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彧婷 鮑沁星 張敏霞
中國古典園林模型的制作是理解和掌握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手法和空間形態(tài)的重要手段。劉濱誼指出:“對于風景園林專業(yè)學習與實踐,以身體動覺為標志的動手能力是重要的培養(yǎng)實踐環(huán)節(jié)”[1]。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存在硬件設施缺乏、相關的教學資料與案例不豐富、費時費力等問題,手工模型的制作實踐往往不能很好地展開[2-3]。在專門開設中國古典園林設計課程的部分院校中,雖將手工模型的制作作為課程作業(yè),但未對手工模型的制作方法進行詳細闡述[4-6]。為了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浙江農(nóng)林大學將手工模型制作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課程的作業(yè)之一。本文就中國古典園林模型制作實踐中的一些問題與模型制作經(jīng)驗在此予以初步探討。
中國古典園林模型的制作具有悠久的歷史,清朝“樣式雷”家族是把模型用于建筑設計的典型代表。蘇品紅在《樣式雷及樣式雷圖》一文中寫道:“樣式雷制作的燙樣是雷氏的又一獨特創(chuàng)造。所謂燙樣,是指在圖樣基礎上按一定比例制作的一種建筑模型”[7]。現(xiàn)有文獻《故宮藏“養(yǎng)心殿喜壽棚”燙樣及其背景研究》《建筑模型設計與制作》中記載的燙樣的大致做法,與現(xiàn)代中國古典園林模型制作工藝相比差異較大[8-9]。孟兆禎院士研究出用電烙鐵燙聚苯乙烯酯的方法來制作假山模型,其表面質(zhì)硬如石,是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設計工藝[10]。在現(xiàn)代科技、工藝、材料科學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如何在傳統(tǒng)燙樣制作方法的基礎上運用現(xiàn)代材料和技術(shù)制作適用于課堂展示和教學的中國古典園林設計課程模型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課程在浙江農(nóng)林大學風景園林專業(yè)四年制本科培養(yǎng)方案中占據(jù)1個學期,通過“文獻查閱”“實習考察”“平面布局”“鳥瞰設計”及“模型設計”5個教學階段逐層深入,讓學生從文化、藝術(shù)等角度多方位深入學習中國古典園林(表1)。
本課程所要求設計的古典園林類型為“宅園結(jié)合”的私家園林。學生需對園主人進行界定,通過查閱文獻充分了解園主人的身份、職業(yè)、社會地位、興趣愛好、所處時代背景及所處時代造園風格等信息,根據(jù)這些信息進行古典園林設計,還原古人生活場景,以滿足園主人的功能需求和精神需求。
作業(yè)成果包括園記、設計圖紙(1∶200平面圖1張、1∶200剖面圖2張、鳥瞰圖1張、效果圖2張)及手工模型(1∶100)。
中國古典園林模型性質(zhì)為園林設計研究模型,其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2個方面:
1)推敲、展示設計方案。通過制作手工模型,學生可以將腦海中的設計概念視覺化、立體化、物質(zhì)化[11]。學生借助模型可以發(fā)現(xiàn)平面設計圖紙的不足之處,從而激發(fā)設計靈感,優(yōu)化設計方案。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風景園林作為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yè),要求學生不能只將設計理念停留在圖紙上,而是要落實于實際建造中。因而模型制作作為模擬建造的手段,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素質(zhì)能力十分有益。
