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縣第二實驗中學 都慶新
如何讓現在的孩子饒有興致地品讀古圣先賢的作品,是我們語文老師一直在努力探索的。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激趣導學。
誦讀是新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的教學手段。對初中生而言,學習文言文最大的難點可能在于按文言文的節(jié)奏讀課文,因而在教學中應加強朗讀指導,把讀通讀懂作為文言文教學的重要目標。讀與思結合,讀與講結合,教給學生讀的方法,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內容,讀中體驗文章情感,讀中賞析文中的精妙之處。
第一,讀準字音。學習新課前,學生通過預習解決生僻字的讀音,認讀詞語,初步理解字詞含義。不少文言字詞使用頻率較低,要強化認讀。
第二,讀清節(jié)奏。語音停頓一般靠語意來確定,也可借助文言虛詞進行判斷。如“今齊地方千里”,要在“地/方”處斷句,意為“土地方圓”,和今天的“地方”意思迥異。節(jié)奏不清,就不能準確理解文本。
第三,讀出感情。文言文的語言精練,語意豐富深刻,有詩一般的韻味。在文言文教學中,要重視品讀,耐心品味其中意蘊深厚的語句。
第四,指導方法。熟讀精思,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作者與學生對話,文言文中的美變成學生眼中的美;講究吟詠,在文言文課堂上經常進行朗讀背誦訓練;日積月累,培養(yǎng)出學生對文言文敏銳的感悟能力。
第五,學會質疑。學生誦讀的過程,就是他們自學的過程,一定要鼓勵、引導學生在誦讀中發(fā)現疑難,提出問題。
文言文教學中,積累越豐厚、歸納越全面,學生相應的閱讀分析能力就越強,這是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對重要的實詞、虛詞、通假字、特殊句式、詞類活用等分類歸納、識記,是學生能夠讀懂淺易文言文的重要條件。
在積累的過程中要注意歸納總結,在分析比較中找規(guī)律,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一是采用自讀筆記進行梳理。學生將課文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及詞類活用等,分門別類地整理出來,形成自讀筆記,之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并修正、補漏、評價。
二是心懷語境,字不離句。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其意義、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顯示出來的,積累文言字詞不要死記硬背,而應結合“語境”去揣摩。
三是加強背誦識記。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記在心,文言的實詞的意義、虛詞的運用、各種句式的變化等也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隨著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學生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
所謂“文”,是指字詞句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蘊等人文因素;所謂“言”,是指字詞句本身的意義或作用。我非常贊同語文教育家張志公的說法,“所謂閱讀就是老師帶著學生走進去走出來”。在這走進走出的過程里,我們帶領學生不僅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思想,也積累了文言知識。在文言文教學里,言實際上起到的是橋梁的作用,它最終是為文服務的。文言文教學中,應該文言并舉,文言并重,通過文言文教學,既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又能積累古代文化知識。
現實教學中,往往存在兩種現象:
其一,重言輕文。傳統(tǒng)型文言文教學都是從字、詞、句的解釋入手,再到段落、整體的梳理。這種教學方法注重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重言輕文,但對文本中蘊含的思想文化內涵、藝術表現手法、審美情感等內容卻重視不夠。理由之一是,學生閱讀文言文的最大困難在語言,因此語言本身應該成為教學重點;理由之二是,試題中涉及文言文時只考言,不考文;或多考言,少考文。抓言是實,分數見增;講文是虛,功夫白費。應當說,文言文教學重視語言,把語言落在實處,這是完全正確的;但在實際教學中,重言輕文往往表現為只見言,不見文,字詞句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等被生生剝離,只剩下干巴巴的“之乎者也”。如果只著眼于詞語本身,而忽視甚至舍棄了它承載的豐富的內容,那就成了“買櫝還珠”。
其二,重文輕言。理由是只講言,不講文,引不起學生興趣,而興趣問題事關重大;再者,文言文輔導書比比皆是,學生們輔導書手中拿,字詞句不用怕,字詞句的意義只要記住就行了,教師講解毫無意義,文言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實現由務實到務虛的轉換。這種思想落實在教學中,往往是重文輕言,言文分離,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不管字詞。離開言而談文,文就必然顯得空泛。
學習文言,我們要注重啟迪學生思考,文言并不再是死板的“之乎者也”,而是煥發(fā)出勃勃生機,讓人真正 “古為今用”。我們學習文言時,可以結合生活實際,拓展閱讀的深度和廣度,通過讀古文以啟迪智慧、豐富心靈。
文言文教學如果把文章肢解為一個個文字,那就毫無美感。如何走出這種困境呢?我們可以嘗試一些方法。
一方面,創(chuàng)設氛圍,以情導入??梢酝ㄟ^相關的視頻資料給學生感官上的濡染,讓學生在濡染中進入文本。如教學《口技》時,我們先播放從央視《星光大道》欄目走出的劉大成表演的口技《農家的早晨》,讓學生充分感受一人、一嘴、一葉子描繪出的一個清新的世界,激發(fā)學生探究的學習欲望,這時再梳理文章,學生就能充分地了解口技人高超的表演技藝了。
另一方面,調動學生,再現文本。比如在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時,我們把它改寫成劇本,讓學生在角色中感受妻、妾、客之“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生動情態(tài),在表演中體會鄒忌諷諫的技藝、齊威王善于納諫的品質。這都有助于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
激趣導學的方式還有很多,如可以講述故事,以事明理,在講述中穿插一些與課文有關的趣聞逸事來吸引學生;或者以詩聯(lián)渲染,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