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湖北省宜昌供電公司,湖北 宜昌 443000)
隨著“三集五大”體系建設全面推進,湖北地區(qū)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的運維、檢修工作全部歸并到各地市公司檢修公司,管理更為集約高效,人、財、物等資源高度整合集中。由于電網建設的不斷發(fā)展和用戶數量的增加,對于變電站電氣設備長時間的停電檢修難以實現,傳統(tǒng)粗放的電網檢修體制已不能適應現實生產的需要,變電站的傳統(tǒng)分散檢修慢慢被集中檢修所替代。國網宜昌供電公司在設備狀態(tài)檢修管理的基礎上,實施變電站集中檢修改造“五個統(tǒng)一”標準化管理,即檢修標準化、安措標準化、操作典型化、工器具標準化、驗收標準化,不斷推進變電集中檢修效率、質量和安全的三重提升,從而大大縮減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減輕運維工作量,提高檢修效率,降低檢修作業(yè)和交通安全風險,便于集中處理大批設備缺陷、隱患以及超周期問題。2015年,國網宜昌供電公司實施該管理模式以來,通過對人、設備、工器具以及檢修過程進行全方位標準化管控,促進現場檢修人員規(guī)范有序開展檢修作業(yè),實現了檢修質量的可控、能控和在控,令責任性設備返修率直降到零,控制了檢修質量,同時大大減少對用戶的停電次數,設備的可用率從2014年99.845%提高到99.859%,用戶恢復供電時間縮短,增供了電量150.336萬千瓦時,多創(chuàng)收90.03萬元,該成果具有前瞻性的特點,具有一定的推廣應用價值。
變電站集中檢修改造“五個統(tǒng)一”標準化管理,即檢修標準化、安措標準化、操作典型化、工器具標準化、驗收標準化,是在一段時間內集中人力、物力對同一電氣連接的全部或部分設備進行檢修,例如變電設備的高壓試驗、繼電保護、檢修維護等各專業(yè)工作集中于同一時段進行,并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變電設備檢修與相關線路檢修同步執(zhí)行,甚至將改擴建、基建工程和客戶設備檢修維護工作結合進來,從而有效避免頻繁倒閘操作和客戶端重復性停電。通過對人、設備、工器具以及檢修過程進行全方位標準化管控,促進現場檢修人員規(guī)范有序開展檢修作業(yè),將責任性設備返修率直降到零,控制了檢修質量,大大減少對用戶的停電次數,提高了設備的可用率,為電網、設備及人身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1-3]。
檢修集中管理,在適應“大檢修”體系建設管理模式的基礎上,以“提高設備檢修質量,延長設備運行時間,減少停電次數,規(guī)范電網設備檢修管理,優(yōu)化檢修模式”為目標,改變了原來管理鏈條長、管理權責不分等問題,實現“責任分工明確、崗位職責清晰、流程導向專業(yè)、管理線條簡潔、專業(yè)歸口到位”的效果,使計劃檢修、隱患處理等工作統(tǒng)籌安排,做到停一次停電開展多項作業(yè),解決多個問題,同時強化了現場安全風險管控,實現“可控、能控、在控”,為電網、設備及人身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4-5]。
專業(yè)管理指標體系主要由檢修標準化、安措標準化、操作典型化、工器具標準化、驗收標準化等指標組成,見表1。
表1 專業(yè)管理指標及目標值
(1)成立集中檢修領導小組,明確集中檢修的總指揮和協調人和各生產單位協調溝通。
(2)由狀態(tài)評價班每年對變電站設備的狀態(tài)進行評價,編寫設備評價報告,全面反映各類設備問題的同時為檢修工作提供理論支撐。
(3)確定集中檢修的變電站。根據公司年度狀態(tài)檢修計劃和大修技改工作任務確定實施集中檢修的變電站,對個別變電站存在大量或者嚴重影響設備安全運行的缺陷隱患也可安排集中檢修。
(4)調控部門做好事故預想和負荷轉供方案。由于集中檢修涉及停電設備較多,為盡量減少負荷損失應提前將檢修計劃告知調控部門做好事故預想和負荷轉供方案。
(5)制定檢修任務和時間。集中檢修時間的確定要充分考慮工作任務情況規(guī)工作量確定檢修天數和工作時間,同時充分考慮天氣因素的影響。結合季節(jié)性工作的特點梳理該變電站年度的工作任務應包括狀態(tài)檢修任務、大修技改任務、技術監(jiān)督工作任務、設備輪換任務等[6]。
(1)檢修前查勘。檢修實施主體單位根據工作任務做好現場查勘工作確定停電設備、安全措施、注意事項以及檢修所需工器具和儀器儀表。開展好變電站集中檢修前的紅外測溫工作于檢修實施前及時發(fā)現設備的異常溫升確保設備異常狀況在檢修實施過程中全部消除。
(2)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根據查勘結果確定實施集中檢修的工作負責人、現場把關人以及倒閘操作人員。
(3)編制現場施工“三措”。集中檢修工作負責人應由本單位熟悉設備并富有現場工作經驗的人擔任,并編制現場施工“三措”組織措施、技術措施和安全措施。
(4)編制工作票和作業(yè)卡等作業(yè)文本,進行細致的人員分工、掌控作業(yè)現場存在的危險因素和作業(yè)風險。清理圖紙資料、備品備件及材料等現場需求確保檢修當天物資材料齊備到位。涉及整站停電需要充分考慮直流蓄電池的負載能力考慮現場是否需配備發(fā)電機等情況。
