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江林
在皇村追憶普希金
皇村,即葉卡捷琳娜宮,位于圣彼得堡以南24公里。這是一座富麗堂皇的俄羅斯巴洛克建筑。由于俄羅斯最偉大的詩人普希金曾在這里的皇村中學(xué)讀書,所以現(xiàn)在它被命名為普希金城。
我到皇村參觀,興趣并不在看那些宮殿和寶藏,主要是想看普希金詩中多次描繪的皇村中學(xué)。因為普希金是我的第一個文學(xué)偶像,是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詩人,我熱愛文學(xué)完全是開始于普希金。
我的母親年輕時是一個文學(xué)青年,她熱愛魯迅、茅盾、郭沫若和巴金,參軍以后又迷上了俄羅斯和蘇聯(lián)文學(xué),特別喜歡普希金、托爾斯泰、高爾基和馬雅可夫斯基。
我小學(xué)二年級那一年過生日,父親母親答應(yīng)送我一件生日禮物——一本“小人書”,也就是連環(huán)畫。至于買哪一本,由我自己挑。但是在新華書店里,我一眼卻看中了一本《普希金童話詩》。我被它神奇的彩色封面和插圖所吸引。這本書價格當(dāng)然要比一本普通的連環(huán)畫貴許多倍。父親說,這不是寫給小孩子看的,是蘇聯(lián)人寫的,我都看不懂。我說,童話就是寫給兒童看的嘛!母親是俄羅斯文學(xué)的忠實讀者,很喜歡普希金的詩。她說,孩子過生日,既然答應(yīng)他自己挑,喜歡就買吧。
對這本《普希金童話詩》,我愛不釋手。里面除了聽媽媽講過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之外,還有《神父和他的長工巴爾達的故事》《沙皇薩爾坦的故事》《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金雞的故事》等等。讀了我才知道,普希金不能說是“蘇聯(lián)人”,應(yīng)該準確地說是俄羅斯人。
母親告訴我,普希金是8歲的時候開始寫詩的,到了12歲進入皇村中學(xué)以后,就開始了文學(xué)創(chuàng)作生涯,15歲就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詩作《皇村回憶》。
母親講的少年普希金的故事,對我是個很大的鼓勵。我開始模仿普希金童話詩的詩體和語言,嘗試寫詩。在小學(xué)四年級的時候,我創(chuàng)作的一首兒童敘事詩第一次得到發(fā)表,先后參加武昌區(qū)、武漢市和湖北省的詩歌比賽,在與成年人一起參加的比賽中我均獲得了一等獎,還作為湖北省的代表與其他成年人的代表一起參加了在青島召開的全國的推廣普通話觀摩交流大會。我寫的劇本,也多次搬上舞臺,參加過武昌區(qū)的中小學(xué)生文藝匯演,也被評為一等獎。
童年時的這一段經(jīng)歷,使我靈魂深處有一種普希金情結(jié),有一種皇村情結(jié)?;蚀澹俏倚闹械奈膶W(xué)圣地。
從葉卡捷琳娜宮中出來,我便按地圖的指引尋找皇村中學(xué)。果然,我在那里找到一個顯著的標記,用俄文寫著:“亞歷山大·謝爾蓋·普希金曾在此就讀,1811—1817年?!边@里就是普希金在皇村中學(xué)讀書時的宿舍,普希金的房間是14號。
1811年,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下令建立皇村中學(xué),招收“將要擔(dān)負重任的年輕人,這些人要從大戶里選拔。”沙皇親自批準的首屆學(xué)員名單共30人,貴族子弟普希金名列其中,這一年他12歲。
10月19日,皇村中學(xué)舉行開學(xué)典禮,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出席,這也是沙皇第一次認識普希金。這一天,被普希金銘刻在心,他后來在《十月十九日》詩中寫道:
不管命運將我們投向哪里,
不管幸福將我們引向何方,
我們還是我們:皇村就是祖國,
整個世界,在我們看來,都是異邦。
1814年,15歲的普希金創(chuàng)作了他的成名作《皇村回憶》,詩的開頭描寫了皇村美麗的夜景:
沉郁的夜的帷幕,
懸掛在輕睡的天穹;
