的不同作用。費倫十分關(guān)注敘述者不可靠性在敘事進程中的動態(tài)變化。在《疏遠型不可靠性、契約性不可靠性與〈洛麗塔〉的倫理》一文中,根據(jù)不可靠性對敘述者與“作者的讀者”“作者的讀者”指作者心目中的理想讀者,他能完全理解作者為他建構(gòu)的文本。申丹、韓加明、王麗亞:《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50頁。之間的關(guān)系所產(chǎn)生的影響,他還對不可靠敘述進行了“疏遠型”和“契約型”的二元區(qū)分,從一個新的角度發(fā)展了布思的理論。申丹:《敘事、文體與潛文本——重讀英美經(jīng)典短篇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58—65頁。

        國內(nèi)敘事學研究者申丹對“不可靠敘述”也一直很關(guān)注。她在《何為“不可靠敘述”?》一文中系統(tǒng)闡述了這一概念的內(nèi)涵以及研究方法,并提出了當前研究中存在的盲點,如三個軸之間不僅存在著平行關(guān)系,在某種情況下會構(gòu)成因果關(guān)系;還有,第一人稱回顧性敘述中,“我”的人物功能與敘述者功能存在時間上的距離等。申丹將“不可靠敘述”視為“對表達主題意義、產(chǎn)生審美效果有著不可低估作用”的“一種重要的敘事策略”。申丹:《何為“不可靠敘述”?》,《外國文學評論》2006年第4期,第134頁。第142頁。

        小說《恩主》采用第一人稱回顧性敘述,為了向讀者解釋“我”經(jīng)過一番精神探索后在情感和理念上發(fā)生的變化,人到暮年的“我”追述了自己極具個人色彩的夢幻人生。細讀文本,讀者會察覺到在事實/事件軸上存在著諸多不可靠敘述的信號。首先,多處敘述匪夷所思,有悖常理,使得敘述的可靠性出現(xiàn)問題,如敘述者稱他的夢是有生命的,第一個與最后一個夢還首尾呼應(yīng),構(gòu)成對話。又如“我過了我的生活,又過了下輩子的生活”(290)。其次,許多敘述包含著內(nèi)在矛盾,兩種指向,例如,敘述者的話語常常自相矛盾,后一句推翻前一句,如“我變了,可又還是老樣子”[美]蘇珊·桑塔格:《恩主》,姚君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第1頁。后文出自該書的引文,將隨文標出引文頁碼,不再另注。;“我知道這個夢既是自愿的,又不是自愿的”(24);“夢里所有的事情都是杰出的,同時又是平庸的”(121),這樣的例子不一而足。然而,矛盾尤為集中地體現(xiàn)在小說的結(jié)局上。一生執(zhí)迷于夢境,投身于“確定性”研究中的敘述者在結(jié)尾處突然稱有一段記憶他不能確定,并留下了多重并置的結(jié)局:其一關(guān)乎情人安德斯太太的命運:要么是“我”把大房子讓給了她,而她變得“了無生氣,形同鬼魅”(266),要么就是她在二十年后以“村長”身份華麗現(xiàn)身,并將“我”逐出大房子。其二關(guān)乎“我”的精神是否正常:有六年時間“我”要么住在大房子里,要么如家人朋友所言被關(guān)進精神病院。其三關(guān)乎現(xiàn)實與夢境的區(qū)分:敘述者稱有一個階段“夢成了我真實的生活,生活則成了夢”(288)。敘述者記憶錯失下的混亂敘述影響了讀者對事件全貌的了解,因此他在事實/事件軸上是不可靠的。

        盡管發(fā)生在事實/事件軸上的不可靠性容易辨識,讀者卻很難判斷敘述者在知識/感知軸與價值/判斷軸上的可靠程度,也就很難有效地與隱含作者進行交流,達成共謀,去體會不可靠敘述產(chǎn)生的反諷效果。而這要歸因于桑塔格在不可靠敘述上的巧妙試驗。她對小說中的不可靠敘述進行了復雜的編碼,這種編碼在契約型不可靠性上的標志有著很強的說服力,以至于作者的讀者真的走近了敘述者,敘述者因此贏得讀者的認同,而讀者卻可能因此忽略了另兩大軸上存在的不可靠性敘述而落入闡釋的陷阱。

