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紅梅
摘要:微博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廣泛使用的信息技術媒介,對其健康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本文基于對成都大學生微博使用情況的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直接收集數據、SPSS 22.0進行統計分析。研究認為:大學生微博使用存在性別差異,對微博信息的辨識度較低,過度娛樂、盲目跟風、過激言論等問題突出;建議進一步加強高校對微博輿論的影響力,提升輔導員微博輿論引導力,提高大學生微博信息辨識度,實踐養(yǎng)成大學生良好的媒介素養(yǎng)。
關鍵詞:高校學生;信息技術;媒介使用;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種借助信息技術實現即時分享的新媒介,是一種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傳播平臺。微博在其誕生初期并未推廣開來,直到美國科技公司Obvious正式推出 Twitter,微博才開始顯現其網絡價值,成為世界范圍內微博發(fā)展的里程碑。2007年,國內第一個微博產品“飯否 ”誕生,隨后20余種微博產品噴井式涌現,2017年9月,微博月活躍人數為3.76億,較上年同期凈增約7900萬[1]。
近年來,我國公眾參政議政的自覺性、自發(fā)性和積極性提升,微博輿論深入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2011年,微博超越網絡論壇成為僅次于新聞媒體報道的第二大輿情源頭。隨著微博輿論主體、利益的多元化,我國微博輿情越來越多樣化、復雜化。擁有大學以上高等學歷的用戶始終是微博的主力用戶,占比高達近80%[2],微博不僅是一種網絡信息工具,更是發(fā)揮著傳播思想和構建觀念的導向功能[3]。本文利用第一手數據資料,運用統計分析、文獻分析方法,研究了大學生微博使用情況、問題和原因,剖析了高校微博輿論影響力在建構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高校及輔導員如何利用微博,加強輿論影響力、引導力的策略和方法,提出了實踐養(yǎng)成大學生良好媒介素養(yǎng)的主要結論。
二、調查基本情況
(一)調查問卷
問卷設計圍繞“高校學生信息技術媒介使用”這一主題,問卷主要分為a、基本信息 b、微博使用情況兩部分,其中微博使用情況包含使用頻率、微博用戶的關注點、使用理智程度、高校對于學生理性使用微博的引導等方面。依據專家意見修改問卷進行小范圍預調查,收到有效問卷38份,其中男生18份,女生20份,性別比例大致均衡;從學生所在年級來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樣本量分布均勻。對問卷檢驗KMO=0.77,大于0.6,巴特利球形檢驗σ=0.024,小于0.05,表明問卷效度結果良好。
(二)調查對象及基本情況
調查對象選擇成都高校大學生,調查方法采用網上問卷和面訪問卷調查、學生座談、電話訪談等多種形式,調查方式采用隨機抽樣,為保證抽樣可靠程度,在90%的置信區(qū)間,按樣本抽取公式(n=t2 σ2/Δ2,其中t表示概論保證度,σ表示總體標準差,Δ抽樣極限誤差),計算得到樣本量為340份,實際回收樣本334份。對調查群體采用甄別式選擇,剔除未注冊、未使用微博學生群體,共計有效問卷325份,有效問卷率為97.31%。本次調查男生占比54%,女生占比46%。
三、大學生微博群體用戶行為特征
數據顯示,51%的大學生群體微博用戶每天都要瀏覽微博,一周兩三次、偶爾、不瀏覽,占比分別為23%、17%、9%,由此可見,半數以上的大學生用戶對微博依賴程度很大,并呈現出一定的群體特征。
(一)微博是大學生群體用戶獲取資訊的重要渠道
圖中顯示,34%的大學生微博用戶通過瀏覽微博獲取資訊,20%在微博中評論和轉發(fā)新聞,17%追更漫畫、小說博主,9%發(fā)布原創(chuàng)微博,8%通過微博交友。傳播學名著《理解媒介:人體的延伸》說“媒介即訊息”,微博作為現代信息媒介,具備發(fā)布信息便捷,跨媒體,內容微小化,終端移動化等特點,與大學生求新、求快,求形式活潑多樣、交互性強的需求相吻合。
(二)文化娛樂成為大學生群體用戶的主要關注點
根據調查,56%大學生群體用戶在微博中轉發(fā)和評論文化娛樂信息,對教育、學業(yè)的關注相對較少,不到10%。有49.12%的女生對明星、名人、網紅這類博主有明顯的偏好,追更漫畫、小說博主的男女分別達到26.32%、16.61%。文化娛樂是大學生生活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減少壓力、拓展興趣、提升素質,有利于大學生健康、全面的發(fā)展。但如果玩微博的時間太多,或過分關注文化娛樂方面的花邊新聞,很容易從一定程度上將微博當成消遣的工具,甚至成為“微博控”。