山谷和叢林安息在無言的靜穆里,
遠遠的樹叢墮入霧中。
隱隱聽到溪水,潺潺流入林蔭,
輕輕呼吸的,是葉子上沉睡的微風(fēng);
而幽寂的月亮,像莊嚴的天鵝,
在銀白的云朵間游泳。
這就是我在青少年時代讀過無數(shù)遍的《皇村回憶》,它給予我對皇村中學(xué)那樣美好的幻想。在皇村,我仿佛自己又回到了中小學(xué)生的年代。
1817年6月,普希金從皇村中學(xué)畢業(yè),在畢業(yè)生中僅名列第19名,被分配到外交部當(dāng)秘書。當(dāng)然,這是從培養(yǎng)官員的評價體系出發(fā)得出的結(jié)論。在普希金畢業(yè)當(dāng)年,他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詩集《亞歷山大·普希金詩集,1817年》。十幾年后,他創(chuàng)作了他的代表作詩體小說《葉普蓋尼·奧涅金》和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成為俄羅斯文學(xué)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
從皇村中學(xué)出來,我們來到普希金城的標志性雕塑普希金像前。俄羅斯專門為這尊雕像發(fā)行過郵票。塑像表現(xiàn)的是青年時代的普希金,他坐在長椅上,右手支著頭,沉浸在無盡的詩意想象中。
當(dāng)代最著名的俄羅斯文化泰斗利哈喬夫在《俄羅斯思考》一書中這樣來評價普希金:
普希金與整個俄羅斯文化的聯(lián)系比其他任何一位作家或詩人都更加緊密。沒有普希金,就沒有俄羅斯長篇小說的基本主題,沒有俄羅斯主要歌劇,也沒有俄羅斯的抒情歌曲——俄羅斯抒情音樂的主要形式。普希金就是我們的一切。
普希金成了俄羅斯文化的旗幟,如同謝甫琴科是烏克蘭文化的旗幟,歌德是德國文化的旗幟,莎士比亞是英國文化的旗幟,但丁是意大利文化的旗幟一樣。
普希金是一位能創(chuàng)造出民族理想的天才。不是單純地表現(xiàn),也不是簡單地塑造俄羅斯性格的民族特點,而是創(chuàng)造出俄羅斯民族性的理想,文化的理想。
到波利亞納去看托爾斯泰
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的故居離圖拉市不遠,圖拉市是圖拉州的首府,在莫斯科以南190多公里,其地理位置有點像我們中國的石家莊。而故居屬于圖拉州的克拉皮夫納縣,全稱是“亞斯納亞·波利亞納莊園”,譯成中文意思就是“明亮的林中空地”。旅行團驅(qū)車三個多小時,專程去那里看托爾斯泰。
我迷上托爾斯泰的那一年,19歲,正是“文革”年代,我在被運動推上風(fēng)口浪尖之后,又被拋向一片荒涼的沙灘。我們被人們稱作“逍遙派”。
無所事事的我們,開始盡可能地找書來讀。
伍獻軍、張為、李鋼林等幾位書友,找來一些世界文學(xué)名著,我們互相傳看。有雨果、巴爾扎克、馬克·吐溫、歐·亨利、普希金和萊蒙托夫。其中最讓我們癡迷的,就是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
讀過《戰(zhàn)爭與和平》之后,書友們曾經(jīng)開展過熱烈的討論,那些天大家嘴里說的盡是彼埃爾、安德烈和羅斯托夫。李鋼林長得高高胖胖的,外表有點憨,內(nèi)心很聰明,大家都叫他“彼埃爾”。由于朋友們經(jīng)常到我家里來討論,我父親對大家豪爽熱情,朋友們則戲稱他為“老羅斯托夫”。后來我們又讀《安娜·卡列尼娜》和《復(fù)活》。在俄羅斯民族的性格中,有一種很憂郁的東西。這種憂郁在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有很深刻的表現(xiàn)。它引起了我們這些表面上“逍遙”而內(nèi)心憂郁的青年人的共鳴。當(dāng)年英勇的俄羅斯軍隊戰(zhàn)勝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可那些從歐洲回來的青年軍官心中有了更多的憂郁。因為他們親眼看到了先進的歐洲和落后的俄羅斯之間的巨大反差。以普希金和托爾斯泰為旗幟的俄羅斯文學(xué)吹響了思想解放的號角。在“文革”暗夜中的我們,從托爾斯泰的作品中也聽到了這號角聲,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