        二 契約型不可靠性與闡釋陷阱

        根據(jù)費倫“疏遠型”和“契約型”的二元區(qū)分,在契約型不可靠敘述中,敘述者的報道、闡釋或判斷與作者的讀者對這些因素的推斷之間產(chǎn)生的差異,會產(chǎn)生一種悖論式的效果,即這些差異會減少敘述者與隱含作者之間在闡釋、情感或倫理上的距離。換句話說,盡管作者的讀者意識到敘述者的不可靠性,但這一不可靠性包括了隱含作者所認同的一些交際信息。費倫指出,不可靠敘述拉近作者的讀者與敘述者距離的方式有多種,他聚焦于六種亞類型契約型不可靠性。[美]詹姆斯·費倫:《疏遠型不可靠性、契約型不可靠性及<洛麗塔>的敘述倫理》,尚必武譯,《世界文學評論》2008年第2期,第294—302頁。

        小說《恩主》中,桑塔格主要運用了游戲性的比較這一亞類型的契約型不可靠性。通過與敘述者的比較,隱含作者游戲性地使用了不可靠敘述,將讀者的注意力吸引至兩者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上。[美]詹姆斯·費倫:《疏遠型不可靠性、契約型不可靠性及<洛麗塔>的敘述倫理》,尚必武譯,《世界文學評論》2008年第2期,第294—302頁?!抖髦鳌分械挠螒蛐员容^首先凸顯了隱含作者與敘述者之間的諸多相似之處:兩者都在進行創(chuàng)作、都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識、都善于使用敘事策略、都在吸引讀者對他們寫作風格注意的同時,又揭露了這一過程。

        如同真正的自傳體小說一樣,為避自我中心之嫌,《恩主》也是以一段自我辯護性的文字開篇。敘述者直面讀者:“多么希望能跟你解釋一下那些日子以來我身上所發(fā)生的變化啊”,向剛剛翻開這本書的讀者解釋自己的創(chuàng)作動機,并且作出一種自我貶抑的姿態(tài):“我現(xiàn)在成了個相當古怪的老頭兒,就愛做些無關(guān)緊要的慈善事業(yè)”(1)。緊接著,他又是說明自己的敘述方式:“我略去這座城市的名字,并非要逗弄讀者……我堅持認為,我住哪兒對我要敘述的事情并不重要”(3);又是說明要敘述的內(nèi)容“主要還是我的所見所聞”(7)。他還聲稱自己是誠實的:“把我自己的生活移植到這本書里來的過程中,我擔當著說真話的重任”,同時也坦言了創(chuàng)作的艱難與對作品接受問題的關(guān)注:“寫這本書,任務(wù)很艱巨”,和“有讀者當然好”(12-13)諸如此類。

        正如桑塔格本人在評論阿西斯的代表作《布拉茲·庫巴斯的死后回憶》時所言,敘述者在開篇的這種做法不只是清清喉嚨說幾句客套話,給讀者入場就座的時間。這是誘人上鉤的戰(zhàn)役中的第一聲槍響。[美]蘇珊·桑塔格:《重點所在》,陶潔、黃燦然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第43頁。盡管讀者深知敘述者是桑塔格虛構(gòu)的,深知他的敘述并不可靠,深知文中的“你”是敘述者為自己預設(shè)的受述者,受述者指“敘述者直接與之說話的讀者;受述者有可能(或不可能)與理想敘事讀者相吻合(即作者的讀者)”。[美]詹姆斯·費倫:《作為修辭的敘事技巧、讀者、倫理、意識形態(tài)》,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72頁。并不等同于真實讀者, 然而,敘述者所使用的對話語氣以及大張旗鼓地暴露自己創(chuàng)作過程的做法卻是隱含作者授權(quán)許可的。通過既準許敘述者承認自己在虛構(gòu)故事,又讓敘述者宣布自己很誠實,隱含作者取得了這樣效果:使敘述者既有點不可靠,又顯得很誠懇、很有吸引力,以至于讀者對他猝不及防而不知不覺走近了他。