(1)召開協調會。檢修實施主體單位組織本單位檢修人員、運維人員、調控人員以及其他縣供電公司相關人員召開檢修前的協調會交代相關事項確保按時停電臉修工作能夠按時開工。
(2)集中人員和裝備。集中檢修實施前1~2天集中參與檢修的全部人員,檢查所有裝備準備充足,并進行最后的查漏補缺。
(3)作業(yè)前培訓。在作業(yè)前培訓中工作負責人應向所有參與集中檢修的作業(yè)人員詳盡交待作業(yè)中的停電范圍、帶電部位、安全措施、人員分工、風險辨識等內容并熟悉檢修設備、作業(yè)工序和流程必要時應帶領作業(yè)人員去現場進行查勘熟悉。
(1)運維班在檢修期間采取有效的現場作業(yè)管控措施。利用“智能鎖控管理”、“區(qū)域隔離遮欄”、“安措施圖示化”等措施,打造出“三維一體”安措管理新模式,讓安全措施規(guī)范到位,確保一、二次設備安全措施剛性執(zhí)行,減少人為責任事件發(fā)生。
(2)實施標準化集中檢修。集中檢修涉及多班組、多專業(yè)作業(yè)工作面更大,現場情況相控難度較大,工作負責人應將工作重心放在安全監(jiān)督確?,F場有序運轉,各交叉作業(yè)現場順利進行。
(3)各安全稽查部門全程監(jiān)督,跟蹤把關,同時為現場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
(1)運維班組應全過程參與集中檢修的驗收把關。檢修工作結束后,應由運維班負責組織自驗收,由上級生產管理部門組織進行竣工驗收。
(2)驗收中發(fā)現的問題應及時整改,實現閉環(huán)管理,確保零缺陷移交生產。
(3)資料歸檔閉環(huán)檢修現場的所有原始資料、修試記錄和試驗報告等應由本單位工作負責人收集并進行歸檔。
(4)集中檢修管理工作納入企業(yè)生產管理綜合評價以及主要負責人業(yè)績考核中的生產管理考核等考核評價中,對發(fā)現的檢修質量管理問題按規(guī)定進行量化扣分。
(5)根據各部門的反饋意見匯總進行優(yōu)化,制定改進措施,進一步總結提升下次檢修決策。
通過一年的實施,完成110千伏臨江、濱江、陽合嶺、青湖、十里鋪五座變電站的整站停電綜合檢修工作,累計檢修隔離開關36組、斷路器89臺、主變6臺,完成674臺設備試驗,處理缺陷47處,執(zhí)行反措5項,核對遙信點位1022個、遙測點位218個、遙控點位133個。
(1)管理創(chuàng)新帶來了經濟效益。
以臨江變集中檢修為例,通過采用組裝、預安、安裝一體化施工法,將單組隔離開關更換停電施工時間從2825分鐘壓縮到545分鐘,工效提高5倍,實現了由5天更換一組隔離開關到一天集中更換5組220kV隔離開關的飛躍。由于累計施工人員的減少,節(jié)省施工費用8.8萬元;由于母線停電時間的減少,降低網損費用8.7萬元,合計直接經濟效益17.5萬元。
(2)管理創(chuàng)新帶來了技術革新。
集中檢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施工準備的充分和施工工藝的創(chuàng)新。還以隔離開關更換為例,有不少施工管理方法、技術措施都是以往工作所沒有的,而這些恰恰是這次集中檢修成功進行的關鍵所在:
①組裝區(qū)、預安裝區(qū)、安裝區(qū)的設置,使檢修平臺由空中降到地面,拓展了施工范圍,不僅解決了高空作業(yè)安全設施不完善,不利于保障施工人員安全的難題,而且還提高了勞動效率。
②利用大型枕木固定組裝隔離開關,使在地面組裝調試并運輸隔離開關成為可能,并且使用后不影響枕木的再利用。
③相間間隔角鐵、柱間間隔角鐵的設置,解決了隔離開關運輸及吊裝過程中碰撞及轉動問題。
④運輸小輪及液壓叉車的應用,消除了隔離開關由組裝區(qū)運輸至預安裝區(qū)使用吊車裝卸與帶電運行設備距離較近不安全的隱患。
⑤安裝新隔離開關快速找平施工工藝的應用,更是大大提高了安裝速度。
⑥利用隔離開關廢運輸架加工的可調機構安裝臺,不僅減少了安裝調試機構人數,也大大縮短了調試時間。
⑦科學合理的施工工序,配合工種的提前嵌入,交叉作業(yè);以及嚴格的質量驗收從開箱階段至最后傳動全過程跟蹤進行,使得整個檢修過程井然有序,最大限度最高效率的利用了現場人力資源。
(3)管理創(chuàng)新帶來了觀念轉變。
集中檢修是對生產管理水平的挑戰(zhàn),是對常規(guī)施工工序的挑戰(zhàn),更是對傳統(tǒng)檢修理念的挑戰(zhàn)。在歷次的集中檢修工作中,公司領導目標堅定、思路清晰,管理人員協調有力、指導具體,工作人員配合密切、施工精良,確保了各項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通過集中檢修,將原來1天可以更換五組隔離開關,原來16小時可以更換一臺變壓器,原來自己也能干的這樣出色。
變電站集中檢修可大大縮減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減輕運維工作量,提高檢修效率,降低檢修作業(yè)和交通安全風險,便于集中處理大批設備缺陷、隱患以及超周期問題。同時,解決了技術資料缺失、系統(tǒng)主接線與現場實際不一致、設備標示牌混亂、信號回路接點錯誤、保護配置不合理、控制面板花屏等問題,并及時進行了處理,有效避免了重大設備事故發(fā)生,該成果具有前瞻性的特點,具有一定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