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葵 王世全
在百花中,薔薇的地位甚低,只是“七品三命”,甚至被稱為“買笑花”“野客”。但即便如此,薔薇仍贏得了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稱之為“錦被堆”“玉雞苗”?!皾M架薔薇一院香”“紅薔薇架碧芭蕉”等均為畫家們十分喜愛的題材。
薔薇是玫瑰和月季的“老祖宗”
帶刺的薔薇屬植物所開之花,顏值都是杠杠的,觀賞價值極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薔薇、月季和玫瑰。在西方,往往統(tǒng)稱這幾種親緣關系很近的植物為Rosa(拉丁文),英語為Rose。但在中國,早在唐宋時期已將這幾種植物區(qū)分開來。
薔薇,在漢語中泛指中國本土的“古老月季”和玫瑰之外的薔薇屬植物,多數(shù)為小花簇生、小葉較多的攀緣種類,每年春末夏初開花?!肮爬显录尽被ǘ浯?,常單生,顏色多,小葉3至5枚,葉面相對光滑,且四季常綠,每個月都能開花,被稱為“月月紅”“長春花”。玫瑰的花朵也較大,單生,花瓣是秀氣的倒卵形狀,顏色也較多,小葉5至9枚,葉面有皺褶,每年開一次花。
這三種植物中,以薔薇的栽培歷史最悠久,得名也最早。薔薇之名,在漢代已出現(xiàn),而玫瑰本是玉石之名,用來稱呼植物,是唐代以后的事情。月季得名最晚,至北宋宋祈的《益部方物略記》才正式出現(xiàn)?,F(xiàn)代植物學家猜測,玫瑰和月季都是野薔薇的變異品種。在隋唐時期,宮廷和民間種植薔薇之風盛行,人們利用扦插、嫁接等技術,培育出由攀緣成為直立的株型,花型也從單瓣變?yōu)橹匕辏ㄉ纫八N薇更豐富。這些變異品種,最終成型為玫瑰和月季。所以,稱野薔薇為玫瑰和月季的“老祖宗”,一點也不為過。
我國是薔薇屬植物的發(fā)源地之一,全世界共有薔薇屬植物200余種,其中原產(chǎn)我國的就有82種。近年來,在山東臨朐縣“山旺古植物區(qū)”,發(fā)現(xiàn)了兩種薔薇葉化石,距今已有2000萬年,被命名為“山旺薔薇”。在遼寧撫順,也出土了始新紀薔薇葉化石,距今已有4萬萬年之久。而有文字可考的薔薇栽培史,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元人伊世珍《嫏嬛記》引《賈氏說林》:“(漢)武帝與麗娟看花時,薔薇始開,態(tài)若含笑。帝曰:‘此花絕勝佳人笑也。麗娟戲曰:‘笑可買乎?帝曰:‘可。麗娟遂取黃金百斤,作買笑錢奉帝,為一日之歡?!睆拇艘院螅N薇就有了一個“買笑花”的外號。
薔薇有時候是美人有時候是隱士
南北朝時的梁元帝蕭繹,對薔薇也頗為鐘愛。據(jù)《寰宇記》記載:“梁元帝竹林堂中多種薔薇,康家四出薔薇,白馬寺黑薔薇,長沙千葉薔薇,并以長格校其上,花葉相連其下。有十間花屋,枝葉交織,芬芳襲人?!迸示壴谄良苌系乃N薇,既有柔美的容顏,又有怡人的芳香,自然深得美女們的喜愛。梁朝的第二任皇帝簡文帝蕭綱,有一首詩名為《看摘薔薇》,詩中寫道:“倡女倦春閨,迎風戲玉除。近叢香影密,隔樹望釵疏。橫枝斜綰,嫩葉下牽裾。墻高攀不及,花新摘未舒。莫疑插鬢少,分人猶有余?!泵廊藗冋N薇的情景,被描繪得十分生動,可謂詩中有畫。原來美人們摘薔薇,是用來插在云鬢上。無獨有偶,大約與蕭綱同時期的詩人劉緩,也寫了一首《看美人摘薔薇》詩,詩中寫道:“新花臨曲池,佳麗復相隨。鮮紅同映水,輕香共逐吹。繞架尋多處,窺叢見好枝。矜新猶恨少,將故復嫌萎?!绷攘葦?shù)句,便寫盡美人摘薔薇的種種姿態(tài)及微妙的心理變化。