(三)大學生盲目跟風問題相對突出
調查得知56%的大學生群體微博用戶樣本在轉發(fā)或發(fā)布評論熱點問題的微博時,是瀏覽更多信息后進行評論轉發(fā)。而44%的大學生群體微博用戶樣本在轉發(fā)或發(fā)布評論熱點問題的微博時,過于信任媒體,缺乏對信息起碼的選擇辨別、分析判斷的意識和能力。大學生心智不成熟、社會經驗不足,容易崇拜網絡大V,容易盲目轉發(fā)大V們的微博,甚至成為被“大謠”們牟利、傷害他人的工具。
(四)部分大學生有非理性或過激言論
約占83%的大學生在使用微博過程中,沒有非理性或過激言論,說明大部分大學生能夠理性、文明使用微博。但有17%的樣本有過非理智或過激言論,其中包括少數學生為提高點擊率故意夸大、歪曲或者捕風捉影。說明近五分之一的大學生看待處理問題不夠理性,行為動機有較大的偏差。大學生身處半社會半學校的環(huán)境,認識社會現象流于表面、易于片面,微博容易顯示非理性的一面,再加上網絡虛擬環(huán)境缺乏約束,責任意識嚴重弱化,過激言論便有可能淪為家常便飯。
(五)不同性別微博使用情況
1、使用微博的關注點男女有別
表1顯示女生最喜歡在微博上瀏覽信息,占比35.47%;也喜歡發(fā)布原創(chuàng)微博,占比21.23%;還熱衷于在微博中評論或者轉發(fā)新聞,占比19.83%;追更漫畫、小說博主的有10.89%。38.89%的男生使用微博瀏覽信息,比女生多3.42個百分點,23.01%的男生評論和轉發(fā)新聞。微博作為一種虛擬組,用戶總是基于某種共性而形成虛擬的交流群,由于男女生在生理、思維、愛好等方面不同,因而關注的維度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女生感性關注自己身邊的事物,男生理性對政治、商業(yè)、體育表現出更多的興趣。
2、對微博博主的偏好有性別差異
據調查對不同類型微博博主的偏愛,不同性別有較大分歧。女生對明星、名人、網紅類型微博博主的關注度排第一位,占比50.33%,男生的關注度卻排第二,僅為25.29%。男生對企業(yè)、機構、組織者類型微博博主關注度排第一,占比46.55%。這種對博主偏好上的差異與男女生關注點的不同有直接的、必然的聯系。
(六)微博信息辨識度分析
1、半數以上大學生微博用戶曾被不當輿論誤導
調查表明,大學生初中開始接觸微博的占27.18%,高中接觸的為53.40%、大學開始接觸的是19.42%。從初中開始接觸微博的大學生用戶有71.43%曾經被不當輿論誤導,從高中開始接觸微博的用戶有69.09%曾經被不當輿論誤導,而在大學才開始接觸微博的大學生有50%也曾被不當輿論誤導。微博用戶形形色色,微博立場千差萬別,意見領袖呈網格狀分布,網絡紅人躋身于虛擬的不同角落,180度的輿論反轉劇時常上演,網絡推手與網絡水軍興風作浪不止,虛假信息、網絡謠言到處橫行肆意。在缺乏真正獨立思考精神的微博輿論場里,標簽式傳播被很多大學生采用,它快速而簡單,隨性而直接,大學生便容易成為網絡的盲從者甚至施暴者。
2、1/5的大學生了解過真相仍然被輿論誤導
了解過真相沒有被輿論誤導的大學生微博用戶占比79.31%,了解過真相卻仍被輿論誤導的大學生微博用戶為20.69%?;ヂ摼W是一個開放的虛擬世界,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網絡信息、輿論立場,一些大學生不加分辨,盲目追隨其他人的言論;同時長期形成的偏信微博的傾向,容易使大學生更加喪失辨別真相的能力和信心,走向盲從與冷漠,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甚至陷入自我極端炒作的困境。
四、研究結論及原因分析
(一)互聯網環(huán)境尚待凈化
微博是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新產品,它和互聯網以及眾多網絡應用工具互聯互通。所謂“網絡十大不文明行為”不可避免地會被“移植”到微博中來,調查中44%的大學生微博用戶盲目跟風、被輿論誤導,以及“黃、假、坑、俗”不道德現象等不一而足。事實證明,網絡環(huán)境的凈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網絡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
(二)高校微博輿情監(jiān)管、引導不到位
1、微博應用機制尚不完備
目前,全國所有高校幾乎都已進駐微博,但大多缺乏大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語言刻板、生硬,吸引力不強,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微博“網站化”現象,相當部分高校微博更新慢,長期處于“休眠”狀態(tài),基本上形同虛設。
2、輔導員微博引導力有限