中國古典園林模型制作的任務要求如下:1)每位同學獨立完成一個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方案,并將其制成模型。2)模型要求能表達設計方案,并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3)制作過程中能合理選擇材料及工具,安全規(guī)范地進行加工制作。4)選擇環(huán)保材料,盡量降低模型制作成本。5)將制作完成的中國古典園林模型與最初的平面草圖進行對比分析,指出平面草圖設計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提出優(yōu)化方案。
浙江農(nóng)林大學中國古典園林模型作業(yè)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改進的過程。2012級學生作為第一屆完成中國古典園林模型作業(yè)的學生,對模型材料和制作方法了解甚少,其模型作品達到初步表達設計方案的程度,但細節(jié)和美觀性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2013級學生對模型的制作方法進行了多種創(chuàng)新的嘗試,尤其是在假山模型的制作上,相較之前有了較大的突破(圖1)。2014級學生持續(xù)探索創(chuàng)新模型制作方法,改進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材料的選擇及細節(jié)的營造上(圖2、3)。
筆者將浙江農(nóng)林大學中國古典園林設計課程模型的制作分為底盤制作、水體制作、古典園林建筑制作、假山制作及植物配景制作5個部分,詳細闡述了各個部分的制作步驟。并對最具代表性的模型制作方法進行初步總結(jié)評價,這些模型制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均來自歷屆學生,其不足之處有待后續(xù)改進。
底盤是承載模型的主體,由底托和附層2個部分構(gòu)成,底托為基礎支撐部件,而附層則是直接表現(xiàn)模型地面的部分[12]。底托又可分為平地和山地2種類型。平地底托的制作相對簡便,根據(jù)此次古典園林模型制作的比例,可將強度較大的木板和輕便易切割的KT板或PVC板疊加成為復合底托。山地地形的模型底托制作相對困難,制作方法也較為多樣,本文就其中一種“泡沫拼削”方法展開具體描述。“泡沫拼削”方法所需材料廉價易得,效果逼真,適用于古典園林土山的制作。
表1 浙江農(nóng)林大學中國古典園林設計課程教學模式Tab. 1 The teaching model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course in Zhejiang A&F University
1 園林132班葉加鑫模型作品Model works of YE Jiaxin with Clas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32
2 園林141班童彤模型作品Model works of TONG Tong with Clas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41
3 園林141班費潔模型作品Model works of FEI Jie with Clas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41
4 山地地形制作過程Mountain terrain making process
5 地面附層部分制作Manufacturing of ground layer section
2.2.1 材料與工具
材料:木板、PVC板、高密度泡沫板、陶土、紙巾、碎蛋殼、沙土、彩色打印的鋪裝圖片。
工具:美工刀、鉛筆、雙面膠、顏料、白乳膠。
2.2.2 制作程序
