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機窗外的雪山連綿成片,平地上的建筑高低起伏,我的北美研學之旅拉開了序幕。雖然我曾在歐洲有過“快餐式”的旅行,但這次溫哥華研學,仍有很多東西讓我記憶深刻,特別是他們的公共交通系統(tǒng)。
初到溫哥華,第一次乘坐校車,引發(fā)了我很多思考。加拿大的校車,采用全國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標準進行制造,司機選拔標準也非常嚴苛。所以,加拿大的校車號稱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校車。這里每所學校都有統(tǒng)一的校車,負責接送學生上下學以及外出參加活動。我的溫哥華之旅,也多是在校車服務(wù)下完成的。
在溫哥華每天早晨走讀的學生,都會從四面八方趕到校車集合地點等車。我置身其中,羨慕之心油然而生。在國內(nèi),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時,將私家車停放在路邊,加重了交通壓力,產(chǎn)生了各種安全隱患,甚至成為一個社會化問題。但兩國國情不一樣,使得短期之內(nèi),我國校車很難像加拿大那樣普及。我國學生人數(shù)多,再加上市區(qū)學校面積普遍較小,承載不了這么多校車的聚集和停放。
溫哥華的公交車也和國內(nèi)有著太多的不一樣。
首先,公交車上沒有那么擁擠。其次,最讓我驚訝的是,每個乘客都會在上下車時與司機打招呼,就像和家人相處一樣自然。這讓徑直走進車廂的我,很是慚愧。所以,下車時,我也特意說了聲謝謝。溫哥華人多數(shù)親切友好,從不吝嗇對他人的感謝。
或許正因為人少,車上很安靜,沒有同伴間的高談闊論和嘈雜的電話聲。無論途經(jīng)大站還是小站,人多還是人少,都能看到人們有秩序地排隊乘車。但要說溫哥華公交車與國內(nèi)最大的不同,還得當屬“按需停車”。車內(nèi)座椅旁、扶手旁都有長長的拉繩,門口也有個停車按鈕。如果你想在下一站下車,拉一下拉繩或按下按鈕,司機身旁就會響起鈴聲,否則司機就默認下站沒人下車。聽說有剛?cè)馗缛A的同學不知道這個拉繩和按鈕的作用,而無奈地坐車逛遍了全城。更讓我倍感新奇的是,公交車車頭外面還有自行車懸掛裝置,用于市民攜帶自己的自行車。
溫哥華也有共享單車,但這是2017年才有的新生事物。從外觀上看,溫哥華的共享單車比國內(nèi)的笨重得多。車把上有類似儀表盤的裝置,用于輸入賬號、密碼,進行開關(guān)鎖操作。共享單車仍采用了停車樁管理模式,沒有實現(xiàn)即停即走,加上初期投放數(shù)量少,所以使用起來遠沒有國內(nèi)方便。但它卻配備了安全頭盔,還有一次性頭盔襯墊。安全意識、人文關(guān)懷、細致入微的服務(wù),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這次溫哥華研學,留給我太多的思考,也讓我更加明白了,重視科技創(chuàng)新和人文關(guān)懷,才是當前社會發(fā)展的主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