調查顯示,20%的大學生在微博中評論和轉發(fā)新聞,9%發(fā)布原創(chuàng)微博,但微博應用水平偏低,片面性、不文明表達比比皆是。一方面高校媒介素質課程雖有設置,但缺乏高水平專業(yè)師資的科學指導,另一方面輔導員雖然大都具有相當的媒介素養(yǎng),但由于工作生活壓力大、事務性工作多,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充分利用新媒體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
(三)學生自身綜合素養(yǎng)有待提高
1、“三觀”的不確定和偏離
伴隨微博信息的多元化,價值觀念多元化特征也愈加明顯,同時,微博所具有的自由性和隱蔽性一定程度削弱了社會的外在約束功能,弱化了自身的自我約束機制。雖熱大學生有一定的真實度、是與非的辨別能力,但畢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不清晰,容易受不良輿論的影響發(fā)生偏離。調查中的盲目跟風、過激言論等問題就與此有關,這種盲目、不負責任的人云亦云,客觀上對不良信息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素質和能力的欠缺
(1)自控能力不強
大學生課余時間較多,微博上五花八門的信息容易使大學生沉迷其中,從而產生強烈的心理依賴和欲罷不能的操作欲望,如果不加控制,容易形成“微博控”,久而久之,大學生的自控能力會更加弱化[4]。
(2)情感淡化和人格異化
微博的交流模式是“人—機—人”,與現實世界的交流區(qū)別很大。大學生如果長期沉溺于微博的虛擬交流,極有可能出現性格孤僻、主體意識弱化、人際交往障礙、雙重人格等問題,危害極大。
(3)心理承受力有限
資料表明,當代大學生面臨學業(yè)、人際交往、情感、就業(yè)等諸多壓力,產生了不少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微博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壓力、排解不滿的平臺,它的即時性、方便性使得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發(fā)泄自己在現實世界的不滿,從而達到緩解壓力的目的。
(4)心理需求的過度依賴
微博作為國內第二大社交平臺,大學生在這里比現實生活更容易交到朋友,發(fā)布微博沒有現實生活中財富、地位等因素的影響,博文的關注和轉發(fā)能給他們帶來從未有過的滿足感、成就感,部分學生對微博的依賴便由此形成,甚至成為一種畸形。
五、對策建議
(一)加強高校對微博輿論的影響力
微博是高校學生獲取信息、交流溝通的重要工具,如何正確引導學生正確、有效使用微博,是各大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和艱巨任務。
1、完善微博管理體系
建立一個以高校官方微博為主,學院、部門、社團緊密配合的高校微博體系,制定全方位的微博發(fā)展規(guī)劃和實施方案。建立微博輿情預警機制,關鍵是把握介入時機判斷和應對措施選擇。不同級別、層次的微博扮演什么角色,定位在哪里都劃分明確。各級微博主管部門制定微博信息員管理辦法,定期舉辦微博信息員發(fā)布會、培訓會和交流會[5]。
2、提高微博內容和形式質量
調查得知,約70%以上微博學生用戶認為校官方微博內容單一,形式呆板缺乏吸引力。因此了解學生需求、明確學生關注點就顯得非常重要。對于微博中的學生意見,應及時匯總、上報,對已經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應第一時間進行解釋,避免無端謠言和小道信息的滋生。發(fā)布微博時,將知識性和趣味性有機結合,吸引學生的眼球。
(二)提升輔導員對學生微博輿論的引導力
新媒體時代對輔導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是需要思考和認真解決的問題。面對大學生微博輿論方面出現的問題和偏差,輔導員必須當仁不讓。
1、切切實實糾正大學生“三觀”的偏離
調查顯示,50%以上的大學生使用微博主要是轉發(fā)和評論文化娛樂新聞,從長遠來看非常不利于大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巴梁罁]金”、“名人八卦”、“花邊新聞”、 “搞怪獵奇”等的過度瀏覽,是造成大學生中游戲人生、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泛濫的重要原因。輔導員作為學生中具有相當公信力的老師,應勇于和善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與微博主題、微博發(fā)文和微博評論等多種方式結合,引導學生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2、平等自由實現有效的師生“微互動”
