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霆,張靜宇,趙婭敏,羅興平,康淑荷,齊燕姣,俞布仁
(1.西北民族大學化工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2.西北民族大學甘肅省高校環(huán)境友好復合材料及生物質利用省級重點實驗室,甘肅 蘭州 730000;3.西北民族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為唇形科植物,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是醫(yī)學上最常用的中草藥之一,在中國至少有700家制藥廠,以丹參為原材料,制造藥品試劑[1]。本文結合了近年來丹參的相關文獻,對丹參的主要化學成分進行歸納分類。
脂溶性成分多為丹參酮類化合物,丹參酮類物質具有抗腫瘤、抗氧化、抗菌消炎等功效,目前已分離得到了60余種化合物(表1)。
表1 脂溶性成分
表1(續(xù))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nèi)外的研究人員一直致力于研究丹參的水溶性成分,到目前為止,從該植物中分離并鑒定出50種水溶性成分(表2)。
表2 水溶性成分
目前正在進行的丹參研究可能會拓寬該植物的臨床應用,其天然成分和合成類衍生物,可進一步確立中醫(yī)藥對于發(fā)現(xiàn)新的候選藥物。但在開發(fā)丹參有效成分的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需要解決:(1)丹參中的二萜類和丹參酮類化合物在病蟲害、采伐期、加工方法、貯藏條件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影響其產(chǎn)量和品質;(2)盡管丹參有效成分的方法很多,但絕大部分方法由于條件苛刻,周期較長,產(chǎn)率較低,不適合工業(yè)化大規(guī)模生產(chǎn);(3)丹參的藥理作用機理在許多方面尚不清楚,只有體外測試數(shù)據(jù),在動物體內(nèi)的代謝機制的研究不夠成熟,限制了其在飼料工業(yè)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