我們決定去參軍。
多年以后,當(dāng)年一起讀書的朋友們相聚,我們意外發(fā)現(xiàn),我們幾個從不同的部隊、不同的崗位出發(fā),居然都成了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伍獻軍是總裝備部創(chuàng)作室主任、《神劍》雜志主編,張為是廣州軍區(qū)創(chuàng)作室專業(yè)作家,李鋼林是國防大學(xué)教授、散文作家,我則擔(dān)任過總后勤部的文化部部長,也寫過幾本書?;貞洰?dāng)年一起讀《戰(zhàn)爭與和平》的時光,不得不感嘆托爾斯泰對我們的巨大影響。
誕生了《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fù)活》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莊園,是我久已向往的精神家園。
波利亞納莊園被一片森林環(huán)繞,綠草如茵,綻放著紅色、黃色和紫色的郁金香,正像它的名字一樣明亮和迷人。托爾斯泰的祖先是彼得大帝的近臣,在葉卡捷琳娜大帝時期被封為伯爵,他的外祖父沃爾康斯基公爵,則是一位陸軍上將,是這個莊園的第一位主人。進門見到的第一座建筑,就是沃爾康斯基公爵的上將府邸。后來,托爾斯泰的父母繼承了這座莊園,又建了一座綠白相間的主樓,1828年列夫托爾斯泰就誕生在這座主樓里。1847年,19歲的托爾斯泰繼承了這個莊園。他一生活了82歲,有60多年生活在這個莊園里。
故居門前就是那棵著名的“窮人樹”。相傳托爾斯泰經(jīng)常在這棵樹下與貧苦的農(nóng)民談心因而得名。但可能現(xiàn)在這棵樹已經(jīng)不是原來那棵樹,而是那棵樹的兒孫了,盡管它的名字還叫“窮人樹”。
在故居的書房里,我們看到了托爾斯泰當(dāng)年寫作《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小桌子。在他的藏書中,我們還看到了中文書老子的《道德經(jīng)》。托爾斯泰對中國哲學(xué)非常感興趣。在回答哪些中國哲學(xué)家對他產(chǎn)生影響的問題時,孔子和孟子的影響是“很大”,老子則是“巨大”。他親自翻譯過《道德經(jīng)》的有關(guān)章節(jié),編輯出版了《中國賢人老子語錄》,并為這本書撰寫了前言《論老子學(xué)說的精髓》。他在一篇介紹中國文化的文章里寫道:“中華民族是世界最大的民族,有四億五千萬人口,幾乎比俄、德、法、意、英五國人口的總和多一倍。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愛好和平的民族。他們不需要別人的東西,也不喜歡打仗?!?/p>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托爾斯泰發(fā)表了《致中國人的公開信》,憤怒地譴責(zé)包括沙皇俄國在內(nèi)的侵略者“在中國犯了罪孽”。他非常有遠見的指出:“在我們的時代里,人類生活中正在實現(xiàn)一個偉大的變革。在這個變革中,中國應(yīng)該站在東方各民族的前列,發(fā)揮偉大的作用?!?/p>
1908年,在托爾斯泰80壽辰之際,中國文化界一些人士給托爾斯泰寄來賀信。這封賀信的原件至今珍藏在故居莊園的博物館里。
1910年11月10日凌晨,和老伴兒鬧別扭的托爾斯泰離家出走,82歲的老人經(jīng)不起旅途奔波,染上了肺炎,10天后客死在阿斯塔波沃火車站的站長室里。
遺體運回亞斯納亞·波利亞納莊園,按照托爾斯泰的生前遺囑,安葬在他童年經(jīng)常游戲的樹林里,沒有墓碑,沒有任何紀念文字或標志,只有一片青青的草地,開著幾朵野花,由古老的橡樹和菩提樹環(huán)繞。正如他的妻子索菲亞·托爾斯泰所說,亞斯納亞·波利亞納莊園是“作家的搖籃和墳?zāi)埂薄?/p>