        在隨后的敘事的進程中,敘述者延續(xù)了有意暴露自我虛構(gòu)身份的做法。除繼續(xù)袒露對創(chuàng)作本身的思考,如敘事方式的選擇、小說標題的選擇、結(jié)尾的處理等,敘述者還運用視角越界(metalepsis)這一修辭手段,自由跨越于故事層和話語層這兩個層面。他常常打斷故事敘述,轉(zhuǎn)而進行一番解釋和說明,時而提醒讀者注意“這個夢和童年無關(guān)”(20)、“別把事情簡單化”(260);時而討好地說:“我不想提醒讀者相信我動機的純潔性,那是對他們?nèi)烁竦奈耆琛保?1)、“夠了,我不想再說什么,免得讀者厭煩”(78);時而請求讀者“別責難我”(211)、“千萬別將我的行為貶為強迫性官能癥”(262);時而強調(diào)他在“實話實說”(45)。他更是頻頻地使用“也許,你會認為”“你也許會問”“我是不是”等不確定的語氣來揣摩著讀者心思。

        事實上,這些滑稽的說明文字不僅反映了敘述者對作品接受問題的高度關(guān)注,而且也透露出他的不自信。敘述者知道自己正在面臨一場來自讀者的審判,不由地要自我辯護一番。而“敘述者之所以出面為自己的敘述解釋、申辯,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對敘述接受者的考慮。干預敘述者對人、對事的評價以及所作出的情感傾斜,其用意之一就在于爭取敘述接受者的同意和同情”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57頁。。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敘述者這一嘩眾取寵的花招的確高明,它有效地將讀者的注意力從故事層轉(zhuǎn)移到了話語層,同時也將讀者的注意力吸引至他與隱含作者在文體上的相似之處:比起內(nèi)容,兩者似乎都更關(guān)注敘事形式,更關(guān)注感官和意識上的審美感受,這使得他們在感知上結(jié)成同盟,以至于作者的讀者傾向于將敘述者視為可靠的闡釋者,從而在倫理和情感上與隱含作者、敘述者站在了一起。

        小說中,敘述者有意弱化情節(jié)發(fā)展、環(huán)境描寫等內(nèi)容因素而將直接感性、無法解析的夢境前景化的手法是隱含作者所認同、并想向讀者傳達的交際信息。在緊隨《恩主》之后發(fā)表的《反對闡釋》和《論風格》等使桑塔格享譽文壇的評論文章中,桑塔格反對過度闡釋,呼吁削弱內(nèi)容的重要性、更多地關(guān)注藝術(shù)中的形式,并且探討了藝術(shù)自律的美學觀點,頌揚了那些偏愛形式之美的藝術(shù)家,闡發(fā)了與敘述者相似的形式美學主張。不僅如此,洞察敏銳的敘述者在宗教、電影、同性戀、坎普風格、疾病等觀念上也抒發(fā)著與作者相似的創(chuàng)見。 此外,與桑塔格一樣,敘述者也喜好格言與警句,敘述中不時迸出“戰(zhàn)爭從未失敗過,愛卻總是失敗”(211)、“夢是想象的‘詩歌,疾病是想象的‘散文”(218)、“生命是電影,死亡是照片”(226)等富有哲理的句子。

        總之,游戲性比較策略的運用縮短了隱含作者與敘述者之間的距離,也促進了讀者與敘述者契約關(guān)系的形成,讀者因而很容易受迷惑而掉進闡釋陷阱,誤將敘述者的價值判斷完全等同于隱含作者的價值判斷,忽略了隱含作者對敘述者的反諷。誠如布思所抱怨的,“面對巧舌如簧的敘述者這一番充滿迷惑性的自我辯護,讀者根本沒有能力從其邪惡的意識漩渦中脫身”Wayne Booth.The Rhetoric of Fic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p.390.。

