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老師走了,用他的話來講是“打完了工”。他常稱自己是個“來打工的”,哪里缺英語老師,他就去哪里“打打工”。
應老師快退休了,如果他自己不說,我們準看不出來。他的頭發(fā)雖已灰白,體型有些胖,乍一看像是中年發(fā)福的人,但他成天樂呵呵的,臉頰永遠是微紅著,給人十分親切的感覺。他從不嫌棄自己是個胖子,還常常說自己是“以胖為美”,“吃東西是一種享受,更是一項本領?!?/p>
應老師上課從不用粉筆,而是用電腦在word文檔上一個個寫下他的想法,他想到什么有趣的知識點,就會用鍵盤敲出來。應老師常常帶領著學生去游學,他見多識廣,英語于他而言,是另一個民族的文化;英語課于他而言,則是一個分享知識的快樂的平臺。在他的課上,那些枯燥的課文和練習,一下子變得豐富多彩起來,似乎每一個單詞都有著一段故事。
當然,應老師這樣“隨意”的教學方式,免不了受到某些同學的指責,但我卻堅定地認為,應老師為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見識,更為重要的是,他讓我愛上英語,愛上文化。
寫著寫著,我又想起了初三時教社會的老師——馬老師。上馬老師的課總是讓人感到異常的輕松和愉快,他愛給我們講有趣的社會新聞,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幽默的話語,去解說那些原本干巴巴的時事新聞。我的社會成績一直在班級墊底,馬老師主動在中午休息時間為我輔導。后來聽說我的中考成績不賴后,他看上去很是自豪。
還有語文老師李老師,身上總是帶著一股“學者范兒”。李老師愛詩、愛生活,他鼓勵我們寫詩,讓我們互相分享自己寫的詩歌。我一直愛寫些短詩,李老師也總是毫不吝嗇地贊美我寫的詩,讓我很受鼓舞。李老師有一顆年輕的心,用少年般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這或許也是大家喜歡他的原因之一吧。
這些老師,各有各的特點。當然,他們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熱愛教師這個職業(yè)。我想,知識的傳遞不應該僅是表面上的傳遞,更應該是精神和靈魂上的傳遞。
不一樣的老師,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