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平
(瀘州骨病醫(yī)院,四川 瀘州 646000)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常見類型。近年來,臨床上使用針刀閉合松解術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了進一步證實該療法的有效性,筆者對瀘州骨病醫(yī)院收治的88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選取2016年10月至 2017年11月期間瀘州骨病醫(yī)院收治的88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為: 1)其病情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在1995年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頸椎病的診斷標準[1]。2)對其進行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壓頂試驗及椎間孔擠壓試驗的結果均呈陽性[2]。3)未合并有骨質疏松癥、胸廓出口綜合征或肩周炎。4)不存在凝血功能障礙。5)未患有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的嚴重疾病。6)簽署了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將這8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44例/組)。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8例、女26例;其年齡為23~66歲,平均年齡為42.3歲。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1例、女23例;其年齡為24~75歲,平均年齡為45.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傳統的牽引療法及推拿療法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3]。1)進行牽引治療的方法是:指導患者取坐位,為其佩戴枕頜布托后,對其進行牽引治療。將牽引的力度控制在5 kg以內,每次牽引30 min,每日牽引1次。2)進行推拿治療的方法是:指導患者取坐位,用指、掌及肘部等部位,沿著其頸椎的方向,按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的順序進行推拿(力度以使患者出現脹痛麻木感為宜),然后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在其頸椎的相應穴位(如風池穴、大椎穴及天宗穴等)進行一松一緊的捏提(力量應由輕至重,連續(xù)而有節(jié)奏)。每次推拿30~40 min,每日推拿1次。連續(xù)治療30日。采用針刀閉合松解術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是:1)指導患者取俯臥低頭位,并將雙手墊在額下,充分暴露頸椎部。2)根據對患者進行觸診(存在明顯的壓痛、硬結或腫脹)、頸椎X線平片檢查或頸椎CT檢查的結果確定其治療的點位,并用龍膽紫進行標記。對術區(qū)皮膚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后,用4號針刀垂直、快速刺入患者的皮膚,并使刀口線與其脊柱的縱軸平行。在針刀深入到病變組織層時,緩慢地對該部位進行切割、擺動,邊松解、邊深入,待手下有松勁感、患者出現酸脹感時即可退出針刀。在針眼處粘貼創(chuàng)可貼。每5天治療1次,共治療6次[4]。
治療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治愈、好轉和無效)、臨床癥狀及頸肩部疼痛的改善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對兩組患者頸肩部疼痛的程度進行評定?;颊叩牡梅衷降?,表示其頸肩部疼痛的程度越輕。參照田中靖久制訂的《頸部神經根癥治療成績判定基準》對兩組患者進行臨床癥狀積分的評定?;颊叩牡梅衷降?,表示其治療的效果越好。
治愈:經治療,患者頭、頸、肩部的疼痛及麻木感消失,其頭部及肩頸部的功能恢復正常。好轉:經治療,患者頭、頸、肩部的疼痛及麻木感明顯減輕,其頭部及頸肩部的功能得到明顯改善。無效:經治療,患者頭、頸、肩部的疼痛及麻木感均未得到改善,其頭部及頸肩部的活動仍明顯受限。
應用SPSS 23.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的積分及頸肩部疼痛的評分相比,P>0.05。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的積分及頸肩部疼痛的評分均低于接受治療前,而且觀察組患者臨床癥狀的積分及頸肩部疼痛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及頸肩部疼痛評分的對比 ( 分,±s )
表1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及頸肩部疼痛評分的對比 ( 分,±s )
組別 例數 臨床癥狀積分 頸肩部疼痛評分接受治療前 接受治療后 接受治療前 接受治療后觀察組 44 13.22±3.85 4.65±2.11 12.34±3.97 2.55±2.29對照組 44 12.32±3.65 6.55±2.28 13.25±3.36 4.66±2.21 t值 1.1252 4.0570 1.1605 4.3978 P值 >0.05 <0.05 >0.05 <0.05
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8.5%,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9.9%,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對比 [n(%)]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的脊柱疾病。該病患者在進行頸部活動時,其椎動脈及頸動脈壁上的交感神經纖維可受到椎間盤增生骨刺的壓迫和刺激,使其椎動脈發(fā)生痙攣及血流受阻,導致其兩側的椎動脈出現供血不足的情況,從而使其出現頭痛、頭暈甚至昏倒等癥狀,嚴重影響其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我國的針刀醫(yī)學認為,頸部的力平衡、動態(tài)平衡失調是導致頸椎病發(fā)生的根本原因。用針刀對導致頸椎病患者頸部內應力平衡失調的椎周軟組織進行治療,可恢復其頸椎的生物學平衡[5]。
通過進行本次研究可知,用針刀閉合松解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快速解除患者頸椎部位的粘連和攣縮,減輕其椎間盤的壓力,從而改善其肩頸部疼痛的癥狀,提高其治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