        三 疏遠型不可靠性與深層反諷

        費倫將疏遠型不可靠敘述定義為“敘述者的報道、闡釋或判斷與作者的讀者對這些因素的推斷之間產(chǎn)生的差異,使得他們在交際過程中遠離對方——即疏遠了對方。換言之,作者的讀者意識到,若采用敘述者的視角就意味著遠離隱含作者的視角,這便意味著作者—讀者之間交際關(guān)系的缺失”James Phelan.“Estranging Unreliability,Bonding unreliability,and the Ethics of Lolita”.Narrative 15.2 (2007),p.225.。

        《恩主》中,盡管隱含作者與敘述者游戲性的比較凸顯了兩者的諸多相似之處,然而,它也彰顯了他們之間的鮮明區(qū)別:與隱含作者不同,敘述者犯下了種種非道德行徑,他的敘述中含著這樣的游戲性想法:形式比內(nèi)容重要,或者說審美效果遠比道德責任更重要。對此,桑塔格并不完全認同。在她看來,審美與道德并不是相互沖突的,而是互為補充的。她在文本中更是頻頻發(fā)出疏遠型不可靠性的信號,提醒讀者與敘述者保持距離。因此,小說的不可靠敘述最終具有的是疏遠的效果,而不是契約的效果。若讀者越過敘述者的話語來推斷事情的本來面目,便不難發(fā)現(xiàn)敘述者與隱含作者在價值觀上的差距,從而理解小說蘊含的深層反諷,與隱含作者產(chǎn)生共鳴。

        小說中,有兩個人物和敘述者的夢幻生活密切相關(guān),一個是情人安德斯太太,另一個是他的作家朋友讓·雅克。但事實上,這兩人都完全處于敘述者的擺布和操控下,他錯誤地報告了他們的關(guān)系,徹底暴露出為自己行為的合理化而辯護的意圖。

        首先,敘述者與安德斯太太的關(guān)系并非通常意義上的情人關(guān)系。他們的關(guān)系都是他一手“精心設(shè)計”的,決定他們關(guān)系親疏的因素是他的夢而不是愛。在夢的點撥下,他對安德斯太太采取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行動:先是勾引她,與她私奔異域,讓她扮演夢中的種種角色(其實是性虐待),然后轉(zhuǎn)賣她,后來又兩次企圖謀殺她。不過,敘述者早已在敘述中做好鋪墊。小說中,他是這樣描述安德斯太太的:“行為放蕩”“酷愛異國情調(diào)”“需要不斷有樂子”(74)、“永不滿足”(116),且“視野有限”(176)。另外,“我對她的頭腦沒有信心”(75)??隙ǖ年愂稣Z氣,加上具體的佐證,使得他對安德斯太太的評價顯得不容置疑。對于這樣一個耽于感官之樂的女人,當她“希望嘗試一種完全不同于舊的生活方式”時(116),“我”推她一把,將她賣給一個阿拉伯商人,這很符合情理。甚至于兩年后謀殺她的企圖,“我”也是無可指責的,因為“我”是在“幫她做一次裁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小說的一個結(jié)局中,安德斯太太反客為主,將“我”趕出大房子。由此,敘述者話語中的缺陷彰顯無遺:一直被認為是“我的影子”且蒙昧無知的安德斯太太居然以自己的方式成功了,她不僅變得精通世故,還學會了敘述者微妙復雜的處世之道——出于自愛和愛對方而將情人打發(fā)走,讓他去享受某種程度的自由。讀者可以由此推斷,敘述者對安德斯太太的評價不可靠,他別有用心,他是在為自己的邪惡行為辯護。賣掉安德斯太太是因為他覺得,“讓她更充分地品嘗她已經(jīng)為之著迷的帶有異國情調(diào)的激情,對她會有好處”(84)。至于謀殺呢?那是因為“她帶著現(xiàn)在這種被糟蹋的身子,能過什么樣的生活”(144)?后來,為了彌補謀殺安德斯太太未遂而給她留下的陰影,他贈予她一座大房子,“安德斯太太想拿這棟樓做什么呢?我的回答是她想享受不受侵犯的自由”(173)。仿佛處處在為情人考慮,但事實上,敘述者所有行為的出發(fā)點都是自己的夢,安德斯太太不過是他進行精神探索的一個工具。為了個人隱蔽的意圖,敘述者不惜詆毀抹黑自己的情人,誤導讀者對安德斯太太的看法,還將自己的行為美化成“善行”,企圖躲避讀者對其賣人、謀殺以及后面敘述中對宗教隨意歪曲、為享受習俗而與傳統(tǒng)女子結(jié)婚、對二戰(zhàn)中猶太人的處境冷漠等一系列非道德行為的審判。而使他形成錯誤感知、做出錯誤評價的正是他偏執(zhí)、 扭曲的價值觀。

