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霜,孫勝祥
(海軍工程大學 管理工程與裝備經(jīng)濟系,湖北 武漢 430033)
目標價格合同定價方法(the pricing method of target price contract),也叫做成本加激勵合同定價方法(the pricing method of cost plus incentive fee contract),主要運用于外部條件復雜、工期長、不確定因素較多的工程中[1],該方法主要涉及目標成本、目標利潤和成本激勵系數(shù)3個參數(shù)。這種定價方法在實際應用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由于目標成本為單一確定值,從自身利益出發(fā),代理人向委托方提出的往往是高于正常情況下的目標成本;②激勵系數(shù)保持不變時,激勵力度與代理人現(xiàn)實努力水平不對稱;③在不確定因素較多時,代理人虧損的風險太大。
目前,針對上述問題,國內外學者對該方法進行優(yōu)化改進,主要集中于成本激勵系數(shù)的設置方面。如BUBSHAIT從成本激勵角度出發(fā),在定價中實行單因素激勵[2]。BROOME等通過對成本激勵系數(shù)的確定進行實證研究,提出在不同的成本節(jié)約額下,成本激勵系數(shù)也是變化的,但未得出具體的變化關系[3]。蘭定筠等采用成本激勵及監(jiān)督的思想,得到防止合謀出現(xiàn)的成本激勵系數(shù)的確定模型[4]。范道津等運用期望-效用函數(shù)及帕累托最優(yōu)理論分析成本激勵系數(shù)的確定問題,建立相應的計算模型[5]。黃煜等[6-7]發(fā)展了目標價格合同定價模型。目標價格合同定價方法的研究從理論分析到模型設計逐步深入,但大多研究只是孤立地通過成本激勵系數(shù)進行激勵,較少與目標成本、目標利潤聯(lián)系起來綜合考慮,沒有得出三者之間科學合理的變化關系。因此,筆者從成本激勵角度出發(fā),綜合考慮目標成本、成本激勵系數(shù)、目標利潤三者間的相互關系,構建了目標價格合同分檔定價模型,形成了分檔定價表供代理人選擇,規(guī)范占據(jù)信息優(yōu)勢的代理人行為,激勵其真實報價、主動控制成本。
目標價格合同定價方法作為一種激勵性定價方法,成本盈余由委托人和代理人共同分享,成本超支由雙方共同分擔,能夠提供較為合理靈活的盈利/虧損共享機制,可以有效調動代理人成本控制的積極性。
目標價格合同定價公式為:
P=Ca+f
(1)
f=Ct×ρ+αc(Ct-Ca)
(2)
式中:P為最終價格;Ca為實際成本;Ct為目標成本;αc為成本激勵系數(shù),αc∈(0,1);f為代理人獲得的利潤;ρ為固定利潤率;目標利潤由目標成本與固定利潤率共同決定,即Ct×ρ;激勵利潤由Ca與Ct之間的差額及αc共同決定。
在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這種定價方法存在如下3方面問題[8]:
(1)目標成本存在高估傾向。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信息優(yōu)勢方可以通過隱藏信息以求在交易中獲取最大收益。在上述定價方法下,目標成本為單一確定值,一方面目標利潤隨目標成本的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成本激勵系數(shù)保持不變,在實際成本相同的情況下,目標成本越高也就意味著激勵利潤越大。代理人的目的是利潤最大化,因此會極力爭取與委托人達成較高的目標成本。
