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商法指的是民法與商法,兩者的關系包含了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在我國采用的是民商合一的體例,共同調整商品經濟關系。自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迅速發(fā)展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需要不斷完善的法律體系規(guī)范市場的行為。民商法能夠調整市場關系和經濟活動主體,保證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市場經濟下對倫理價值觀的要求升高,民商法承載的倫理內涵越來越豐富,本篇文章中主要探究市場經濟視域下民商法承載的內涵。
關鍵詞:市場經濟;民商法;倫理內涵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的,而倫理是人們在生活中應該自覺遵循的道德和準則,兩者都能夠不同程度的規(guī)范人們的社會行為。市場經濟下,市場調節(jié)占主導地位,倫理道德在法律內容中得到了更好的體現,民商法規(guī)范著人們在經濟社會中的行為的同時盡可能的展現市場經濟的倫理道德觀念。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促進了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越來越注重道德觀的培養(yǎng),市場經濟下民商法承載的倫理價值符合新時代社會的發(fā)展要求。
一、倫理與法律
倫理指的是人們在生活中為人、處世所應該自覺遵守的道德和準則,是一種社會規(guī)范,規(guī)范效果靠人們的自覺性。法律是由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的、靠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一種社會規(guī)范。通常人們如果違反了倫理知識受到一些譴責,不會受到一些強制性的懲罰,而違反法律必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有些人認為法律與倫理是相互獨立的關系,其實兩者關系密切、相輔相成。
法律的內容中包含著很多社會倫理道德,法律的制定使得一些倫理道德實現了法制化,法律的實施需要倫理道德作為支撐,法律大部分是一些體現客觀性的內容,對錯分明。如果法律在制定的時候缺乏倫理道德,制定出來的法律就會缺少主觀性,變得非常死板。倫理的發(fā)展又是以法律制度為基礎的,法律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倫理道德的發(fā)展,不符合法律的道德便只有主觀性,沒有了客觀性[1]。法律與倫理相互依存,互為表里,共同保證社會的發(fā)展與穩(wěn)定。
二、市場經濟視域下民商法承載的倫理內涵
(一)民商法的原則和制度中體現倫理內涵
民法和商法即民商法中包含的法律條文內容繁多,法律條文所規(guī)定的內容中抽象出來的原則和制度體現出了民商法的倫理道德內涵。利益關系是市場經濟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包含了己利與他利、己利與公利等幾者之間的關系。市場經濟中的利益關系體現的是互利互惠的原則,就是交易是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的,這不僅是對財產所有權的尊重也是對人格的尊重,民商法中互利互惠的原則是對倫理內涵的很好體現。物權法等相關法律保障人們的財產和人身權利;《侵權責任法》保護私權不熟侵害。
民法作為母法,對于財產所有權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保證公民的安全、自由和人格受到尊重,從中體現出的公平正義原則便符合倫理道德的要求。市場經濟中交易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在交易中通常會涉及到合同的簽訂和財產問題,合同簽訂必須遵循自由的原則,民法中的合同法和物權法等法律所規(guī)定的內容體現出的是契約倫理與所有權倫理是公平正義這一倫理內涵的很好體現。
商法是民商法的一部分,其不同于民法的特點之一就是營利性,如果從營利這個目的上看似乎與倫理道德并沒有緊密的聯(lián)系,但是,商法在交易的相關規(guī)定中提倡的是互惠的原則。互惠原則即要求交易既要利己又要利他,體現的是交換中的公平,而公平便是倫理道德中的重要內容。商品交易是在自愿、等價交換的條件下完成的才符合倫理道德,民商法中對于在交易中的欺騙、欺詐、威脅等違反自愿、等價交換原則的行為給予不同程度的處罰。所以,民商法的原則與制度很好的體現了倫理內涵。
民商法的制度原則主要有:公平競爭、自由平等、契約自由、所有權制度、主權在民等,這些制度原則都從不同的方面體現著倫理內涵[2]。
(二)誠實守信
民商法的內容不僅在原則和制度上體現了倫理內涵,還以制度的形式規(guī)范商業(yè)行為,為商業(yè)行為提供一種信用保障。比如,登記商業(yè)主體的營業(yè)狀態(tài)和營業(yè)資格;規(guī)定商業(yè)主體須在會計賬簿上記載主要經濟活動和企業(yè)的財務資金狀況;保護體現商事主體地位的商業(yè)名稱等一系列保障商事信用的制度。民商法中這些信用制度是倫理中誠實守信原則的體現,讓商業(yè)主體能夠在誠實守信的原則上進行交易,獲取利益,保證交易過程的公平。民商法規(guī)定在進行物權交易的時候需要遵循公示、公信的原則,這是倫理內涵中誠信、平等的體現。民商法在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套信用體系,維護著市場經濟的公平正義,讓市場經濟能夠有序的進行。
(三)維護人權
倫理道德注重人與人交往中的自由、平等,充分的體現人權,市場經濟下的民商法中也充分體現了對人權的肯定?!睹穹ㄍ▌t》中有條文明確的規(guī)定:任何侵犯他人人格權的行為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并且對于侵害他人人格權的行為要給予受害人一定的精神損失賠償。不僅在民法中充分的體現了對人格尊嚴的重視,而且在商法中也有重要體現,《侵權責任法》中就有相應的條例規(guī)定保護人們的私權不受侵害[3]。民商法中這些保證人權的法律內容充分體現了倫理內涵,維護著倫理道德中人們對自由、平等、人權的追求,維護著社會的公平正義。
三、結語
在市場經濟的形勢下,民商法中越來越多的內容體現著倫理內涵,其原則和制度、信用體系、保障人權等方面充分的體現著倫理中的誠實守信、自由、平等。法律與倫理都起著規(guī)范人的社會行為的作用,法律的實施離不開倫理的支撐,倫理的發(fā)展離不開法律的引導。為了市場經濟更快更好的發(fā)展,民商法需要結合倫理不斷的完善以順應時代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司奇,李鍇.市場經濟視域下民商法承載的倫理內涵[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4,(4):87-90.
[2]王維新.探討市場經濟視域下民商法承載的倫理內涵[J].法制與社會,2017,(28):13-14.
[3]葉儀善.市場經濟視域下民商法承載的倫理內涵分析[J].法制博覽,2017,(8):262.
作者簡介:
楊宇帆(1989.8~ ),男,漢族,四川岳池人,助教,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