        與安德斯太太如出一轍,好友讓·雅克也是以負面的形象被呈現(xiàn)的:生活方式夸張、自以為是、為人輕浮、不誠實、行為放蕩不羈,還喜歡夸張、瑣屑、粗俗的作品??傊跀⑹稣叩难劾铮恰翱财铡弊黠L“坎普”(Camp)是指出現(xiàn)在20世紀50、60年代的一種邊緣文化現(xiàn)象。桑塔格曾專門撰寫《關(guān)于“坎普”的札記》一文,對這一另類的、不易把握得藝術(shù)感受力做出獨到的界定。詳見[美]蘇珊·桑塔格 《反對闡釋》, 程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第320—339頁。的集大成者,即那種“完全可以用游戲、種種奇思妙想和拙劣的藝術(shù)品來裝點自己生活”的作家(63)。與雅克截然相反,“我”崇尚恬淡、做事有條不紊、為人誠實,并且對待生活嚴肅認真。然而,如此巨大的反差與其說是“為我們的友誼奠定了基礎(chǔ)”,還不如說是敘述者為了騙取更多同情與信任而使用的招數(shù)。不僅如此,在兩人的交鋒中,雅克似乎總是洋洋得意的贏家,而“我”總是被嘲笑的對象:“我們在一起不管討論什么,他還是把我當作一個愣頭青”(103-104);“(妻子)葬禮后,他從未來看我,說明他看不起我”(231)。當然,事實并非如此。雖然敘述者口口聲聲稱雅克是“我尋求自我過程中的導師和伙伴”并且“尊重他、仰慕他”,他卻又時刻提防雅克對他的影響,逆其建議而行,甚至將妻子的死亡怪罪于雅克,認為是他輕薄夸張的舉動所致。讀者從敘述者這些充滿矛盾的言行中可以推斷,他與雅克之間的友情報告也是不可靠的。其實,敘述者完全排斥雅克的另類生活方式,兩人的關(guān)系也是他臆想出來的,主動權(quán)也是握在他手中,是他決定是否恢復友情:“就是聽到雅克可能很快要遇到麻煩,我才想到與他恢復關(guān)系”(231);也是他決定什么時候終止這一關(guān)系:“我心目中的英雄一直是你,但我已經(jīng)與你斷絕來往”(237)。更有甚者,他還將雅克描述成為了錢而保持友情的人,(雅克)“你為什么認為我要繼續(xù)對你友好?”(敘述者)“那樣我就會給你錢?!保?38)

