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妮娜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挑戰(zhàn)
(1)市場經濟產生的消極作用給社會帶來的挑戰(zhàn)。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與國外的聯系和交流也更加緊密,國外的享樂主義、金錢主義思想不斷涌入,不斷腐蝕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最終也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導致大學生缺乏系統(tǒng)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大學生缺乏奉獻社會和將自身的理想與國家發(fā)展結合起來的信念。
(2)互聯網帶來的挑戰(zhàn)。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互聯網浸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人們生活帶來便捷。但與此同時,也為不良的信息、錯誤的消息等散播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大多數高校的老師與學生聯系不緊密,了解不深,從而不能及時掌握學生思想上的變化,不能及時采取行動,導致思想政治工作與學生思想之間脫節(jié),導致有些學生思想受到腐蝕,再加上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枯燥乏味,使得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缺乏興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的有效性也隨之降低。
(3)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挑戰(zhàn)。高等教育體制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礎,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定會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的沖擊。隨著高校的擴招,高校中學生數量不斷增長,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越來越復雜和多樣的情況,與此同時,高等學校越重視技能的培訓,則越缺乏一種人文的氛圍和注重人文的培養(yǎng)。
(4)大學生自身所面臨的挑戰(zhàn),我國目前的在校大學生主要是“90后”“00后”,他們的思想更加多樣、更加自主、更加開放,思維靈活,注重關心國家大事,但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感情淡薄、行為規(guī)范較弱。
二、提高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徑
(1)不斷更新思想政治教學內容,改革教學的方式和手段,充分發(fā)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課程是以馬克思主義原理為主要指導思想,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核心內容,以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為課堂學習的主渠道。發(fā)揮好課堂的作用,才能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來說,接受教育的程度來自于教育內容與自身需要的符合程度,因此,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對現代大學生的需要進行調查,了解大學生真正需要、關心、思考的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于教師而言,也要改革教學方式和手段,運用互動教育、多樣化教學方式,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注重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能夠影響學生的行為和品質,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能夠起到育人的作用,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接受校園文化所提倡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校園文化主要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活動文化,高校應當注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從而影響學生的內在行為。與此同時,校風建設也十分重要,學校應當注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在校園營造濃厚的道德氛圍,樹立良好的學風校風,使學生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面貌。在學校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方法,如革命主題教育、論壇、講座等,為時事政治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道德品質教育以及其他專題教育爭取足夠廣泛的時間和空間,從而使學生更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社會是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平臺,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等方式,可以充分了解社會,了解國情,了解人們生活的變化,同時,了解新時代給社會以及人們生活行為、思想帶來的巨大變化,國家方針政策的巨大作用。大學生思考辨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能使其更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和方法,從而提升其思想水平。學生還可以通過參觀學習、社會調查等方式,如參加志愿活動、社會公益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在社會這個教育平臺上,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思想教育素質,擁有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何桂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26):53-54.
[2]楊 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1(3):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