被稱為“買笑花”的薔薇,自然算不上是高大上的名花。在《花經(jīng)》中,被評為“七品三命”,在百花中勉強算一個芝麻官,但后來又被安排到“花中十二婢”之列,地位更是低賤。在江南一帶,野薔薇經(jīng)常一叢叢生長在荒郊野地,故又被稱為“野客”。因薔薇有刺,其莖刺人,牛喜食之,又名“山棘”“刺紅”“牛勒”“牛棘”等。盡管如此,薔薇也不乏雅號。在四川一帶,長在城市鄉(xiāng)間的薔薇一團團一簇簇,姹紫嫣紅,燦若云霞,美如織錦,被稱為“錦被堆”花。此外,薔薇還被稱為“玉雞苗”,此典故出自宋人陶谷的《清異錄》:“東平城南許司馬后圃,薔薇花太繁,欲分于別地栽插。忽花根下掘得一石如雞,五色燦然,遂呼薔薇為玉雞苗。”至于薔薇的本名,本意是“墻蘼”,李時珍《本草綱目》曰:“草蔓柔靡,依墻援而生,故名。”
在西方文化中,薔薇和玫瑰、月季都是愛情之花、思念之花、和平之花。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這些含義并非薔薇的主要文化內(nèi)涵。在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薔薇有時候是美人,有時候是隱士,更多的是季節(jié)的象征,偶爾才會以薔薇表達思念之情。李白有詩曰:“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痹娭械摹皷|山”是東晉名相謝安曾經(jīng)隱居之地,山旁有薔薇洞,李白詩中的“薔薇”,是隱士的象征。唐人韓偓筆下的雨中薔薇,變成了“通體全無力,酡顏不自持”的佳人。
我國的薔薇繪畫作品,始于宋代的花鳥畫
在詩人筆下,薔薇是開在春天最后的“殿春花”,一旦薔薇花開,就表明春光已老,夏日將至。如黃庭堅有詞曰:“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边@首惜春詞以黃鸝“因風飛過薔薇”,寫出尋春最后一線希望也破滅了,暗示夏天已經(jīng)到來。唐人高駢有詩曰:“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贝嗽娒麨椤渡酵は娜铡?,以“滿架薔薇一院香”寫夏日景象。其他名句,還有李商隱的“日射紗窗風撼扉,香羅拭手春事違?;乩人暮涎诩拍帖W鵡對紅薔薇”。韓偓的“鵝兒唼睫梔黃觜,鳳子輕盈膩粉腰。深院下簾人晝寢,紅薔薇架碧芭蕉”等。
而薔薇在古代詩詞中的意象,與畫家筆下薔薇意象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國的薔薇繪畫作品,始于宋代的花鳥畫。宋人馬遠有一幅《白薔薇圖》,圖中的花枝由右下方向左上方斜出,枝葉茂盛,5朵盛開的白薔薇分布于主枝兩側,花朵碩大,偃仰扶疏,顧盼生輝,光彩奪目,意趣十足。在宋代無名氏的《百花圖卷》中,也出現(xiàn)了薔薇花的身影。
明代畫家陳洪綬則根據(jù)唐人詩意,精心畫出一幅《薔薇蝴蝶圖》,將春末夏初薔薇花開、蝴蝶飛來的景象描繪得栩栩如生。清代畫家梁基的《薔薇圖軸》,仿元人筆意,寫夏日薔薇。近代畫家吳昌碩的《紅薔薇映綠芭蕉》,用一支生花妙筆,將唐宋薔薇花詩詞的意境極其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紅色的薔薇與綠色的芭蕉,色彩對比鮮明強烈,是夏日景象的縮影,很多畫家都喜歡以此為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
溥儒的《薔薇蝴蝶》,則表達惜春之情。圖中一薔薇花枝由左下向右上斜出,枝葉扶疏,頂上3朵薔薇花盛開,1只蝴蝶翩翩飛來,停于花上。用筆工整,設色鮮麗而雅致。上有題畫詩曰:“薔薇閑傍綺窗開,綽約芳華對鏡臺。今日東風春已半,飄然吹送蝶飛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