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9月 21日,CHINA HOUSE VISION 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在國家體育場(鳥巢)南廣場展覽園區(qū)開幕。本次大展由GWC長城會主辦,日本著名設計大師原研哉擔任大展總策劃。原研哉先生表示:“設計能夠以最淺顯易懂的形式,讓普通人認識到世界上的諸多問題和各種可能性,而這也是設計最重要的職責之一?!?/p>
HOUSE VISION 由原研哉發(fā)起、以“未來居住新嘗試”為理念,攜手建筑師和企業(yè)共同構建未來之家的文化研究項目,將暢想以1:1比例的形式呈現(xiàn)。此次在北京鳥巢舉行的主題為“新重力(NEW GRAVITY)”,會場由隈研吾設計,10位著名的建筑師參展,分別是張永和(非常建筑)、柳亦春(大舍)、楊明潔(YANG DESIGN)、李虎(OPEN)、青山周平(B.L.U.E.)、日本設計中心、長谷川豪、董灝&藍冰可(CROSSBOUNDARIES)、馬巖松(MAD)、孫大勇(MINI)。本屆將共同探討今日中國生存的要素,以人為最基本的思考單位詮釋未來居所。
“砼器”探討的是在新的人居關系學中,家電不再是在墻角完成工作的器具,而是家的一員。“砼”字,由“石、人、工”三字構成,原意為人工合成的石頭混凝土。它的設計不僅有建筑材料,還有人和電器的參與。“我們的生活到底需要什么?是自然、情感、器具,即,健康、自然的環(huán)境;由記憶、興趣等構成的豐富情感;能滿足生活需要的高質量的家電?!痹摵显河扇齻€“圈”組成,最內部是類似于小型庭院的自然區(qū),綠色植物形成“綠核心”,塑造宜人環(huán)境,調解微氣候;中部是住宅的設備和家居;最外部則是可播放投影的墻面。三個“圈”之間通過建筑與電器的融合帶來生活質量的提升。
砼器(Concrete Vessel ) / 攝影:CHINA HOUSE VISION
亼屮囗 (House ATO) / 攝影:銀角大王
亼屮囗( House ATO )組圖攝影:CHINA HOUSE VISION
這間房子是“象形”的,靈感就來自柳亦春老師所屬的大舍建筑設計事務所中的“舍”字?!吧帷弊?,可以拆成“亼屮囗”(ji cao wei),是屋頂支撐和一個臺基,有點像原始棚屋一樣的原型。空間是可以不變的,變的其實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這個作品更傾向于一種藝術表達的方式,試驗在空間中人們如何去理解可能發(fā)生的變與不變。這棟玻璃宅引入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營造的概念,“舍”的概念與集體、開放相關,這件作品也并非是封閉的私人住宅,而是構筑鄰里關系。在“亼”形的屋頂下是設置了可變家具的內室和外廊,同時,居所外圍放置居住盒子,試圖把所有生活空間逼到生活的外圍,通過家具打造的內外開放性,重新定義住宅與環(huán)境、他人、社會、城市間的關系。
“家庭中如何有效地利用能源?用植物來儲能?!蹦茉崔D化為光和水,光和水儲能到植物當中,而植物與人發(fā)生關系。在楊明潔老師作品中,一個新型的田園之家也許會重新定義能源與家的關系。在“家”中設置一個創(chuàng)新裝置,展示能源通過光與水的轉化,實現(xiàn)植物的栽培,進而實現(xiàn)一個充滿綠意與情感的家。楊明潔老師說:“家的主人是一位工作繁忙的女性白領,她出門在外時可以通過手機控制植物的生長;遠在另外一個城市的父母親可以通過手機幫她照料北京家中的菜園;遠在海外的男朋友,也可以通過手機在她北京的家中為她栽培一朵花,在某一個特別的紀念日,鮮花盛開,送上祝福?!?/p>
綠舍( e-Vege House) / 攝影:CHINA HOUSE VISION
綠舍( e-Vege House) / 攝影:CHINA HOUSE VISION
火星生活艙(MARS Case) / 攝影:CHINA HOUSE VISION
新家族的家——400盒子的社區(qū)城市( Sharing Community of 400 Boxes)組圖攝影:CHINA HOUSE VISION
“火星之家”想要審視如果在極限條件下,家居生活只能擁有必須的最小限度設備,會有什么樣的變化??赡馨奄Y源全部循環(huán)利用起來,讓家自己形成一個小的生態(tài)。李虎老師認為,在環(huán)境危機四伏,消費欲望無窮的年代,“家”也需要對未來探索、對現(xiàn)實生活反思。當產品間的網(wǎng)絡連接升級為物理連接,我們將獲得一個包含能量、水源與空氣的閉合環(huán)路。在“火星生活艙”中,這些產品將不再只是單獨的物體,而是被整合成家的一部分。生活空間達到最小極限,把家做成一個類似手提箱的樣子,運輸時合起來,使用時打開。打開后的“家”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由各種產品構成,作為“物質性”的載體;另一部分,人們可以在這里看書、運動、發(fā)呆,更多作為“精神性”的載體。