(2)激勵力度與努力水平不對稱。根據(jù)激勵理論,要想有效激勵代理人主動控制成本,則其所付出的努力成本應通過所獲利潤得到補償[9]。代理人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改進工藝等不懈的努力實現(xiàn)成本節(jié)約,這種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成本。在上述定價方法下,假設目標成本為10萬元,目標利潤為0.5萬元,成本激勵系數(shù)為0.5。代理人將實際成本由10萬元降低到9萬元時,利潤增加0.5萬元;而實際成本由9萬元降低到8萬元時,利潤增加仍為0.5萬元。顯然,兩種情況下利潤的增加額是相同的,但是在實際生產(chǎn)中代理人努力成本的增加幅度顯然不同。固定不變的成本激勵系數(shù),不能充分調動代理人控制成本的積極性。
(3)高風險下代理人面臨虧損。定價的項目通常工程浩大、組織管理困難多、科技含量高、工藝技術復雜,存在高風險性。同樣假設目標成本為10萬元,目標利潤為0.5萬元,成本激勵系數(shù)為0.5,由于實際過程中不可預見的因素很多,導致成本超支,最終實際成本為15萬元。根據(jù)式(2),采用固定的成本激勵系數(shù)來分攤超支額,則最終購置價格為13萬元,代理人將承受2萬元的虧損。
根據(jù)民營企業(yè)商品銷售的“分檔定價策略”,又稱“價格陣線策略”,即企業(yè)將眾多花色、式樣、等級的商品劃分為有限的幾個檔次定價的策略。在目標價格合同定價方法的基礎上,融入“分檔定價策略”思想,對目標成本、成本激勵系數(shù)、目標利潤的設置進行改進優(yōu)化[10]。在目標成本和目標利潤確定之后,委托人可以根據(jù)代理人后期生產(chǎn)的情況,將最終激勵定價所依據(jù)的成本基值劃分為幾個檔次,同時確定各檔次對應的成本激勵系數(shù)和額外獎勵(懲罰),共同組成分檔定價表。結合代理人選擇的檔次和實際成本來確定最終價格。
對目標成本、目標利潤、成本激勵系數(shù)的設置如下:
(1)目標成本由單一固定值轉為區(qū)間值,確定分檔成本值。目標成本作為定價的基本依據(jù),對激勵效果的發(fā)揮有很大影響。對代理人而言,為降低成本超支風險,避免懲罰,所提出的目標成本往往是保守情況下的成本[11]。在項目實施一定階段后,以目標成本為基礎,上下選取合適的浮動比例確定成本區(qū)間,并從中設置包括目標成本在內的多檔成本值供代理人選擇。同時,為增強方法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設置4檔不同的成本值供代理人選擇,在實際定價中,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檔級進行適當增減。
(2)成本激勵系數(shù)隨分檔成本值浮動變化。成本激勵系數(shù)的設置是基于盈利/虧損共享機制,以實現(xiàn)利潤分享和成本共擔的激勵性目標[12]。代理人選擇的成本值與面臨的風險程度高低有直接關系,而激勵強度與風險程度呈正相關關系,因此成本激勵系數(shù)應隨分檔成本值浮動變化,系數(shù)隨成本的增加而降低。
(3)目標利潤中增加額外獎勵(懲罰)項。為有效解決激勵力度與努力水平不對稱的問題,彌補代理人所付出的努力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成本超支。增加一項額外獎勵(懲罰),額外獎勵(懲罰)與成本負相關。另外,額外獎勵(懲罰)的設置還應與成本激勵系數(shù)相關。選擇過高的成本值,額外獎勵隨之減少,減少值高于成本節(jié)約的激勵利潤;選擇較低的成本值,額外獎勵隨之增加,增加值小于成本超支的負激勵利潤。
為簡化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假設:
(1)代理人屬于風險中性,不能保證成本估算完全準確,但是對自身成本具有信息優(yōu)勢。委托人無法判斷其目標成本的真實性,但能夠掌握其生產(chǎn)過程中的實際成本和努力水平。
(2)委托人根據(jù)項目功能特性、物理特性、生產(chǎn)技術、質量可靠性要求對成本進行估算[13],測算出目標成本、成本上限和成本下限。委托人對于成本超支風險是厭惡的,定價中應嚴格執(zhí)行成本上限標準。
(3)代理人應獲得非負固定常數(shù)的收益,若其收益得不到滿足則選擇退出。
(4)委托人的目標是使代理人選擇的成本值等于其實際成本,代理人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
根據(jù)目標價格合同分檔定價方法的設計思路,建立目標價格合同分檔定價模型。假設Ca為實際成本,Ca∈[Cmin,Cmax],其中Cmin、Cmax分別為成本的下限和上限;Ct為代理人提出的目標成本,Ct∈[Cmin,Cmax];Ctn為供代理人選擇的分檔成本值,Ctn∈[Cmin,Cmax],其中n為檔級數(shù),n={1,2,3,4},且?n={1,2,3,4},Ctn=Ct。α(Ctn)為成本激勵系數(shù),α(Ctn)∈(0,1);g(Ct)為目標利潤,由目標成本與固定利潤率共同決定,即Ct×ρ,其中固定利潤率ρ取該行業(yè)的社會平均利潤率;β(Ctn)為額外獎勵(懲罰)。則相應的代理人利潤和最終價格分別為:
f(Ctn,Ca)=g(Ct)+β(Ctn)+
α(Ctn)×(Ctn-Ca)
(3)
P=Ca+f(Ctn,Ca)
(4)
為了研究方便,假設在該定價模型中委托人所設置的分檔成本值為連續(xù)的成本區(qū)間,即[Cmin,Cmax],則代理人的利潤函數(shù)為在[Cmin,Cmax]區(qū)間上變化的連續(xù)函數(shù)。
根據(jù)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代理人應獲得非負固定常數(shù)的收益,即:
f(Ctn,Ca)≥0
(5)
委托方的目的是代理人選擇的成本值恰好等于實際成本時,其獲得的利潤最大,即:
?Ca∈[Cmin,Cmax],f(Ca,Ca)≥f(Ctn,Ca) (6)
綜上所述,在目標分檔定價方法下,式(5)和式(6)應同時成立。
首先,要使代理人愿意接受最終價格,當實際成本達到最高檔級成本值時,代理人仍然能獲得利潤,即:
f(Cmax,Cmax)≥0
(7)
因此式(5)成立。
其次,代理人可能選擇兩種成本值:Ca和Ctn。如果Ca為代理人預計的實際成本,在式(6)約束下,代理人選擇Ca作為成本值時,其利潤最大,即:
f(Ca,Ca)≥f(Ctn,Ca)
(8)
同樣,若Ctn為代理人預計的實際成本,則有:
f(Ctn,Ctn)≥f(Ca,Ctn)
(9)
根據(jù)式(3),將其分別代入式(8)和式(9)中可得:
g(Ct)+β(Ca)≥g(Ct)+β(Ctn)+
α(Ctn)×(Ctn-Ca)
(10)
g(Ct)+β(Ctn)≥g(Ct)+β(Ca)+
α(Ca)×(Ca-Ctn)
(11)
式(10)和式(11)經(jīng)變形、合并可得:
α(Ca)×(Ctn-Ca)≥β(Ca)-β(Ctn)≥
α(Ctn)×(Ctn-Ca)
(12)
顯然,要使式(12)成立,當且僅當:
?Ca>Ctn,α(Ca)≤α(Ctn)
(13)
式(13)說明成本激勵系數(shù)應與成本值負相關,這與前文定價方法的設計思路相吻合。
最后,為尋求目標利潤與成本激勵系數(shù)的關系,將式(12)兩邊同時除以(Ca-Ctn),且滿足Ctn→Ca。因此根據(jù)洛必達法則,可得-α(Ca)≤β′(Ca)≤-α(Ca),即:
β′(Ca)=-α(Ca)
(14)
再對式(14)兩邊同時求積分,可得:
(15)