山地地形部分采用“泡沫拼削”方法制作。首先根據(jù)設計圖紙,將高密度泡沫板削出大致形狀,堆疊出山地骨架,用雙面膠粘結(jié)。骨架制作的過程中要注意控制山勢走向,確定峰頭位置。隨后覆蓋地形面層材料,將陶土、白乳膠和水按1∶1∶1的比例混合均勻,涂抹于山體骨架表面,同時對其表面進行塑形,刻畫出山體肌理。將陶土、白乳膠和水混合可有效避免山體表面干裂或軟塌變形,延長模型保存時間。隨后用吹風機將塑好形的陶土快速吹干,防止陶土自然風干出現(xiàn)裂紋。最后用丙烯顏料對山體表面進行涂飾,以接近真實山體色彩(圖4)。
附層部分的表現(xiàn)方式較為多樣,同學們經(jīng)過多次樣品試驗,發(fā)現(xiàn)利用紙巾和白乳膠可營造出較為理想的古典園林地面表現(xiàn)效果。具體做法為先在PVC板材鋪上一層紙巾并刷上白乳膠,待膠干之后用顏料對其進行涂飾。另外,模型中的小空間鋪地可用碎蛋殼、沙土、彩色打印的鋪裝圖片等材料表現(xiàn)(圖5)。
作為表現(xiàn)自然山水意趣的中國古典園林,其造園藝術(shù)集中體現(xiàn)在掇山和理水2個方面。在中國古典園林設計課程模型的制作中,水體的表現(xiàn)尤為關鍵。學生制作水體用到的材料和方法較為多樣,歷屆學生在水體深度的表現(xiàn)及水體色彩、紋理、質(zhì)感的修飾上做了較大的改進,本文選取其中一種“層疊凹凸”方法進行詳細解析?!皩盈B凹凸”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可較為真實地表現(xiàn)湖面水體的深度。
2.2.1 材料與工具
材料:木板、彩打水面圖片、厚紙板、水紋紙、PVC板、造水劑、棉絮。
工具:美工刀、鉛筆、雙面膠。
2.2.2 制作程序
在底托層之上制作模型湖面部分,具體做法為將彩色水面圖片、厚紙板、水紋紙、水面鏤空的PVC板由下往上依次疊加(圖6)。注意厚紙板(可用廢棄紙箱代替)需疊放固定于水面輪廓線之外,以形成水體深度。水紋紙上可用水彩顏料勾畫池魚,水面上可添加駁船、荷花等以增添園林氣息。最后將水體駁岸邊緣進行處理,用灰色油泥材料制成的假山石塊修飾駁岸,駁岸石塊造型需優(yōu)美自然、錯落有致,切忌單調(diào)(圖7)。江南宅院理水技巧純熟,水體形態(tài)自由多樣,模型制作時可因地就勢營造出江、河、溪、澗、潭、瀑等多種形態(tài)水體[13]。瀑布迸濺的水花可用棉絮表現(xiàn)。山間水潭用造水劑營造,水潭底部可用青色丙烯顏料表現(xiàn)青苔效果(圖8)。
中國古典園林與建筑在布局上相互交織,在空間上相互滲透,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14]。但由于此類古典園林模型的性質(zhì)為園林設計研究模型,為重點描摹整體的古典園林風貌,本模型中的建筑部分只需表現(xiàn)其典型的形態(tài)特征,達到園林精髓與模型效果之間的共鳴即可。因此,此類模型可對建筑中的某些結(jié)構(gòu)進行適當?shù)暮喕爬?。本文選取其中一種“卡紙拼接”方法進行詳細描述。此類模型在制作過程中往往需要不斷地進行修改,而紙質(zhì)材料具備經(jīng)濟、輕便、易加工等優(yōu)良特性,非常適合作為此類古典園林建筑模型的主體材料。
2.3.1 材料與工具
材料:PVC板、白卡紙、黑色瓦楞紙、直徑2.5mm小木棍。
工具:切割墊、美工刀、尺子、U膠、砂紙、雙面膠、固體膠、水彩顏料。
2.3.2 制作程序
1)臺基制作。
臺基是建筑模型的基底,需要足夠的強度來支撐模型,因此,臺基部分以厚度和強度較大、不易彎曲變形的PVC板材作為主要材料。首先根據(jù)建筑模型比例在PVC 板上用鉛筆繪制出建筑基底面的形狀。而后按照繪制好的切割線切割PVC板(切割時注意在被加工板材下墊上切割墊,防止跑刀),并用砂紙打磨切割后的板材邊緣,使其平整美觀。最后,根據(jù)設計意圖將切割好的板材用U膠粘接組合,注意U膠的用量不宜過多,否則將影響接口的整潔美觀。
2)屋身制作。
屋身的制作可分為墻體和立柱2個部分(圖9)。墻體部分選用白卡紙為主要材料,具體操作依次為畫線、裁剪、折疊和粘接組合。畫線切割時注意留出一定的粘接量以便各個部分之間的組合固定。折疊時可用美工刀將折線表面輕輕劃開,以達到模型墻角轉(zhuǎn)折處整齊挺直的效果。建筑門窗、匾額、楹聯(lián)等部件利用Photoshop軟件繪制,打印后粘貼于模型墻體表面。
