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栢通 鄭明鋒
(羅定市中醫(yī)院 羅定 527200)
腰椎管狹窄癥主要是指由先天發(fā)育的原因或后天退變、外傷、失穩(wěn)等因素造成的一處或多處的椎管、神經(jīng)根管狹窄。該類患者多以腰腿痛、神經(jīng)源性間歇性跛行、癥狀重、體征輕為臨床特征。相關(guān)研究表示[1],本病以中老年人居多,且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現(xiàn)象逐漸加劇,老年腰椎管狹窄癥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質(zhì)量。目前臨床治療老年腰椎管狹窄多以腰椎牽引、推拿等治療為主,但是臨床效果不甚理想。而近年來,得益于小針刀可通過對椎管外病變軟組織松解達到解除肌痙攣、緩解疼痛的目的,其在老年腰椎管狹窄等疾病中的應(yīng)用越來越多[2]。為進一步探究其治療效果,本研究將對小針刀治療老年腰椎管狹窄所致疼痛及功能障礙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以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腰椎管狹窄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所選對象來源于羅定市中醫(yī)院2016年9月~2017年8月期間收治的住院患者,經(jīng)腰椎MRI、DR及腰椎間盤CT檢查明確腰椎椎管狹窄,出現(xiàn)腰腿痛、神經(jīng)源性間歇性跛行癥狀,排除肝腎功能嚴重不全、精神異常、認知障礙以及因各種原因不能堅持完成本次研究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獲得醫(y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并且自愿簽訂了知情同意書參與研究。按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n=40)男17例,女23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5.53±8.52)歲,病程4~12個月,平均病程(7.02±2.31)個月;而實驗組患者(n=42)男17例,女25例,年齡61~80歲,平均年齡(64.97±7.65)歲,病程5~12個月,平均病程(7.28±2.21)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將所選取的82例老年腰椎管狹窄患者按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三維腰椎牽引治療,牽引重量約患者體重1/2~1/3(視患者耐受為宜),牽引縱軸角度-5°~10°,左右旋轉(zhuǎn)15°~20°,牽引30min/次,1次/d,共治療7次;實驗組采用小針刀治療,先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認治療節(jié)段,取俯臥位局部麻醉,于棘突側(cè)一橫指處豎直緩慢進針至L4/5或 L5/S1椎板間孔。1次/d,連續(xù)治療3d為1個療程,后休息1周,共治療2個療程。
治療前后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患者疼痛癥狀,評分范圍為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疼痛強烈,分數(shù)越高表明疼痛越嚴重;采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療效標準(JOA)評價患者功能障礙的改善情況,滿分29分(含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顒邮芟薅取螂坠δ艿?大部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功能恢復越好,且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標準[3]。若治療后患者的腰腿痛癥狀消失,功能恢復正常視為顯效;若治療后患者的腰腿痛癥狀明顯改善,功能部分恢復正常者視為有效;若治療后患者的腰腿痛癥狀及體征無改善甚至有所加重者視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
采用Excel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的VAS 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而治療后兩組的VAS 評分較治療前顯著下降,但實驗組的下降幅度要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
分組nVAS評分治療前治療后tP實驗組426.84±1.461.05±0.228.671<0.05對照組406.79±1.533.92±0.875.917<0.05t-0.8466.527--P->0.05<0.05--
治療前兩組的JOA評分比較也無顯著差異(P>0.05),而治療后兩組的JOA 評分較治療前顯著上升,但實驗組的上升幅度要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比較也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
分組nJOA評分治療前治療后tP實驗組426.47±1.2122.08±7.187.085<0.05對照組406.51±1.3815.34±6.275.229<0.05t-0.9115.439--P->0.05<0.05--
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2.8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0%,兩組間差異比較也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分組n顯效(n)有效(n)無效(n)總有效(n/%)實驗組422613339/92.86?對照組4011171228/70.00
注:*與對照組相比,臨床總有效率χ2=10.17,P<0.05。
腰椎椎管狹窄癥又稱腰椎椎管狹窄綜合征,其主要是指各種原因引起椎管各徑線縮短,壓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經(jīng)根,從而導致相應(yīng)神經(jīng)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該病多發(fā)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休息狀態(tài)時常無癥狀,但行走一段距離后常出現(xiàn)下肢痛、麻木、無力等癥狀。隨著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需休息的時間越來越長。而從中醫(yī)的角度上看,腰椎管狹窄屬于痹證、腰腿痛等范疇,其病因病機在于腎氣虧虛、氣血不足,難以濡養(yǎng)經(jīng)脈,加上風、寒、濕等外邪干擾致使經(jīng)脈閉塞,不通則痛。目前臨床治療腰椎管狹窄常以保守治療為主,其中小針刀因其獨特優(yōu)勢在老年腰椎管狹窄治療中應(yīng)用較多,該法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且恢復快,可通過切斷部分黃韌帶、松解椎管粘連組織等發(fā)揮椎管內(nèi)減壓作用,同時可以發(fā)揮針刺作用,有通經(jīng)活絡(luò)、暢通氣血功效,進而達到解除腰椎管狹窄所致疼痛癥狀[4]。
從本研究結(jié)果上看,采用小針刀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VAS 評分為(1.05±0.22),較采用三維腰椎牽引治療組患者的(3.92±0.87)顯著更優(yōu);而JOA評分為(22.08±7.18),較采用三維腰椎牽引治療組患者的(15.34±6.27)顯著更優(yōu);并且采用小針刀治療的臨床總有效率高達92.86%,顯著高于腰椎牽引治療的70.00%。可見小針刀治療對改善患者疼痛癥狀及功能障礙的臨床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