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是兒童的個性化行為,表達能力只有在反復實踐中才能獲得。然而,當前的語文教學卻出現(xiàn)“淺表達”的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內容理解狹窄化、文字表達機械化、思維邏輯范式化、言語訓練碎片化,導致兒童的表達依賴于教師而個性化體驗缺失,表達隨意、無趣,缺乏靈感和創(chuàng)意?!澳潦奖磉_”為解決這些教學問題提供了新的選擇。針對兒童言語實踐中的缺失,牧式表達努力追求一種自然、自主、自由的表達效果,它直接指向促成兒童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教學行為,努力實現(xiàn)真正的“生本”教學,讓兒童站在語文的課中央。
表達,是將思維所得的成果用語言反映出來的一種行為,表達能力的提升過程即言語發(fā)展的過程。在表達前面冠以“牧式”二字,是從兒童和語文的角度,還原學生學習的真實狀態(tài)。牧式表達之“牧”意為放牧,是行動的放牧”——自由、自主、自然;是心靈的“放牧”——陶醉、悅納、生長。牧式表達源自兒童需要又創(chuàng)造兒童需要,讓兒童的言語表達既有意義又充滿趣味,其宗旨在于關注每一個兒童的生命成長。[1]
從學生的角度看,牧式表達是自由的表達,是兒童自由生長的言語欲求,是兒童對未知世界的實踐體驗;牧式表達是自然的表達,它遵循兒童語文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是經歷“未知—求知—探知—熟知”后的一種自然的生長狀態(tài);牧式表達是自主的表達,它尊重兒童、鼓勵兒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觸摸語文、感受世界,自主生長言語智慧。
從教師的角度看,牧式表達是尊重人性的表達。兒童是完整的生命個體,教師理應對兒童抱有敬畏之心、謙遜之心,要精心呵護兒童的發(fā)現(xiàn)、表達和成長。牧式表達是順應天性的表達。兒童的言語生長是其生命成長的標志,牧式表達變封閉、被動、靜態(tài)的表達為開放、主動、動態(tài)的表達,是順應兒童天性的教學訴求。牧式表達是符合個性的表達。兒童的語文學習是自主建構的過程。牧式表達是基于兒童自主建構和個性思考、符合兒童個性創(chuàng)造的思維之旅,更是兒童生命成長的實踐之旅。尊重兒童牧式表達的語文教學,彰顯著教師的教學品格。
從兒童語言能力發(fā)展來看,牧式表達是規(guī)范的表達,它合乎規(guī)范,能夠讓兒童的表達語句清通,句意準確;牧式表達是審美的表達,它適人、適時、適地,呈現(xiàn)思維與心靈的理解,讓表達富有情意;牧式表達是創(chuàng)造的表達,它激活兒童的想象潛力,使言語表達成為一種生命創(chuàng)造。
語文教學最終指向的是兒童言語表達能力的提升,牧式表達直指語言的學習和運用。不要把成人的觀念和思維作為詮釋的尺度,也不要把約定俗成的詮釋強加給兒童。牧式表達從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遵循不同年段兒童的心理特點,生成兒童言語的生長機制(如圖1)。
圖1 牧式表達的生成機制
自發(fā)感受。牧式表達首先是兒童在自發(fā)思維下形成的對文本個性化的直覺感受,在自發(fā)感受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形成表達直覺。
自主理解。兒童在表達能力逐步增強的過程中,會經歷由表層向本質過渡的學習之旅。牧式表達是引導兒童通過表達自主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過程。
自在表達。牧式表達指向兒童更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經歷,通過自由、自覺的表達,激活兒童言語智能,形成他們自己的思想。
自我生長。自我生長是牧式表達的最終成長方式。牧式表達根據(jù)語文學科特點,以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分享交流的方式,實現(xiàn)兒童言語自我生長,乃至生命成長。
語文學習最本質的任務是促使兒童表達能力的生長。牧式表達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言語實踐環(huán)境,教給學生實踐型的言語策略、方法,促使學生表達能力和表達品質的提升。
牧式表達主張從語言的視角解讀文本,即引領兒童在關注文本“表達了什么”的基礎上,探究文本是“怎么表達”“為什么這樣表達”。這樣步步逼近表達本質的過程,便是自發(fā)感受—言語自覺—語言生長的過程,也是表達力萌發(fā)的過程。
1.挖掘文本的表達價值。
任何一個文本都有它的“原生價值”,這是一種作為社會閱讀個體而存在的價值。如蘇教版五上《莫高窟》一文,就向讀者傳播了“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這一信息是它的原生價值,但是,文本一旦成為課文,便增加了“如何傳播信息”的價值,這種價值便為“教學價值”。教學價值是語文所要學習的內容,便可以稱之為“表達價值”。教學《莫高窟》時,學生不僅要知道莫高窟彩塑、壁畫、藏經洞是什么樣的,更要懂得作者是怎樣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這些就是從文本的“原生價值”到“教學價值”再到“表達價值”的轉化,也是學生的自發(fā)感受到言語自覺的轉化。
2.厘清文本的表達內容。
針對文本,除了要挖掘其表達價值外,還要厘清其表達內容。教師不光要引導學生領悟文本的言語內容,還要領會其言語形式和言語意圖,這就需要將具有“表達價值”的文字轉換成“表達內容”。如《莫高窟》一文,可以作為“表達內容”的價值點至少有三:一是彩塑、壁畫的精美;二是文章總—分—總的結構方式;三是圍繞中心將事物寫具體的方法。其中,文章的結構、修辭等謀篇布局的方式即為文本的言語形式及言語意圖,是文本具有表達個性的內容,是牧式表達中實現(xiàn)兒童言語生長的重要范例。