立柱部分根據(jù)模型制作比例,選用直徑為2.5mm的小木棍進行制作。根據(jù)模型比例計算出模型立柱長度,切割小木棍并用砂紙打磨切面,以便其與模型其他部件相粘接。隨后用水粉或水彩顏料涂飾原色小木棍,使其色澤與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立柱原型更加接近。最后將涂飾后的小木棍用U膠固定于建筑模型中。
6 水體制作過程Waterscape production process
7 水體駁岸Waterscape and revetment
8 山間瀑布、水潭Mountain waterfall and pools
9 古典園林建筑制作Construction of classical garden architecture
10 屋頂材料裁剪拼接示意圖Schematic diagram of roof material cutting and splicing
3)屋頂制作。
屋頂部分的主要模型材料為黑色瓦楞紙。古典園林建筑的屋頂形式多樣、結(jié)構(gòu)復雜是建筑模型制作中的難點。經(jīng)過不斷地實踐摸索,同學們摸索出一套相對簡潔、美觀、可推廣的材料拼接組合方法(圖10)。
假山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核心骨架,而山石布置需順應自然,無固定規(guī)律可循,是設計中的難點[15]。由于假山石本身形態(tài)復雜,二維平面設計圖難以具體清晰地呈現(xiàn)假山的紋理和形態(tài)。因此,制作三維手工模型可以在平面設計圖紙的基礎上對假山形態(tài)進行調(diào)整和優(yōu)化,并最終客觀具體地呈現(xiàn)假山設計。通過歷屆學生的不斷嘗試,摸索出多種假山模型制作的新方法,本文對其中一種“油泥堆塑法”進行了詳細描述。油泥的優(yōu)點為經(jīng)濟實惠、可塑性強、加工簡便、可反復修改,但考慮到其質(zhì)感軟糯,難以表現(xiàn)真實假山石的冷硬光澤,此方法在油泥中混入小粒徑石子或PVC板材碎屑。石子無需專門購買,可在校園中拾取。
2.4.1 材料與工具
材料:KT板、灰色油泥、小粒徑石子(或PVC碎屑)、苔蘚。
工具:不銹鋼杯碗、美工刀、牙簽、雙面膠。
2.4.2 制作程序
1)軟化油泥。把塊狀油泥放入導熱性能良好的不銹鋼杯中水浴加熱,用木棍在杯中攪拌直至油泥呈漿狀(圖11-1)。
2)混合小石子或PVC碎屑。繼續(xù)水浴加熱,在杯中倒入小石子或PVC碎屑(小石子或PVC碎屑與油泥的比例大約為1∶10),用木棍繼續(xù)攪拌,使得小石子(PVC碎屑)與油泥充分混合。停止水浴加熱,待杯中油泥與小石子(或PVC碎屑)的混合物稍冷卻變硬,形成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石塊(圖11-2)。
3)塑形。將杯中石塊倒出,在石塊還未完全冷卻硬化之前,用牙簽、小刀等工具對其塑形,以形成洞穴和湖石假山表面凹凸的紋理效果。在塑形的過程中,力求假山模型形態(tài)與真實假山相接近,重點突出湖石假山石塊“透、漏、瘦、皺、丑”[16]的特點(圖11-3)。
4)堆山。模仿真實假山的堆山步驟堆疊假山模型。首先起腳,確定假山的地面輪廓并將假山模型底層材料固定于底盤之上。而后堆疊假山中層部分,堆疊假山中層部分結(jié)構(gòu)時需特別注意留出狹縫穴洞。大型假山可用KT板層層堆疊制作骨架,以節(jié)省油泥。骨架堆疊時注意假山空間賓主、層次、起伏、曲折、疏密、虛實的對比[16]。最后結(jié)頂,頂層疊石形態(tài)萬千,制作時模仿自然界真實山體營構(gòu)。
5)涂飾。根據(jù)假山凹凸面的光影效果用丙烯顏料對其上色。
6)植被裝飾。用地衣、松柏的枯枝等表現(xiàn)喬灌木,用細小的苔蘚表現(xiàn)地被植物(圖12)。