求解式(15)可得:
(16)
用Ctn代替Ca,可得:
(17)
式(17)給出當所選成本值低于目標成本的情況下,額外獎勵與成本激勵系數(shù)的關系。
同時,用Ca代替式(17)中Cmax,可得:
(18)
另外,式(3)通過變換可得:
(19)
將式(18)代入式(19)中,可得:
f(Ctn,Ca)=g(Ct)+β(Ca)-
(20)
結合式(13)可知,式(20)的積分部分是非負的。又由于f(Ca,Ca)=g(Ct)+β(Ca),因此,f(Ca,Ca)≥f(Ctn,Ca)必成立。
綜上,當式(13)和式(16)成立時,式(6)必成立。
目標價格合同分檔定價模型為:
P=Ca+f(Ctn,Ca)
f(Ctn,Ca)=g(Ct)+β(Ctn)+
α(Ctn)×(Ctn-Ca)
s.t.Ca∈[Cmin,Cmax]
Ct∈[Cmin,Cmax]
Ctn∈[Cmin,Cmax]
f(Cmax,Cmax)≥0
?Ca>Ctn,α(Ca)≤α(Ctn)
g(Ct)=Ct×ρ
因此,在目標價格合同分檔定價方法下,當各參數(shù)滿足上述定價模型,代理人為實現(xiàn)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將提出最接近實際成本的目標成本。
假設某項目由代理人A負責,委托人運用成本估算方法,確定成本上限為1 200萬元。經(jīng)雙方商定最終確定目標成本為1 000萬元,成本激勵系數(shù)為0.5,社會平均利潤率為5%。在目標價格合同定價方法下,當實際生產(chǎn)成本為940萬元時,總利潤為80萬元,根據(jù)式(1)可知實際購置價格為1 020萬元。
目標價格合同分檔定價表,如表1所示?;诒?提供的數(shù)據(jù),考慮代理人實際生產(chǎn)和檔級選擇的各種可能情況,根據(jù)式(3)計算代理人所獲得的利潤,如表2所示。
從結果可以得出:①當目標成本相同時,利潤隨實際成本的降低而增加,代理人控制成本的積極性更高。因此,利用分檔定價方法最終委托人購置價格更低、代理人所獲利潤更高,實現(xiàn)雙方“共贏”。②當實際成本相同時,代理人選擇的成本值越接近實際成本,則所獲利潤越大。當選擇最接近實際成本的成本值時,獲得的利潤最大(表2中加粗部分數(shù)值)。因此,分檔定價方法能有效激勵代理人真實報價。③當代理人實際成本為1 130萬元時,選擇第四檔成本值能獲得1萬元的利潤;而在原方法下,將出現(xiàn)15萬元的虧損。因此,分檔定價方法在高風險下能起到保險作用,確保代理人獲取正常的盈利。④隨著實際成本的降低,代理人所獲利潤的增加幅度加大,即成本降低額與利潤增加額非線性變化,改變線性激勵。因此,分檔定價方法可以實現(xiàn)激勵力度與努力水平的匹配,代理人有降低成本的動力。
表1 目標價格合同分檔定價表
表2 不同分檔成本值下的代理人利潤 萬元
注:目標價格合同定價為1 000萬元
傳統(tǒng)的目標價格合同定價方法中,目標成本為單一固定值,成本激勵系數(shù)保持不變,導致產(chǎn)生目標成本高估、激勵效果不足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基于激勵約束理論和分檔定價策略,從成本激勵的角度出發(fā),進行目標價格合同分檔定價方法研究。根據(jù)目標成本設置四檔成本值,成本激勵系數(shù)隨分檔成本值浮動變化,并在利潤中增加額外獎勵(懲罰),共同形成分檔定價表供代理人進行選擇,同時建立了目標價格合同分檔定價模型。目標價格合同分檔定價方法既可激勵代理人真實報價、主動控制成本,又可確保代理人獲取合理的盈利,起到完善價格形成機制、維護市場良好秩序的作用,研究成果可廣泛應用于大型工程項目建設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