當代大學生更有個性、更勇于表達自己,輔導員新媒體工作中要尊重學生主體意識的表達和學生話語權的充分展現,平等、自由地利用私信、跟帖和評論等多種形式與學生進行“微互動”,巧妙利用輔導員微博對大學生的“天然”說服力,潤物細無聲地疏導、應對學生微博中的不良苗頭和過激輿論,使他們懂得微博不能純粹只顧自己高興、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在使用微博過程中應體現新時代大學生應有的素質水平和精神風貌[6]。
(三)實踐養(yǎng)成大學生良好的媒介素養(yǎng)
大學生通過微博可以獲取知識信息,了解社會狀況,培養(yǎng)獨立思考品質,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這些無不與媒介素養(yǎng)息息相關。
1、提高信息辨識度及心理調節(jié)度
微博是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朋友交流的主要途徑之一。面對海量的、無序的、重復的以至炒作的信息,大學生如何選擇、回應和創(chuàng)造?面對一不小心就沾惹上身的“微博依賴癥”與“微博控”,多少大學生可以瀟灑走一回?現實生活中,大學生面臨人際交往、學業(yè)就業(yè)、情感歸屬、環(huán)境適應等許多問題,容易產生歸屬感失落、自我價值懷疑、徘徊迷茫、無所適從等負面效應,從而影響他們對微博信息的辨識度。于此同時,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提高心理調節(jié)度,自信而陽光,保有一顆“平常心”。有人關注自己和自己的微博,不過分恃才傲物;被人忽視、無人回應,也不過分傷心失落,努力做到使用微博卻又置身微博以外,喜歡微博卻又不被微博所控。
2、提高媒介素養(yǎng)學習與實踐效果
調查顯示媒介素養(yǎng)課程大都納入了各高校教育體系,任課老師也具有一定的新媒介經驗,能夠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應對復雜的信息傳播環(huán)境與格局,有的老師還能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堂訓練寓教于樂,因此大學生要重視和善于課堂學習。此外,大學生還應該利用各種機會參加媒介素養(yǎng)培訓與交流,參加各種微媒體競賽、辯論賽,加入微媒體社團和組織等,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嘗試制作英語微博、方言微博、微電影等等。
3、提升批判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批判的實質是辯證的揚棄,創(chuàng)新的根本是不斷超越。價值多元化的社會,批判精神難能可貴;科技人文高度發(fā)達的時代,創(chuàng)新能力彌足珍貴。當代大學生獨立意識強、個性特征鮮明,但是思維也有這樣那樣的惰性和圈子,人格、精神的力量遠遠未能達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被大學生廣泛使用的微博媒介,文字少,語言碎片化,信息重復無序,長時間的淺層次閱讀不利于對問題的深入思考,不利于批判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大學生在使用中一定要注意揚長避短,想方設法挖掘和發(fā)展興趣愛好,培養(yǎng)獨立思考意識,養(yǎng)成質疑的習慣,充分利用微博這一信息技術媒介,培養(yǎng)高級別思維能力,構建知、情、意融合的高智慧學習體系,成為具有批判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新時代大學生。
總之,高校學生對微博這一現代信息技術媒介的使用,是一個涉及社會、高校、輔導員、學生、家長等方面的綜合系統工程。路漫漫其修遠,上下求索我們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吳菲,王建芬.大學生使用微博現狀及建議淺析——基于對南京高校的調查[J].科技資訊,2014,(12) :233-235.
[2]劉治軍.學校宣傳思想工作中的微博輿論引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6):18-20.
[3]何碧如,何堅茹,葉柏霜.大學生使用微博狀況調查及影響分析[J].理論觀察,2012,(02):164-165.
[4]夏雨禾.風險視角中的突發(fā)事件微博輿論及其治理[J].新聞大學,2016,(01):105-111+151.
[5]穆唯.微博輿論對社會重大突發(fā)事件的影響[J].新聞世界,2013,(01):59-60.
[6]張立.新媒體時代微博輿論引導的優(yōu)勢與路徑[J].新聞戰(zhàn)線,2015,(20):139-140.
(作者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四川 成都 6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