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就當給我個面子”,面子究竟是什么呢?
在中國的“人情社會”中,我們和人交往,做事情,一定要懂得“面子”這件事。不懂,就容易被認為是低情商。
面子會隨著對方重要性的變化而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如果人一直落魄,到哪里都沒面子;如果很牛,找誰,別人都給面子,別人也會找來,希望給個面子。
怎樣才能有面子呢?最重要的是永遠都不要去算你的面子給誰不給誰,也不要去算計面子當中的利害得失,做好自己、擁有更大的成長性時,你的面子自然就有了。
“面子”這個詞很多人說,經(jīng)常說“你給他面子”、“他給你面子”。我們差不多也每天都會接觸到。
我曾經(jīng)看過一些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的傳教士寫中國的書,發(fā)現(xiàn)這些書很有意思,第一章都不約而同地談“面子”,可見當時的外國人來中國,最搞不懂的就是“面子問題“。
后來我偶爾看到臺灣社會學家黃光國教授的書:《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這本書里,他就專門研究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的特點,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和人之間怎么樣驅使和被驅使。
什么叫驅使?我讓你辦一個事,或者求你,你得答應、必須辦;或者是你交代給我一個事,我不能拒絕,這就叫驅使。
這個驅使、被驅使的游戲規(guī)則,也是一種“權力游戲”。這個“權力游戲”不是政府的權力和公權力,而是我們老百姓之間,私下的潛規(guī)則當中的一些權力,主要就是讓人辦一個事兒,怎么樣能夠不僅辦,還辦得漂亮。
比如找我的,最多的就是買房子打折。我就得權衡,打多少折。甚至有人問我,“我給你打這個電話,值多少錢?”這很有意思,就是把面子和錢數(shù)掛鉤。打折多少錢,等于說這個面子就值了多少錢。但是事后的結果是什么呢?我們從客戶關系的維護上發(fā)現(xiàn):給面子越大,鬧事就越厲害。
大家覺得奇怪,我也琢磨為什么這樣。他因為有面子,占了便宜,就有癮。他不懂面子是要“儲蓄”,是會用完的,也不知道自己面子有多大,小區(qū)里一有事,就打電話,永遠使那個面子。當我知道第一次給了他面子之后,他鬧事變得更厲害,他的面子在我這就沒用了。
我們中國人的交往很有意思。我們和人交往,人生的展開,做事情,尤其是在中國文化下做事情,一定要懂得“面子”這件事。不懂,就容易被認為是低情商。
那什么叫面子呢?
大家知道,陜西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陜西人特別重視面子。其實越是傳統(tǒng)的社會、鄉(xiāng)土的社會、封閉的社會、古老的社會,面子越重要。
陜西人對面子的解釋,我覺得特別實在、也特別準確。陜西人解釋面子,就是“你把人給尊重一下”。也就是說在一個行為當中,你抬高別人,別人尊重你。
怎么抬高別人呢?最直接的,吹捧,贊美他的能力、財富、美貌,然后贊美他的孩子,這都是抬高別人的。還有一些人,降低自己。對方實在沒法吹捧了,就通過降低自己間接達到吹捧對方的目的,讓別人感覺到舒服。
我也問外國朋友,“面子”這個詞他們怎么翻譯。他們對面子的翻譯,如果再直譯回漢語,就是:你的行為使我倍感尊榮,這就是面子。所以說,面子的核心就是在一對一和一對多的時候,要主動抬高別人,最好抬高的時候還有第三人在場。
簡單地說,面子,在我們中國人的語境下,實際上就是人與人在交往之間,盡量給別人尊重。
同時,尊重別人的時候,手段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行賄也是給人面子,但是涉及違法亂紀了。在交往中,要使人得到更多的尊重,我們就要說一些套話,還有一些套路,最后達到目的,這是中國人之間的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面子”是怎么形成的?按照黃光國教授的說法,面子是建立在人和人的關系基礎上。要想把面子搞清楚,就一定要搞清楚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包括三種關系。
第一種叫工具性關系。所謂工具性關系就是生人之間的關系,我找你打掃衛(wèi)生,我給你一塊錢,這是工具性關系。我不用吹捧你,你也不用贊美我。
第二種叫混合關系。半生不熟、時生時熟、時熱時冷的關系,可能是同學、同事、鄰居、前妻、前夫、前女友、前男友,這都是半生不熟的關系,就是混合關系。
關系密切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時候,比如說談戀愛的時候,那面子能給到極致,要啥都給。突然有一天翻臉、關系變差,就回到了工具性關系。
第三個關系叫情感關系。家族、父母、子女。和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的關系改變不了,這種情感關系會伴隨人一生,而且說的事多數(shù)不能拒絕。這種關系里,人際關系是最緊密、持久,也是安全性很高的關系,但也談不上太多的面子不面子。
這三層關系中,在我們的“人情困境”中,最難處理“面子”問題的,是第二種關系,混合型關系。關系不同,處理時給面子的分量就不一樣。
第三種關系里,給不給面子,你媽都還是你媽;第一種關系中,給不給面子也都那樣,比如說美國人談生意,往往都有律師,都是生人規(guī)則。法律是什么?法律是生人法則。道德是熟人法則,面子是更熟人法則。
在第二種關系中,什么情況下,人們容易給別人面子?答應一件事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拿捏付出和回報。在面子背后,有功利的計算。什么時候給人面子呢?往往是覺得有潛在的更大的回報的時候。同時,成本要特別低。如果成本很高,或者說看不到回報,回報基本沒有,這時候人本能地趨向于不給面子。
另外,人們會去看“求我”的是誰?假如說現(xiàn)在有一個很牛的人找來,哪怕沒有回報,也可能給面子,因為可以到外面炫耀,“這么牛的人都來找我了”,這也是一種回報。
所以,一個是利害的算計,一個是看對象。為什么我們常說“人情冷暖”?當一個人走背字的時候,面子幾乎為零。
我離開單位做生意之前在體制內,單位有一司機,經(jīng)常拉我。剛開始做生意時,我很落魄,有一次又坐他的車,他把我拉到政府門口。我說“我還沒到呢?!彼f,“你已經(jīng)不是領導了,我只能拉你到這?!焙髞砦覀児景l(fā)股票,他又來找我。他忘了自己不給我面子的事情,來找我希望我給他一個面子。我當時覺得挺窩火,但想一想,算了,還是給他個面子。
這樣說來,面子也隨著對方重要性的變化而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如果人一直落魄,到哪里都沒面子;如果很牛,找誰,別人都給面子,別人也會找來,希望給個面子。
所以,在人一生當中,永遠都不要去算你的面子給誰不給誰,也不要去算計面子當中的利害得失,做好自己、擁有更大的成長性時,你的面子自然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