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巖清
九河下梢天津衛(wèi),自明朝永樂年間設(shè)衛(wèi)筑城以來,商賈云集,八方雜居。清末民初,不少宮廷御廚以及貴族食客紛紛來到天津。在九國租界,洋人們陸續(xù)帶來了各種東洋、西洋糕點。一時間各色點心鋪子林立,市面上能叫得出名的糕點小吃,就有四百多種。天津本地人的點心口味中西合璧得天衣無縫。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或是逢年過節(jié),或是走親訪友,或是新媳婦兒回門,或是初二姑老爺去丈母娘家,人人手里都會提上兩盒捆在一起的點心,一盒兒是傳統(tǒng)的中式八件兒,另一盒則是西式的蛋糕。兩大盒點心,外包裝紅火喜慶,看上去氣派、隆重,屬于老百姓認可的串門兒標配,是天津衛(wèi)老太太最愛的心頭好。有的老人過日子節(jié)儉,舍不得吃這本屬于點心的八件兒來“點”“心”,就拿它們當正餐吃。怎么吃呢?熱餅、熱餑餑就八件兒!不僅解饞,還管飽。
主家見客人提著點心上門,心里雖然高興,也必然要推辭一番:“來就來唄,還買嘛東西???浪費錢!”一邊兒說著客氣話,一邊兒接過點心。過去沒有暖氣,普通人家大多住平房,居住面積小。親近的客人,一般都直接讓到床上坐下。蜂窩煤爐子上鐵壺里的水開了,蒸騰的熱氣讓一身寒意的來客暖和了不少。主人取一只大茶缸子,多放些茶葉,沏上滾開的水,悶一會兒,倒一杯出來遞給客人。登時滿屋茶香。天津人吃點心講究喝茉莉花茶——湯色濃釅、花香持久、茶口兒鮮明。茉莉花茶的香、澀、苦在口中形成一種綜合的口感,能夠清爽被點心甜膩住了的腸胃。
還記得我小時候,每到逢年過節(jié),廚房的風晾柜上就會出現(xiàn)一大摞點心盒子。有別人送來的,有準備拎著去送人的。和我一樣大的孩子們,有事沒事就喜歡往廚房里鉆,踮著腳去扒望,看到最“耐吃”(天津話喜歡吃)的點心,眼睛里閃著小星星。我一盒盒一層層地探究,一定要把所有棗泥餡兒的都翻出來吃掉,即便被打屁股也絕不后悔。吃到最后,連盒子角落里的碎酥皮渣也不放過,窸窸窣窣掃到掌心里,一股腦塞進嘴中,無限滿足。不年不節(jié)的日子里,有時候老人會去點心鋪專門買散碎的點心酥皮渣,用來就沏得濃釅的茉莉花茶,解饞極了。
過去的秤是1斤16兩,1塊點心2兩重。賣點心也不用稱,拿8塊兒不多不少整好1斤。所以才有“八件兒”的叫法。八件兒又分大小,小八件兒1塊1兩重,比大八件兒小一圈兒。一般串門兒帶的禮物都是大八件兒。一盒八件兒一般由8塊外型、餡料不同的點心組成。它們的共同點是外皮白皙,印有紅色花紋,口感酥香,咸甜適中。八件兒的外皮制作工藝大體類似,由面粉、油、水調(diào)制而成,包括油皮和水油皮,特點是層次分明,酥而不膩,久放不硬。因此,八件兒還有個稱呼,叫白皮兒。八件兒,顧名思義八種點心,外形和餡心各不同。比如,喜字餅是豆沙餡、壽字餅是百果餡、福字餅是玫瑰餡、如意餅是五仁餡、牛舌餅是椒鹽餡、聚寶盆是栗蓉餡、棗花餅是棗泥餡、蝦米酥是紅果餡的。
脫胎于宮廷點心的八件兒,到了天津衛(wèi)少了幾分雍容華貴,多了些市井百姓家的煙火氣。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豪門貴戶家茶余飯后吃著玩兒的點心,在天津人眼里是飽含情意的貴重禮品,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意象,是有油有糖的高級吃食,也是我與家鄉(xiāng)最深刻的食物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