有一位教授在講授俄羅斯文學(xué)史的時候,曾經(jīng)打過這樣的比方。他讓學(xué)生們坐在一間漆黑的教室里等待,等了很久,他打開一盞燈,教室被照亮了。教授說,這是普希金,他在黑暗中照亮了我們。接著,他把所有的燈都打開了,教室里一片光明。他說,這就是萊蒙托夫、屠格涅夫、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最后,他走到窗前,呼啦一下拉開了所有的窗簾,燦爛的陽光灑滿了教室。教授說,這就是托爾斯泰。
正如俄羅斯文學(xué)評論家納博科夫所說:“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文學(xué)蒼穹上的太陽?!?/p>
莎士比亞和湯顯祖: 400年后的相遇
莎士比亞的故鄉(xiāng)位于英國埃文河畔斯特拉福,距離倫敦160公里,屬于沃里克郡。我們?nèi)ビ眯?,專門安排一天時間去參觀莎士比亞故居。故居仍然保留16世紀莎士比亞居住時的原貌,工作人員則穿著當(dāng)時的服飾接待我們。離莎士比亞故居不遠,還有一座安妮故居,是莎士比亞的妻子安妮出生的地方,也保存得非常完好。斯特拉福小鎮(zhèn)擁有許多劇院,常年演出各種莎士比亞名劇。
莎士比亞1564年4月23日生于埃文河畔斯特拉福的這所房子里。當(dāng)時小鎮(zhèn)人口僅有2000人。莎士比亞的父親是個小商人,曾經(jīng)擔(dān)任過斯特拉福的鎮(zhèn)長。那時英國屬于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統(tǒng)治時期,她非常重視推動文學(xué)藝術(shù)的發(fā)展。當(dāng)時英國已經(jīng)有許多劇團到各地巡回演出,由于莎士比亞是鎮(zhèn)長的兒子,經(jīng)常有機會坐在前排看戲,這成為他最初的戲劇啟蒙教育。1586年,22歲的莎士比亞來到倫敦闖世界,開始在劇團里跑龍?zhí)祝哪旰笳郊尤搿昂\姴块L劇團”,并創(chuàng)作了他的第一部歷史劇《亨利六世》。此后,莎士比亞的戲劇創(chuàng)作一發(fā)不可收拾,成為英國最著名的戲劇家。1598年他還與其他演員合股,在倫敦自建環(huán)球劇院。
在斯特拉福街道和廣場,到處可見莎士比亞戲劇人物的雕像。莎士比亞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37部戲劇,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喜劇”有《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八拇蟊瘎 庇小豆防滋亍贰秺W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读_密歐與朱麗葉》雖然未列入“四大悲劇”,但它的藝術(shù)感染力絲毫也不遜色,在中國觀眾中的知名度甚至更高。這些戲劇我年輕時大多看過電影,許多還是蘇聯(lián)拍攝的電影,有的看過舞臺劇的演出,后來又讀過莎士比亞的大部分劇本,所以對劇中人物比較熟悉,能夠?qū)⑺麄円灰槐嬲J出來。
晚年,莎士比亞寄希望于“烏托邦”似的理想世界,其代表作是1612年創(chuàng)作的《暴風(fēng)雨》,這是莎士比亞完成的最后一部戲劇作品,藝術(shù)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形成莎士比亞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最高潮。此外,他還留下了《托馬斯·莫爾爵士》一劇的三頁手稿,這部戲劇雖然沒有完成,但也表達了莎士比亞對這位《烏托邦》作者的崇高敬意。
1613年,莎士比亞停止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回到故鄉(xiāng)埃文河的斯特拉福。1616年4月23日,在他過52歲生日的這一天,莎士比亞與世長辭,葬于圣三一教堂。我們在斯特拉福參觀的最后一個景點就是圣三一教堂,在莎士比亞的墓碑上,我們看到莎士比亞為自己寫的墓志銘,譯成中文是:“好朋友,請看在耶穌的份上,莫動黃土下的尸骨!讓我安息者,上天賜福,移我尸骨者,永受詛咒!”