所謂居住并非只能在家里,更可以是探身到外部空間,讓周圍的人們也參與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如此,不妨把適合臨街擺放的家具全部集中在一起,以建筑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青山周平認為,在現(xiàn)在的中國都市里,我們面臨的不是homeless,而是my homeless,即家越來越缺少家的感覺。他將作品定義為“半建筑、半家具”,即,突破建筑和家具的界限,通過半建筑、半家具、可移動生活盒子,來思考中國年輕人未來的生活方式。半公共、半私密的居住方式中,北京胡同是個典型的例子。從中得到靈感,把房間縮小,變成“盒子”,保留最小的私人空間,而外面是共享的家具?!昂凶印笨梢栽谌A日家居這樣的家具公司生產,下面裝有輪子,能夠移動。你可以自由組合,把它變成擁有平臺的房間、LOFT等各種形態(tài)。
"日本設計中心原研哉設計研究所打造了名為“零邊界”的方案,它將探索一種新的住宅格局。”
最小—最大的家(Edge-Zero) / 攝影:CHINA HOUSE VISION
“陽光經過周邊樹林的過濾后通過建筑的天窗,角窗均勻地照亮室內空間,感覺溫暖而寬敞。通過玻璃,既可讓室內的溫暖自在,又可遙望戶外風景,享受自在陽光;在家里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氣,飲用純凈的水源,吃到營養(yǎng)健康的食物,擁有高質量的健康睡眠?!比毡驹O計中心原研哉設計研究所打造了名為“零邊界”的方案,它將探索一種新的住宅格局?!傲氵吔纭碧剿饕环N新的住宅格局,把整個建筑的內外邊界去掉,為家提供更多可能。隨著獨居和兩人居住人口的不斷增長,他們對居家生活高效率、高品質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在“零邊界”的家中,整個房間將呈現(xiàn)通透格局。
最小—最大的家(Edge-Zero) / 攝影:CHINA HOUSE VISION
無印良品的員工宿舍(Company Housing for MUJI) / 攝影:CHINA HOUSE VISION
你的家( Infinite Living) / 攝影:CHINA HOUSE VISION
從中國窯洞民居與北京四合院的居住方式中獲得靈感,長谷川豪先生與無印良品共同打造無印良品單身公寓項目,“共有”和“共享”的概念。嘗試高效利用北京的半舊空間,加上無印良品的系統(tǒng)層架等,來給員工提供一個舒適的居住空間。結合無印良品的優(yōu)勢,公寓采用收納家具,讓空間顯得更加整潔。他們試圖通過對空間的整合、歸納,完成新的共享住宅空間,達到既重視個人生活,又能喚醒正在逐步退化的鄰里關系的效果。單身公寓項目將采用不用墻壁進行分割的合租形式,能夠自由組合的收納柜既能將空間分割開來,還可以打造立體化的空間。作品既有私人的空間,也設立了共享的部分—臥室和公用部分相互交錯,廚房也體現(xiàn)出共有的理念—這將是一個新的合居住宅空間。
“建筑以“白”作為作品的主題,回到了東方的禪意,講究在混沌模糊的世界里找到每一個人的需求,董灝老師說,電視過去作為客廳孤立于空間的物體,后來變成了墻的依附品,它未來的趨勢是將成為家居的一部分。作品將在空間內模擬了未來的家。其中,電視介入的方式充滿科技感。在不需要的時候,電視如變色龍一般可以隱形消失在家居環(huán)境中。在人接近的時候,通過傳感器可以讓電視在墻面上顯現(xiàn)出來。這件作品的基本建筑元素是水平和垂直的平面,而無論是天花板、墻面上,你都能找到TCL的家電電視產品的應用,不僅滿足智能生活的需要,也構建出虛擬現(xiàn)實:你想要置身池塘旁,電視就可以為你呈現(xiàn)出一個池塘。
人類科技越進步,就會越貼近大自然,所以,如同住在空無一物的大自然當中,實際上卻配有高度發(fā)達的新技術,這也許就是未來人類住房的進化方式。MAD
建筑事務所此次嘗試建造一棟水滴式的建筑,從遠處看像一個漂浮的屋頂,置身其中,建筑與自然的邊界似乎也變得模糊了。作品具有起居、讀書、會客等居住功能,同時內部的植物和草地讓整棟建筑成為一座花園。屋頂結構的材質將采用一種高性能竹基纖維復合材料—竹鋼,具有綠色環(huán)保、強度高、可塑性強、耐久性和耐候性好、阻燃性強的特點。
“什么樣的建筑屬于這個國家,屬于中國人的生活?”孫大勇提出了“Re fl ection”的主題,探索在15平方米的空間中,人類如何去實現(xiàn)更高品質的生活?!胺瓷洹狈譃閮蓚€層面,第一層含義是是物理層面的反射,希望能夠與周圍的環(huán)境有一次對話。第二層則是精神層面的記憶,因為在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記憶是最不應該被丟失掉的。這個項目是對四合院的全新詮釋,在住房的基本功能中,加入一個不可思議的新的窗戶。使得人們從天花板就如同觀影一般,將城市外部的人間煙火盡收眼底,這就好比在天花板裝了三維立體的新窗戶。15平方米的展館包含了臥室、廚房、衛(wèi)生間,以一種開合的方式,呈現(xiàn)出多元的業(yè)態(tài)組成,當盒子封閉時,它是一個15平方米的房間;當盒子打開時,它實際上是向整個外面的空間開放,房子和樹,和自然融為一體。
展覽將持續(xù)至2018年11月6日。
授權轉自“ArchDaily”(ID ArchdailyChina)
原編輯:韓爽
庭園家( Living Garden) / 攝影:CHINA HOUSE VISION
望遠家 ( Scope Home) / 攝影:CHINA HOUSE 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