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初
污染大氣的不只有現(xiàn)代人,2000年前,羅馬人在粘土爐中冶煉礦石提取銀,與此同時將鉛釋放到空中,造成了歐洲上空的大氣污染,其中一些含鉛灰塵甚至飄落到格陵蘭島的冰帽上,并且和不斷累積的冰層混合在一起。年復一年,在格陵蘭島冰雪不斷覆蓋冰層的過程中,這些含鉛灰塵和其它空氣微粒一起沉淀下來,不經(jīng)意間成了今天科學家們用來了解過去環(huán)境的冰芯地質(zhì)記錄。
20世紀90年代,研究人員制作了詳細的格陵蘭島冰芯的編年史,對羅馬帝國統(tǒng)治時期鉛污染的排放量繪制出了數(shù)字變化曲線。研究這些冰層的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羅馬時期鉛排放的最主要來源是白銀的生產(chǎn),而白銀是貨幣的關鍵組成成分,所以鉛排放可以被看作是整體經(jīng)濟活動的替代指標。研究結果顯示,早在公元前900年,隨著居住在中東地區(qū)的腓尼基人將他們的貿(mào)易路線擴展至西地中海地區(qū),鉛污染的排放量就開始上升了;而當居住在北非地區(qū)的迦太基人和羅馬人在伊比利亞半島擴大采礦活動時,鉛的排放量增大了。在羅馬帝國鼎盛時期,鉛污染的排放量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這是一段經(jīng)濟繁榮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羅馬和平時期”。記錄還顯示,在羅馬共和國茍延殘喘的最后80年間,鉛的排放量非常低,而這一時期被稱為“羅馬共和國危機時期”。
為了測定格陵蘭島冰層中鉛污染水平以確定當時歐洲的鉛排放量,研究小組使用了最先進的大氣傳輸模型模擬手段。根據(jù)大氣傳輸模式,研究團隊認為,盡管羅馬時代的鉛污染達到頂峰,但也只相當于每年每平方米大氣只有百萬分之一鉛,只相當于21世紀大氣鉛含量的1/50,并主要來自羅馬帝國的西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