2016年4月23日,是歐洲文藝復(fù)興時期最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紀念日。非常巧合的是,2016年7月29日,也是中國偉大的戲劇家湯顯祖逝世400周年紀念日。值得注意的是,在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年之際,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福的莎士比亞故居,響起了湯顯祖《牡丹亭》的旋律。這兩位生前從未謀面的偉人,在400年后不期而遇。中英兩國人民以各種形式共同紀念莎士比亞和湯顯祖?!赌档ねぁ繁环Q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湯顯祖則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湯顯祖,江西臨川人,是我的江西同鄉(xiāng)。他生于1550年,比莎士比亞年長14歲。湯顯祖生活于明朝嘉靖、萬歷年間,34歲考中進士,先后在南京擔(dān)任過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禮部祀祭司主事等官職。后來因上書彈劾貪官觸怒權(quán)貴,被貶任浙江遂昌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但仍然得不到賞識和重用。1598年,48歲的湯顯祖辭官回家,先后創(chuàng)作了四部劇本:《還魂記》(即《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由于四部戲劇均與夢境有關(guān),合稱為《臨川四夢》。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牡丹亭》。
我最早知道《牡丹亭》,是少年時讀《紅樓夢》,看林黛玉和賈寶玉讀《牡丹亭》,使我對這部戲心向往之。后來讀了原著,又看了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我便成了不折不扣的《牡丹亭》迷。這部戲講的是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書生柳夢梅做夢夢見在一座花園里遇見一位少女,從此墜入情網(wǎng),日夜思念。與此同時,太守之女杜麗娘也在閨塾中傷春懷春。
丫鬟陪杜麗娘到后花園游玩。杜麗娘在花園中入睡,夢見一位書生手持柳枝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中相會。此后,杜麗娘因思念書生,一病不起。她畫了一幅自畫像,在彌留之際囑咐丫鬟將這幅自畫像埋在太湖石的下面。后來,太守將女兒所葬的這座花園改建成一座梅花庵。三年之后,柳夢梅進京趕考,借宿梅花庵,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fā)現(xiàn)正是自己的夢中情人。杜麗娘魂游后花園,與柳夢梅生死重逢。柳夢梅知道了杜麗娘的遭遇,掘墓開棺,發(fā)現(xiàn)杜麗娘尸身不腐,居然起死回生,二人終成眷屬,結(jié)為夫妻。
《牡丹亭》一出世,就轟動當(dāng)時整個文壇,人們評價說:“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彼非罄硐霅矍榈倪M步思想和浪漫主義的藝術(shù)魅力,歷經(jīng)400年不衰,仍感動著今天的年輕觀眾。毛澤東主席非常喜歡《牡丹亭》,曾手書《牡丹亭·驚夢》中的“皂羅袍”:“原來是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fēng)片,煙波畫船。錦屏人也,忒看的這韶光賤?!?/p>
