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第一高級中學 王瑋琪
例1首項為-20的等差數(shù)列{an},從第10項起各項均為正數(shù),則其公差d的取值范圍為 。
解析:由題意知,數(shù)列{an}滿足
易錯點分析:若不能準確把握等差數(shù)列的單調性,便不能認識到“前9項均為負數(shù)或0”這一隱含條件,從而忽視隱含著的“a9≤0”這一條件。實際上,等差數(shù)列要么是遞增數(shù)列,要么是遞減數(shù)列,要么是常數(shù)列。根據(jù)本題已知條件,數(shù)列{an}應是遞增數(shù)列。
例2在等比數(shù)列{an}中,an·an+1=16n,則其公比為_____。
解析:因為an·an+1=16n,所以當n≥2時,an-1·an=16n-1,兩式相除得q2=16。由條件知相鄰兩項同號,故q>0,所以q=4。
易錯點分析:本題易忽略隱含條件“q>0”,導致得出“q=±4”這一錯誤結果。
例3已知數(shù)列{an}的前n項和Sn=n2+2n+1,則其通項公式為 。
解析:當n≥2時,an=Sn-Sn-1=(n2+2n+1)-[(n-1)2+2(n-1)+1]=2n+1;
當n=1時,a1=S1=4。
易錯點分析:本題易將an與Sn的關系理解為an=Sn-Sn-1,從而得出an=2n+1,并且誤認為{an}是等差數(shù)列。實際上,當公差d≠0時,等差數(shù)列的前n項和應為關于n
易錯點分析:本題易根據(jù)數(shù)列的前n項和的比,將{an},{bn}的前n項和分別設為Sn=A(7n+45),Tn=A(n+3),從而造成結果錯誤。
例5 在公差為d的等差數(shù)列{an}中,已知a1=10,且a1,2a2+2,5a3成等比數(shù)列。
(1)求d,an;
(2)若d<0,求|a1|+|a2|+|a3|+…+|an|。
解析:(1)由題意得5a3·a1=(2a2+2)2,則d2-3d-4=0,解得d=-1或d=4。
所以an=-n+11,n∈N*或an=4n+6,n∈N*。
(2)設數(shù)列{an}的前n項和為Sn。因為d<0,由(1)得d=-1,an=-n+11。
易錯點分析:一是不注意按n≤11,n≥12分類討論致錯;二是在n≥12的情況下,求和時忽略前11項,而直接從第12項開始計算。
例6 設n∈N*,xn是曲線y=x2n+2+1在點(1,2)處的切線與x軸交點的橫坐標。
(1)求數(shù)列{xn}的通項公式;
解析:(1)y'=(x2n+2+1)'=(2n+2)·x2n+1,曲線y=x2n+2+1在點(1,2)處的切線的斜率為2n+2,從而切線方程為y-2=(2n+2)(x-1)。令y=0,解得切線與x軸
綜上可得,對任意的n∈N*,均有Tn≥
易錯點分析:本題第(2)問是通過放縮的方法證明不等式的,由于不能直接求和,需要放縮后才能求和,并在求和后再進行放縮,放縮的尺度不恰當或放縮的起始項不恰當,是致錯的主要原因。實際上,要證考慮通項,通過適當放縮能夠使得每項相消即可。證明思路如下:先表示出Tn=當n≥2時,單獨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