兒童表達力的生長到思維的提升,是牧式表達的最終目標。牧式表達與兒童言語理性、思維發(fā)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3]它就是要將兒童對文本的感受、理解、悟得等多個散點,通過某種線索或相同、相似的屬性產生聯(lián)系,引發(fā)學生言語覺醒,刺激表達動機,在轉換、還原、遷移等策略中,實現(xiàn)自主理解、言語理性與思維發(fā)展的素養(yǎng)提升。
1.轉換:積淀敏銳的語感。
豐厚的語言積淀,可以提高兒童的言語品位,增強兒童對作品語言的敏銳感。[4]轉換、積淀敏銳的語感是牧式表達的一種基本策略。教師要憑借文本語料以及它所承載的文化背景,敏銳地抓住學生言語活動的出發(fā)點,借助吟誦、欣賞、美讀等自主理解來轉化文本語言,使其在身體、心理、情感的多方位體驗中感受語言情趣,從而產生言語欲求,在言語理性中尋獲表達能力的生長及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2.還原:逆向追尋文本的思路。
通過還原逆向追尋文本的思路是促進學生言語生長的有效策略。學生所接觸的每個文本均是一個嚴密的整體,讀者往往看不到它的生成過程。作者創(chuàng)作的完整過程就是由言語作品到語境生成的逆向轉換過程,這一過程叫語境還原”[5]。這種還原的過程,即教師對文本的再加工。其間,讀者憑借課文的語言表達,設身處地地像作者當時那樣去想、去寫,就能最大限度地體驗到作品中蘊含著的獨特思想與情意,進而能更加真切地領會作者如是說、如此寫的奧妙所在。[6]這就是在逆向推斷作者的寫作思路,還原出作者最初的寫作狀態(tài)及后續(xù)的寫作過程。這種閱讀還原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寫作思維的訓練。[7]它是進入作者內心世界、作品深層結構的一種手段,是引領學生尋獲言語體驗的一種方法。
3.遷移:促化表達實踐。
語文教材文質兼美,文本中獨特的言語形式是兒童表達訓練的范例。教師常常關注文本中具有獨特表現(xiàn)力的字詞、句子,而對文本中獨特的言語表達形式較為忽視,很少做專門的整合訓練,以致兒童拘泥于常規(guī),不能捕捉規(guī)律,更難以化知為能。因此,語文教學還要對教學內容作一番“聚集、放大和凸顯”,生成、重構出更為豐富的教學內容,引導兒童明確文本言語意圖,深化表達,這是牧式表達的要義所在。
牧式表達強調要從“童心”出發(fā),憑“童眼”觀照,用“童耳”傾聽,以契合的方式順應兒童的思維及精神成長,幫助其走向未來發(fā)展的多樣性、廣闊性以及無限可能的生長[8]。這樣的表達,一方面要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自主、自在表達,另一方面要突破平庸的表達,即從言語內容到言語形式要體現(xiàn)兒童的個性與創(chuàng)意,讓兒童找到“屬于自己的句子”,實現(xiàn)自在表達到言語創(chuàng)意的發(fā)展,直至精神成長。
1.創(chuàng)設語境,呵護“智”的萌芽。
言語創(chuàng)意,是言語智能發(fā)展的前提。任務語境的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兒童的言語創(chuàng)意。教師可從讀寫著手:一是閱讀先行。閱讀先行,就是學科的自學過程。兒童憑借先行閱讀,可以激發(fā)想象思維,激起言語創(chuàng)造。二是寫作殿后。牧式表達倡導科學寫作,特別是鼓勵兒童將學習中的所知、所感、所惑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9]例如教學蘇教版四下《天鵝的故事》時,重點學習過文中的場面描寫,教師可以在學校大課間或運動會等活動中,讓兒童選擇其中的一個場面進行練寫。這樣的實踐,能靈活地為兒童的書面表達積累素材。
2.梯度訓練,感受“說”的美妙。
有梯度的訓練,就是緊扣語言文字,從某一處切入,然后逐層展開,漸次遞進,直至最后揭示文本主旨,達到訓練目的。如蘇教版五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課,其教學重點有兩個方面:一是引導兒童理解文本的言語形式;二是理解文章如何圍繞中心來表達。文中“他(談遷)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地流淌。”這一處的教學不妨這樣來設計:
(1)重建:什么叫“茶飯不思,夜難安寢”?此時談遷在思什么?
(2)推倒:課文在此處為什么只用了這21個字?
(3)總結:圍繞中心描寫談遷的形象,通過對談遷的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中心,讓文本語言與文章中心緊密相聯(lián)。
教學從“重建”到“推倒”的梯度設計,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言語表達,而且深入了文本內核,領悟了文本言語意圖。
3.創(chuàng)意表達,實踐“趣”的體驗。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曾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學生對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牧式表達的最終目的便是創(chuàng)生他們自己的語言,這也正是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真正檢驗一個人語文能力的是生活,學生表達能力的生長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的語言訓練,更應該拓展到課外,在生活中訓練兒童的創(chuàng)意表達。例如,教學蘇教版六下《半截蠟燭》和蘇教版六上《愛之鏈》等小說之后,可以嘗試讓學生編寫劇本,通過角色塑造、情境演繹,在自編自導自演中獨白、敘述,引導學生深層反饋對文本的理解。這一系列的創(chuàng)意訓練,均是學生感悟語言、內化語言,鍛煉言語運用能力,學會創(chuàng)意表達的好辦法。
牧式表達不求言詞的華麗精美,無需謀篇的精巧刻意,只求循著兒童言語的生長路徑,將教學真正指向兒童生活,指向生命發(fā)展,讓兒童站在課堂的中央,與語文深度遇見!這也正是語文學習的意義與追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