作家之城都柏林
都柏林是愛爾蘭的首都,號稱為“作家之城”,到都柏林旅行,有一個必須參觀的景點,就是位于城北巴奈爾廣場18號的作家博物館。世界上很少有哪一座城市出過這么多享譽全球的著名作家,也很少有哪座城市有這樣一座專門的作家博物館。這是一座18世紀喬治亞風(fēng)格的建筑,1991年愛爾蘭政府收集了這些作家的大量手稿、圖片、絕版書、書信、肖像畫和其他文物,為仰慕這些作家的人們開辟了一個非常好的研究陣地和紀念場所。
都柏林誕生的第一位偉大作家是斯威夫特,他畢業(yè)都柏林三一學(xué)院,我在城中閑逛時去過這所學(xué)院。斯威夫特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格列弗游記》,我在上小學(xué)的時候讀過帶漫畫插圖的版本,雖然那時候沒完全看懂,但大人國和小人國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記憶猶新。1967年愛爾蘭發(fā)行過一枚斯威夫特誕辰300周年紀念郵票,圖案就是格列弗和小人國的故事。斯威夫特是我認識的第一位都柏林作家。
都柏林誕生的第一位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是1923年獲獎的葉芝。葉芝寫給他心目中的女神女演員毛黛·岡的浪漫主義愛情詩《當(dāng)你老了》曾經(jīng)感動了全世界,就是沒有感動他的女神,三次求婚均遭拒絕。我在博物館看到毛黛·岡的照片,似乎也并不是想象得那樣驚艷四座光彩照人,看來葉芝更看重她的才情。不久前播出的由李雪健、黃磊、宋佳主演的電視劇《嘿,老頭》,用《當(dāng)你老了》作為主題歌,非常打動人心,成為葉芝詩歌最新的中國大眾普及版,盡管有許多受感動的電視觀眾并不知道歌詞的作者是葉芝。
1925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是蕭伯納,他的代表作是《皮格瑪利翁》。皮格瑪利翁本來是古希臘的一個神話故事,塞浦路斯國王愛上了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感動了愛神維納斯,她賦予雕像生命讓皮格瑪利翁圓夢成真。蕭伯納借用這個典故講了一個賣花女伊莉莎由于一次賭局差點改變?nèi)松\的喜劇故事,所以中文譯名為《賣花女》。奧黛麗·赫本主演的好萊塢電影《窈窕淑女》也是根據(jù)蕭伯納的《皮格瑪利翁》改編的。蕭伯納1933年訪問過中國上海,與魯迅、宋慶齡、蔡元培、林語堂等人有過交往,博物館有這方面的介紹。由于此前魯迅曾婉拒過諾貝爾獎提名,蕭伯納對魯迅說:“他們稱你為中國的高爾基,但是你比高爾基更漂亮!”魯迅幽默答道:“我更老時,將來還會更漂亮?!?/p>
1969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是貝克特,20世紀90年代我看過北京人藝排演的貝克特代表作舞臺劇《等待戈多》。1995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是詩人希尼,很抱歉我好像沒讀過他的作品。
一座城市72年間涌現(xiàn)出四位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已經(jīng)是讓人驚嘆了,但不僅如此,都柏林還為人類貢獻了喬伊斯和王爾德。
喬伊斯是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意識流小說的開山鼻祖,他創(chuàng)作的《尤利西斯》開始在英美等國被認為“有傷風(fēng)化”禁止出版,后來在文化環(huán)境較為寬松的法國才得到出版的機會。