中國古典園林植物種類多樣、內(nèi)涵豐富,而在模型中,模型由于制作比例(1∶100)的限制,植物配景無法一一表現(xiàn),因此只需將其高度概括,表現(xiàn)出造園意境即可。市面上銷售的模型草粉、樹粉色彩過于鮮艷,質(zhì)感與中國古典園林古樸的風貌相去甚遠。因此,此模型中選用小干花或天然植物的細小枝干來表現(xiàn)更為適宜。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植物景觀按照配置方式可分為孤植和叢植?!肮轮仓v究植物的姿、色、韻等,有點景的作用。常在庭院角隅、廊之轉(zhuǎn)角、入口等處點綴,且與假山、池塘等搭配”[17]。在模型的制作中,孤植樹可選用枝葉造型優(yōu)美的小干花或天然植物的細小枝干來表現(xiàn),如松柏、南天竹、滿天星干花等(圖13)。孤植樹在修剪及安置時需精心考量,特別注意其姿態(tài)、尺度及與其他模型構(gòu)筑物之間的關系。而叢植又可分為同種趣味樹木的叢植和不同種樹木的叢植。同種趣味樹木的叢植往往具有特定的觀賞趣味[17]。如在張婭同學設計的“嬛園”中有一個名為“倚梅園”的小院,小院種滿了梅花,從而構(gòu)成了以“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為主題的景致,模型中采用粉色小干花表現(xiàn)梅花(圖14)。不同種樹木叢植講究色彩協(xié)調(diào)、常綠與落葉樹的比例,甚至是樹形與樹的體態(tài)的調(diào)和與變化,從而產(chǎn)生美學價值[17]。如在陳彧婷同學設計的湖心島中,以南天竹小枝表現(xiàn)落葉樹,以羅漢松表現(xiàn)常綠樹,常綠與落葉相互搭配。兩株南天竹一大一小如人聚立,相互顧盼(圖15)。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課程模型的特點在于與課程設計的全程化結(jié)合,其重點在于設計過程的空間推敲與設計完成后的效果展示,因此強調(diào)制作的靈活性、實用性與準確性。通過浙江農(nóng)林大學中國古典園林課程經(jīng)驗積累,本文針對1∶100古典園林制作提出了“泡沫拼削”“層疊凹凸”“卡紙拼接”“油泥堆塑”及“枯枝寫意”5種方法來制作模型底盤、水體、古典園林建筑、假山及植物配景,較好地回應了課程模型制作需求。同時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提出的制作方法仍存在不足之處,如模型比例局限性較大,文中僅針對1∶100模型比例進行探討;又如,現(xiàn)有方法制作的模型保存時間有限,如何延長模型保存時間有待后續(xù)研究。
11-1 軟化油泥Softened oil sludge
11-2 混合PVC碎屑Mixed PVC debris
11-3 山石塑形Rock shape moulding
12 假山模型成品Rockery model product
13 孤植樹Solitary tree planting
14 “倚梅園”植物種植設計“Leaning Plum Orchard” planting design
15 湖心島植物種植設計Central Lake Island planting
致謝:
在本文的研究和寫作中,浙江農(nóng)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葉加鑫、童彤、費潔、陳丹丹、梅丹英、邱雯婉、張婭、朱柳霞、張紫衣、郭佳琪、殷碧雯、葉丹、李聰聰?shù)韧瑢W給予了幫助;另外浙江農(nóng)林大學園林112班、風景園林121班、園林132班、園林141班、園林151、152班全體同學參與完成了中國古典園林設計課程模型制作作業(yè);包志毅教授、金荷仙教授、張萬榮教授、王欣副教授、陳楚文副教授、李勝副教授等老師給予了寶貴的指導和建議,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注釋:
① 表1由陳彧婷繪制;圖1由葉加鑫拍攝繪制;圖2、5-1、9-1、9-3、11、12由童彤拍攝;圖3、7、9-2由費潔拍攝;圖4由陳丹丹拍攝;圖5-2由郭佳琪拍攝;圖6由朱柳霞拍攝;圖8由張紫衣拍攝;圖10由童彤、費潔繪制;圖13由梅丹英拍攝;圖14由張婭拍攝;圖15由陳彧婷拍攝。
② 以上同學的模型作業(yè)均出自導師鮑沁星副教授的《中國古典園林設計》課程,作者陳彧婷曾作為該課程助教參與設計教學與指導模型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