        敘述者多次主動資助雅克寫作,但都出于同樣的意圖,即“通過向?qū)Ψ奖憩F(xiàn)出其不配接受的慷慨”(235)來改變好友的生活方式,并非出于真正的關(guān)懷與支持,這種做法無異于對朋友施行精神上的專制,但錯誤的價值觀使他未能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在兩人的關(guān)系中,雅克才是處于弱勢地位的一方,是真正被貶損的。然而,敘述者錯誤地報告了他倆的友情關(guān)系,并且有意通過與雅克的鮮明對照,來反襯自己樂善好施的“恩主”形象,從而轉(zhuǎn)移了讀者的批判取向。實際上,除了安德斯太太和讓·雅克,小說中的其余人物,如敘述者曾經(jīng)的戀人莫妮克,以及后來的傳統(tǒng)的妻子等,全都是這個唯我論者“為自己的夢收集的物和人”Carl Rollyson.and Lisa Paddock.Susan Sontag:The Making of an Icon.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Inc.,2000, p.72.之一,他們都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以及失語狀態(tài),只具有工具價值,而不被納入倫理關(guān)懷的視野。

        在極力詆毀情人與好友形象的同時,敘述者將再現(xiàn)的視野向著自己傾斜,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孤寂落寞,但仍不放棄追求積極向上生活、有道德感的“行善者”。小說中,敘述者多次訴說了自己的孤獨可憐,如在賣掉安德斯太太后:“她遠在沙漠國家和她的穆斯林情人盡情地享受生活,而我卻呆在房間里,孤枕難眠,聆聽我的夢”(127)。還有,妻子病亡后,因為極度悲傷,“我感覺仿佛我的皮膚都松弛了,全然感覺不到自己的雙臂、雙腿、頭上的毛孔……我的手腳似乎變得僵掉了”(227—229)。不過,生活中的這些“變故”并不能將他擊垮,每次孤獨悲傷過后,他總是努力“重新開始生活”,或者“更積極地去生活”。最后,當他被逐出大房子時,他稱自己成了個樂于助人的“新人”。

        當然,隱含作者從第一章開始使用的復雜編碼模式還在繼續(xù)。利用第一人稱回顧性敘述中體驗視角與回顧視角交替作用的特點,申丹認為,在第一人稱回顧性敘述中,通常有兩種視角在交替作用:一為敘述者“我”追憶往事的眼光,另一為被追憶的“我”正在體驗事件 時的眼光。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23頁。桑塔格還使用了對作者正常范式的部分接近的契約型不可靠性。[美]詹姆斯·費倫:《疏遠型不可靠性、契約型不可靠性及〈洛麗塔〉的敘述倫理》,尚必武譯,《世界文學評論》2008年第2期,第294-302頁。在《恩主》中,桑塔格的立場之一就是針砭陷入形式極端的行為。而了解事情真相的敘述者在回顧人生經(jīng)歷時已經(jīng)能夠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弊病,并進行自我道德譴責,體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進步,如在敘述讓安德斯太太扮演夢中角色時,他歉疚地說道:“這完全是我自己愚蠢的,幼稚的計劃”“我到現(xiàn)在都不能寬恕我當時擺脫不了的病態(tài)的輕浮”(83)。對于自己沉湎于夢的一生,他深深自責到:“我年輕時時間全用在自己身上,我為這樣的自私行為感到后悔”(277)。

        這些深刻的自責表明了敘述者的觀點已經(jīng)部分地接近了隱含作者的范式,它們固然縮短了敘述者和讀者在感知、倫理和情感上的距離,然而,基于前面敘述者與情人和好友關(guān)系的分析,以及他時常在不經(jīng)意中流露出的對孤獨的偏愛,如“享受越來越少的友情帶來的快樂”(104),讀者不難推斷:敘述者的自我評價也是錯誤的、不可靠的。整天沉湎于夢“并不是嚴肅的做法”Phillip Lopate. Notes on Sontag.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p.139.,“孤獨落寞”也只不過是一種惺惺作態(tài)。而且,敘述者出于個人主觀意圖的種種“善行”,有悖于小說開頭處他宣稱自己所遵循的行為準則中的一條:“不要希望別人擁有他們自己不希望擁有的東西”(2)。因而敘述者的善行報告就令人質(zhì)疑。