王爾德是19世紀唯美主義文學(xué)的旗手,我年輕時曾讀過他的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畫像》,作家豐富的想象力和故事的奇異曲折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主人公道林·格雷讓自己的畫像代替自己慢慢衰老,本人卻青春永駐,幾十年后仍然是一個風(fēng)度翩翩的美少年。他憑著一張漂亮的臉蛋干下許多壞事,靈魂的丑惡與容貌的美麗形成巨大反差。后來他良心發(fā)現(xiàn),毀掉那幅畫,本人卻迅速衰老直至死亡。王爾德的人生命運,也同樣是大起大落,正當(dāng)他文學(xué)創(chuàng)作處于巔峰時期,他卻陷入同性戀的“丑聞”,1895年甚至因同性戀被判了刑,兩年的牢獄生活摧毀了王爾德的心志和身體,出獄后他離開英國移居法國,1900年貧病交加、眾叛親離的王爾德病死在巴黎的一個旅館里,年僅46歲。1909年,巴黎當(dāng)局將王爾德墓地移入拉雪茲公墓。
在作家博物館,我一件件細看那些展品,仿佛在與熟悉的老朋友敘舊,勾連起我年輕時初次認識他們時的印象,正是他們的作品陪伴我慢慢成長,慢慢變老。
尋蹤《尤利西斯》像布魯姆一樣閑逛
《尤利西斯》是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被譽為“意識流小說的開山鼻祖”。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文壇也開始流行“意識流”,為了搞清楚什么是“意識流”,我曾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研讀過這部小說。小說描寫的是主人公布魯姆一天18個小時當(dāng)中在都柏林游蕩的活動,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到處都留下了《尤利西斯》的印記。我在都柏林旅行時,向旅行團請假,像布魯姆一樣一個人閑逛了大半天,每發(fā)現(xiàn)小說中寫到過的一個熟悉的景點,都讓我興奮不已。
說實話,在20世紀80年代我第一次讀到《尤利西斯》的一個節(jié)譯本,完全像讀天書一樣,根本不知道說的是什么,讀不下去,只好放下了。直到90年代讀了蕭乾、文潔若夫婦翻譯的全譯本,看到他們?yōu)樽x者做出詳盡的注釋,才算弄明白了小說的結(jié)構(gòu)、故事脈絡(luò)和寫作方法。
尤利西斯就是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古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喬伊斯將主人公布魯姆一天的游蕩與尤利西斯十年的漂泊相比擬,小說的三部十八章與荷馬史詩的有關(guān)章節(jié)一一對應(yīng)。從而賦予小人物日?,嵥榈纳钜允吩姲愕谋瘎×α?。
《尤利西斯》的故事發(fā)生在1904年6月16日。這一年,作者22歲;這一天傍晚,他第一次與六天前一見鐘情的20歲少女諾拉·巴那克爾約會。后來,他不顧父親的反對與諾拉私奔,正是這種刻骨銘心的愛情印記,十年后的1914年喬伊斯動筆寫《尤利西斯》,才把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定在1904年6月16日。直到他們約會和私奔27年后的1931年,喬伊斯才與諾拉正式結(jié)婚。由于《尤利西斯》后來在全世界范圍的廣泛影響,1954年6月16日,即故事發(fā)生日的50年后,這本書的粉絲們第一次舉辦紀念“布魯姆日”的活動,從此這一天成為愛爾蘭的“布魯姆日”。
