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蘭 李國良
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神經內科,湖南長沙 410000
原發(fā)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屬于結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s,NHL)[1],既往報道其發(fā)病率占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1%~3%[2]。近年來,PCNSL在臨床明顯增多,發(fā)病率快速增長,30年來發(fā)病率增速已經超過所有顱內腫瘤的增速[3]。PCNSL無中樞神經系統以外的淋巴結受累[4]。與外周淋巴瘤相比,其預后較差[5]。與常見的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相比,臨床對PCNSL的認識和研究報道均顯不足。PCNSL臨床表現以頭痛、嘔吐等癥狀為多見,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6],影像學診斷需與腦轉移瘤、室管膜瘤、腦膠質瘤等進行鑒別,診斷準確率偏低[7]。Song等[8]報道,腦脊液細胞因子變化在PCNSL鑒別診斷中具有一定價值。本研究抽取我科近年病例,進一步觀察血清和腦脊液中IL-6、IL-10水平的鑒別診斷PCNSL的價值。
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獲得明確診斷的19例PCNSL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抽取同期就診的20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20例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20例腦轉移瘤患者作為對照,入組患者排除:1)年齡在45歲以下者;2)入組前已接受化療、放療者。
所有研究對象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研究對象入組后抽取肘靜脈血5mL,3000r/min離心10min后分離血清;腰穿采集腦脊液3mL,500r/min離心10min后,取上清液置于凍存管內。保存至-80℃冰箱內。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采用雙抗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Sunny ELISA試劑盒,上海聯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和酶標儀(美國Thermo公司Multiskan Go全波長酶標儀)檢測IL-6和IL-10含量。
所有數據采用SAS9.4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滿足正態(tài)性采用() 進行統計描述,組間差異采用F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采用中位數(25%,75%)進行統計描述,組間差異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形式進行統計描述,組間差異采用χ2檢驗;對IL-6和IL-10的鑒別診斷效能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各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體能狀態(tài)Zubrod評分、腦脊液蛋白水平等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經統計分析發(fā)現,各組間其血清IL-6和IL-10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CNSL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組腦脊液的IL-6和IL-10水平顯著高于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組和腦轉移瘤組(P<0.05),但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組腦脊液IL-6水平顯著高于PCNSL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各組患者血清和腦脊液的IL-6和IL-10水平差異比較
PCNSL是一種相對較為少見的累及中樞神經系統的非霍奇金淋巴瘤[9],多繼發(fā)于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10],該病臨床癥狀比較隱匿,僅靠臨床特征難以鑒別診斷,病程一般比較短,一旦出現臨床癥狀則進展迅速[11],且因其在生物學行為上具有侵襲性,故臨床預后差,死亡率高。臨床上確診須通過手術或立體定位腦組織活檢確定病理,該方式對患者的腦部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傷,且有10%~35%左右的診斷失敗率[12]。
關于PCNSL的發(fā)病機制,目前有各種假說,但免疫缺陷與PCNSL的關系是肯定的,先天或后天獲得性免疫缺陷患者PCNSL的患病率遠遠高于免疫正常者[13]。淋巴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反應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T細胞:淋巴細胞通過腦血管內皮細胞基膜后,聚集在血管周圍間隙,在病理狀態(tài)下激活免疫系統,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出現炎癥、腫瘤[14]。
95%以上的PCNSL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國外的基因研究認為PCNSL是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一種特殊類型,已發(fā)現的基因與B細胞的信號傳導、分化、增殖、凋亡有關[15]。
細胞因子IL-6和IL-10均與B細胞密切相關,IL-10在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中高表達且可作為預后預測的指標[16]。IL-6是促進B細胞分化的調節(jié)因子,IL-6功能失調與乳腺癌[17]、胃癌[18]等多種惡性腫瘤的關系均有報道。IL-6和IL-10通過自分泌、旁分泌作用,主要參與免疫應答和炎癥介導,從而達到促進腫瘤生長、抑制凋亡、調節(jié)腫瘤細胞與基質細胞的相互作用,并為腫瘤侵襲性生長提供微環(huán)境[19],由于其作用的多重性和復雜性,功能失調可導致多種疾病產生。
本研究發(fā)現,PCNSL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組腦脊液的IL-6和IL-10水平顯著高于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組和腦轉移瘤組(P<0.05),但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組腦脊液IL-6水平顯著高于PCNSL組,PCNSL組與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組IL-10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既往認為IL-10在PCNSL中的鑒別診斷價值高于IL-6,惡性B淋巴細胞主要高表達IL-10[20],而炎性細胞高表達IL-6,有文獻報道,在淋巴瘤中,腫瘤細胞的自分泌是IL-10的重要來源[21],故推斷在PCNSL腦脊液中IL-10水平可能較高,可以作為PCNSL組與對照組的鑒別診斷的主要指標。但本次研究中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IL-10雖低于PCNSL,組間差異卻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本組病例樣本量偏小有關,后續(xù)可以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另外,本次研究只檢測了血清學和腦脊液的IL-6和IL-10這兩個指標,對于文獻報道的CXCL13[22]等其他可能與B細胞相關的指標沒有納入研究,這使得本研究較為單薄。
綜上所述,血清IL-6和IL-10檢測對于PCNSL的輔助診斷無臨床價值,PCNSL患者腦脊液IL-6和IL-10水平顯著提高,通過對腦脊液IL-6和IL-10水平分析可輔助鑒別診斷PCN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