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順剛,高秋明,張文龍
(1.蘭州軍區(qū)蘭州總醫(yī)院創(chuàng)傷骨科,蘭州 730050;2.甘肅省蘭州警備區(qū)門診部,蘭州 730010)
自20世紀50年代牽張成骨原理被提出以來,Ilizarov技術在臨床的應用日漸普遍,可用于骨科、整形、血管、燒傷及神經外科等領域。在骨科領域可用于骨腫瘤行骨切除、發(fā)育畸形等各類骨病及骨創(chuàng)傷所致的骨缺損,還可用于增高手術等。但是在Ilizarov技術用于各種原因所致脛骨骨缺損患者時可能發(fā)生皮膚皺褶,可能是原骨缺損處存在皮膚皺褶,也可能是在搬移過程中因出現(xiàn)軸向偏移而發(fā)生皮膚皺褶。筆者在用Ilizarov技術治療脛骨骨缺損過程中出現(xiàn)3例皮膚皺褶。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組3例患者中男2例,女1例;平均32歲(25~40歲);均為開放性脛腓骨骨折患者,左小腿2例,右小腿1例;有嚴重骨缺損,骨缺損長度大于4 cm,且經前期植皮或皮瓣手術治療,皮膚完整,無皮膚缺損,但有1例患者為骨搬移前就存在皮膚缺損?;颊呷朐汉?,完善術前檢查。麻醉滿意后,患肢大腿根部縛充氣止血帶,待行充氣止血。常規(guī)消毒鋪無菌巾單。于皮膚皺褶旁肌肉豐厚處,旁開約3 cm處作長約2 cm縱行切口,深達深筋膜下,再用組織剪或骨膜剝離器行潛行剝離,直至皮膚皺褶能完全抬起止,注意不要切開皺褶處皮膚。于皺褶處用7號線將皺褶皮膚懸吊于外固定架上,深筋膜下空腔用明膠海綿填塞,根據腔隙大小決定明膠海綿量,再以1號線縫合切口。其中1例用4包,另外2例各用6包。術后每3~5天換藥1次,術后12 d左右切口縫線拆線,懸吊線待其自然脫落??刹挥每股仡A防感染。
本組3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3個月。術后2周左右3例患者切口順利愈合,無1例發(fā)生切口感染,皮膚皺褶明顯好轉。3例患者在后期骨搬移過程中未見骨端刺破皮膚現(xiàn)象發(fā)生。典型病例,見圖1。
A:患者脛骨搬移過程中出現(xiàn)皮膚皺褶;B:堵塞明膠海綿術后第1天;C:填塞明膠海綿術后1個月
圖1典型病例
在治療脛骨骨缺損行骨搬移過程中,經常會出現(xiàn)皮膚皺褶。吳其常等[1]在用Ilizarov技術治療14例下肢大段骨缺損中,出現(xiàn)1例皮膚皺褶;聶濤等[2]在用Orthofix外支架治療22例Cierny Ⅲ、Ⅳ型脛骨感染性骨不連患者過程中,出現(xiàn)2例皮膚皺褶;王斌等[3]在用環(huán)式外固定器結合髓內釘治療22例脛骨非感染性骨缺損時出現(xiàn)1例皮膚皺褶,均未說明處理皮膚皺褶的方法。筆者在骨搬移手術中也遇到同類問題,通過明膠海綿填塞腔隙,從而避免骨搬移過程中再次出現(xiàn)皮膚皺褶,取得較好的效果。
醫(yī)用明膠海綿目前主要用于創(chuàng)面止血。馬維虎等[4]在治療上頸椎不穩(wěn)損傷靜脈叢時用明膠海綿止血,效果良好。有研究報道,骨科傷口感染與出血量有明顯的相關性[5]。采用明膠海綿填塞抬起的腔隙,可以減少出血量,同時可消滅死腔,防止腔隙塌陷。另外,明膠海綿主要成分為膠原蛋白,是一種無菌、無熱源,能被人體組織吸收的止血劑,在人體內4~6周可自行溶解吸收,對人體沒有明顯影響。因此,可以留置體腔內或創(chuàng)腔內。與組織接觸不產生過分的瘢痕組織及不良的纖維化反應。因本研究病例較少,觀察時間短,該處理方法是否對患者確切有效,還需增加樣本量,通過對照研究證實,且需延長病例觀察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