小說的故事是從都柏林東南郊沙灣的一座圓形炮塔開始的。這座炮塔建于1804年,是愛爾蘭人為抵御拿破侖入侵修建的,當(dāng)時命名為“馬鐵洛炮塔”。100年后的1904年9月9日至19日,喬伊斯應(yīng)好朋友戈加蒂之約,在這座炮塔里住了十天。后來他在寫《尤利西斯》的時候,把這個圓形炮塔作為故事的發(fā)生地之一,并且把后來也成為愛爾蘭重要作家的戈加蒂作為書中人物穆利根的原型。書中寫道:“他莊嚴地向前走去,登上圓形的炮座。他朝四下里望望,肅穆地對這座塔和周圍的田野以及逐漸蘇醒的群山祝福了三遍。”1962年都柏林市政府決定把圓形炮塔更名為“喬伊斯塔”永久保存,并在這里設(shè)立喬伊斯博物館。2000年,愛爾蘭發(fā)行喬伊斯紀念郵票,圖案就是喬伊斯肖像和這座圓形炮塔。
來到都柏林的市中心,利菲河將這座城市一分為二?!队壤魉埂分卸啻螌懙竭@條都柏林的母親河。河南岸有著名的酒吧區(qū),這里是愛爾蘭作家、藝術(shù)家聚集區(qū),相當(dāng)于巴黎的“左岸”。杜克街21號,就是都柏林最著名的文學(xué)酒吧“大衛(wèi)伯恩酒吧”。在《尤利西斯》的第8章里,布魯姆在這里吃過一頓午餐,點的是奶酪三明治和一杯葡萄酒。如今,人們走進這座100年前裝修風(fēng)格的酒吧,不約而同點一套“布魯姆套餐”的,顯然是《尤利西斯》的讀者或者慕名而來的游客,大家會相視一笑,盡管語言不通但心有靈犀,而本地人似乎更鐘情于其他美味佳肴。
從酒吧區(qū)出來,沿利菲河漫步,幾乎是布魯姆閑逛走過的同一條路線。過了“半便士橋”就到了河的北岸。這座橋建于1816年,是當(dāng)時利菲河上第一座人行橋,過橋要收半個便士的過橋費。后來建的橋多了,不收費了,但這個名字永遠留了下來,成了都柏林一處著名景點。北岸的奧康奈爾大道,是都柏林的主干道,布魯姆閑逛到過這里。在這里我看到了著名的中央郵局,在小說的第7章中對這棟建筑有過描寫。小說故事發(fā)生12年后的1916年,中央郵局成為人民起義的總指揮部,在這里宣布了愛爾蘭的民族獨立。后來經(jīng)過長期艱難斗爭,1937年成立愛爾蘭共和國,1948年脫離了英聯(lián)邦。喬伊斯對愛爾蘭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喚醒,對這次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有重大的影響。
再往北走一段,厄爾街頭立著一尊喬伊斯的塑像,他拄著拐杖,歪著頭,兩腿交叉,低眼睨視大街上人來人往,使人聯(lián)想到百無聊賴的布魯姆。都柏林人把喬伊斯當(dāng)成是自己最熟悉的老朋友一樣熟視無睹,站在喬伊斯身旁聊天聊得忘乎所以,以至于想和喬伊斯合影的游客提醒了才連說對不起,并且熱情幫我們拍照,充滿了以喬伊斯為榮的自豪感。
沿著主干道一直往北,北喬治大街35號有一棟三層樓的18世紀建筑,這里是都柏林的喬伊斯文化中心。開始我以為這里曾經(jīng)是喬伊斯故居,后來工作人員告訴我并不是這樣。這里僅僅是小說中描寫的舞蹈老師馬吉尼斯的教室,很顯然喬伊斯對這里非常熟悉。1982年,在喬伊斯誕辰100周年之際,這座僅僅與虛構(gòu)故事有關(guān)的建筑正式成為文物,收藏和展出了有關(guān)喬伊斯生平和創(chuàng)作的大量圖片、資料和實物,特別是《尤利西斯》全世界各種語言文字的譯本,當(dāng)然我也在其中找到了我20世紀80年代讀過的中文節(jié)譯本和蕭乾、文潔若夫婦的全譯本。
在都柏林游覽的最后一天,我和團友們一起參觀都柏林西北郊的鳳凰公園。在《尤利西斯》故事發(fā)生的1904年,鳳凰公園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園”。書中不僅多次寫到這個公園,而且還兩次提到當(dāng)年真實發(fā)生過的一件“鳳凰公園刺殺案”。我躺在公園的草地上,仰望著參天大樹,透過枝葉的間隙看藍天白云。100多年過去了,風(fēng)云變幻,物是人非,只有鳳凰公園還是當(dāng)年的模樣,一點都沒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