        那么,這些“善行”的本質(zhì)到底是什么呢?這些物質(zhì)上或精神上的幫助,看似無私慷慨,實質(zhì)上卻是一種“偽裝的自我主義”Bruce Bassoff.“Private Revolution:Sontags The Benefactor.” Enclitic 3(1979),p.64.。一心只專注于自我之夢境的敘述者,根本不在乎他人的真正感受與處境,除非他們對他有用。這種完全出于個人主觀意圖的行善是對于他人的否定。然而,反過來說,這是對行善者自我的一個投射,否定他人,意味著否定自我。正如他用自我批判的語氣說“你看到了我這段時間所表現(xiàn)的軟弱和可惡(我不隱瞞):我動輒想幫助人,但我清楚我的幫助看起來是對別人生活的粗暴干涉”(168)。

        盡管小說最后敘述者稱自己幫助別人的方式不同于以前,以在收治乞丐的醫(yī)院當義工的形式,但他卻提到了一條“殘疾分配原則”。他是這么解釋的:

        “如果你是個殘疾人,那么,你就需要有兩個朋友。你身邊需要一個殘疾程度比你厲害的人(你好幫助他、憐憫他),同時,你又需要一個殘疾程度沒你厲害的人(以便向他學習、羨慕他)”(279)。

        出于“憐憫”而幫助他人,敘述者的語氣透露出了一種居高臨下的優(yōu)越感,這種夾雜著 “恩賜”“施予”色彩的行善只是一種表演與炫耀,而不是真正意義的行善。它對受助者而言構(gòu)成了人格上的不平等,具有破壞性,因此是令人厭惡、令人惶恐不安的。顯然,敘述者自私的本質(zhì)并沒有因此前不斷的“義舉”而轉(zhuǎn)化。其實,被憐憫的殘疾人,恰恰是敘述者內(nèi)心那個殘疾的自我的一個投射(敘述者的情況就是一種精神上的殘疾)。這正好契合了桑塔格在中文版序言中提到的:“這是一部色彩黯淡、令人不安的小說”(序2)。至此,敘述者價值判斷與隱含作者價值判斷的不一致彰明較著。而一旦識別出敘述者的真面目,讀者就可以感悟到小說標題“恩主”蘊含了多大的嘲諷。

        事實上,與他極力詆毀的安德斯太太和讓·雅克并無兩樣,沉溺于自我之夢的敘述者也是耽于感官之樂的人,追求的是感性的自由。然而,對于形式的偏執(zhí)使他陷入了不可遏止的自我中心主義,桑塔格在1980年接受美國作家查爾斯·魯阿斯采訪時批判過“不可遏止的自我中心主義”,認為這是美國文學中的一種缺陷。詳見[美]蘇珊·桑塔格著、 利蘭·波格編:《蘇珊·桑塔格談話錄》,姚君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年, 第95頁。聽憑自我無限地擴張與膨脹,對自己的邪惡行徑不自知與不負責,并舉著“恩主”的幌子為自己的自私、冷漠、虛偽辯護,還將一切責任推給夢。其實,隱含作者早已預料到這一點,小說扉頁上那一段來自德·昆西的引語就是一處疏遠型不可靠性的標志,提醒讀者對這位“恩主”的價值判斷提高警惕:“要有什么差錯,就讓夢去負責任。夢目中無人,一意孤行,還與彩虹爭論顯示不顯示第二道弧形?!瓑糇钋宄?,我再說一遍,該由夢去負責任?!?/p>

        四 結(jié) 語

        《恩主》中契約型不可靠敘述的運用,拉近了敘述者與隱含作者、讀者在倫理和情感上的距離,支持了審美的解讀,但讀者很容易因此為表層文本所誘惑而掉入闡釋和倫理的陷阱,誤將敘述者的價值立場完全等同于隱含作者的價值立場,并得出作品是“拒絕深層闡釋的”“排斥道德和社會因素的”等片面的結(jié)論。然而,桑塔格同時也運用了疏遠型不可靠敘述策略,對敘述者進行反諷,并提醒讀者與之疏遠。通過兩種類型的不可靠性的交織使用,作品既表達了追求形式美學的訴求,同時又對陷入形式深淵的敘述者、視審美為自我救贖唯一出路而推卸個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責任的行為暗暗加以諷刺與否定。兩種類型的不可靠性既互為補充,又互為顛覆,表達出復雜而豐富的主題意義。

        小說中陷入形式深淵的敘述者最終離社會現(xiàn)實越來越遠,當他的世界只剩下他自己時,他不是走向自由、走向自我救贖,而是走向了自我的瓦解。從這一意義上說,他的夢倒成了一種讖兆(夢中的他總是被肢解)。這令人想到了特里寧(Lionel Trilling)對作家的告誡:“不要去認同那些認為自由意味著與社會疏離的作家或人物,因為自我的與世隔絕,將導致自我的毀滅。”難怪桑塔格也聲明:“他令我著迷,但我極其不喜歡他。他的存在是無意義的,荒蕪的,邪惡有害的”Carl Rollyson and Lisa Paddock. Susan Sontag: The Making of an Icon, pp.72—76.。他是第一個站在審判席內(nèi)等待著作為“沉醉的美學家”的桑塔格與作為“癡迷的道德家”的桑塔格長時間審判的小說人物,Sohnya Sayres.Susan Sontag:The Elegiac Modernist.New York and London: Rutledge,1990,p.65.也是桑塔格這位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的作家年輕時對自己的警示!

        Abstract: In The Benefactor, Susan Sontags debut novel, dreams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overall narrative and thus the novel has been interpreted mostly from aesthetic perspectives as a text “against interpretation”. However, a thorough analysis based on the rhetorical theory of narrative arrives at a conclusion that the narrator of The Benefactor is not very reliable and two types of unreliability can be found in its narrative. Of the two types, the bonding unreliability supports an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hence renders the surface narrative seductive enough for readers to fall into an interpretative trap. Yet, the estranging unreliability creates an irony towards the narrator himself and thus makes readers aware of the true nature of the “benefactor”. A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 unreliable narrative enables readers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 complex and rich thematic significance of the novel, through which Sontag conveys not only her appeal for aesthetic autonomy, but also her satire on those who seek extreme states of subjectivity and regard aesthetics as the only means of self-redemption.

        Keywords: Susan Sontag; The Benefactor; unreliable narrative; bonding unreliability; estranging unreliability

        【責任編輯 龔桂明 陳西玲】

        猜你喜歡
        桑塔格蘇珊
        大大行,我也行
        重新發(fā)現(xiàn)蘇珊·桑塔格
        姚君偉:用一生履行對桑塔格的承諾
        出生入死的桑塔格
        譯林(2022年1期)2022-05-30 10:48:04
        嚴肅與自由:蘇珊·桑塔格文學評論分析
        最高貴的導盲犬
        桑塔格的自我激勵
        最高貴的導盲犬
        做一些能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最高貴的導盲犬
        故事林(2013年7期)2013-05-14 17:30:11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熟女AV|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av毛片在线播放| 肥老熟女性强欲五十路|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欧洲女人性开放免费网站|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奇米影视久久777中文字幕| 免费一区啪啪视频| 久久久调教亚洲| 国产人妖在线视频网站|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 五月激情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最大| 毛多水多www偷窥小便| 91人妻无码成人精品一区91| 永久免费看黄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被欺辱的高贵人妻被中出| 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 亚洲天堂av在线网站|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动漫| 免费jjzz在线播放国产|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99|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日本大尺度吃奶呻吟视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9| 国产在线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xxxx做受欧美| 亚洲免费黄色| 亚洲av一区二区网址|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久久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中文字幕蜜桃| 免费看美女被靠到爽的视频 |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 久久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中文字幕无线精品亚洲乱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