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麗萍
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致命性慢性傳染病,是一種免疫系統(tǒng)疾病,主要通過性接觸和體液傳播。HIV特異性侵犯、破壞輔助性T淋巴細胞,導致機體細胞免疫功能遭到嚴重破壞,進而出現(xiàn)重度感染和惡性腫瘤,導致死亡。在機遇性感染中,結核病的發(fā)生率較高,HIV感染能影響結核病的自然史,同樣結核病也影響HIV感染的進程,且HIV陽性患者結核病的發(fā)生往往是通過隱性感染再激活。臨床研究表明[1-3],HIV與結核分枝桿菌呈現(xiàn)協(xié)同的關系,艾滋病和結核病雙重感染是一個互相促進病變進展、惡化,迅速導致死亡的過程。本文對CT診斷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的影像學表現(xiàn)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01-01—2018-05-01收治的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119例,均符合HIV/AIDS臨床診斷標準[4]。將該119例患者設為觀察組,男91例,女28例,年齡21~72歲,平均(37.6±2.5)歲;另選擇我院同期收治的單純肺結核患者120例作為對照組,男69例,女51例,年齡18~71歲,平均(39.9±3.1)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年齡18歲以上;無精神障礙,意識良好,生活能夠自理;依從性良好;無其他嚴重并發(fā)癥。
1.3 排除標準 惡性腫瘤患者;認知功能障礙者;嚴重心、腦、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
1.4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CT診斷。掃描范圍:肺尖直至肺底膈面。常規(guī)掃描,參數(shù)設定:電壓120 kV,電流200 mA,準直6.5 mm,螺距1.25。高分辨率CT掃描異常區(qū)域,參數(shù)設定:電壓120 kV,電流200 mA,準直6.5 mm、間隔5~10 mm,螺距1.25,利用骨算進行重建?;颊叻尾亢喜⒛[塊或縱隔中有淋巴結的,給予增強掃描。參數(shù)設定:電壓120 kV,電流220 mA,層厚5~10 mm,螺距1.25。造影劑:采用高壓注射器注入造影劑進行增強掃描,劑量:1.6 mL/kg,速度2 mL/s。集體閱片,對比兩組診斷結果。
1.5 統(tǒng)計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包對本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處理,病變部位及范圍、影像學表現(xiàn)例數(shù)采用率表示,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病灶部位及范圍比較 兩組患者病灶部位及范圍對比中,對照組患者胸膜或淋巴結受累者(20.8%)較觀察組(58.0%)明顯減少,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部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 兩組患者CT影像學比較 觀察組斑片實變陰影或大片實變陰影、縱隔內淋巴結腫大表現(xiàn)者較對照組明顯增加,而大片實變陰影合并多發(fā)空洞表現(xiàn)者較對照組明顯下降,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表2)。
表1 兩組患者病灶部位及范圍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CT影像學比較[n(%)]
2.3 兩組患者合并疾病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胸腔積液和心包積液患者均較對照組明顯增加,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合并疾病情況比較[n(%)]
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一種病死率極高的傳染病,HIV侵入人體后,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T淋巴細胞受到明顯損害,引起組織器官損傷,造成各種機會性感染、腫瘤等,增加了患者出現(xiàn)機遇性感染的概率。機體感染HIV病毒后,感染初期和感染后的10年內不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臨床癥狀,初期感染癥狀多為疲勞無力、食欲減退、發(fā)熱等。隨著病情的進一步惡化,出現(xiàn)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紫斑、血皰等癥狀,疼痛程度加重,且可能損傷機體諸多臟器功能。
機遇性感染是艾滋病患者出現(xiàn)的主要并發(fā)癥,艾滋病患者造成免疫系統(tǒng)缺陷,會導致各種機會性感染,其中肺結核就是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是導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艾滋病是導致結核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分為內源性復燃和外源性再感染。其中內源性復燃是指HIV感染會導致原已穩(wěn)定的潛在陳舊性結核病灶重新活躍。而外源性再感染是指HIV感染后,機體免疫力下降,耐多藥結核病趁虛而入,再感染結核菌,而且病情呈現(xiàn)出發(fā)展迅速,很快惡化的特點。而臨床研究表明[5-7],肺結核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見的機遇性感染,結核菌與HIV雙重感染的致死性較高,且蔓延速度極快,兩種疾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因此,艾滋病并發(fā)結核病應當引起高度重視,艾滋病患者應當預防結核病的發(fā)生。臨床研究表明[8-10],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反應和預后與非HIV感染患者的肺結核患者不同,常造成診斷困難和治療失誤,艾滋病患者合并肺結核較少出現(xiàn)組織破壞以及空洞,因此診斷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文對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的CT資料進行分析,以提高艾滋病合并肺結核的診斷準確率。
研究表明[11-13],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主要以肺部結節(jié)影、大片狀實變影、斑塊、條索影、粟粒結節(jié)影、無特定病變部位、多彌漫性多葉感染、胸膜受累、縱隔淋巴結腫大、斑片實變陰影或大片實變陰影、腋窩淋巴結腫大、淋巴結鈣化、淋巴結壞死環(huán)形強化、心包增厚等,且同一患者可出現(xiàn)多種征象。這說明,雖然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的病變部位不典型,但是具有累及范圍廣泛的特點,這給明確判斷病情提供的參考診據(jù)。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病灶部位及范圍對比中,對照組患者胸膜或淋巴結受累者(20.8%)較觀察組(58.0%)明顯減少,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斑片實變陰影或大片實變陰影、縱隔內淋巴結腫大表現(xiàn)者較對照組明顯增加,而大片實變陰影合并多發(fā)空洞表現(xiàn)者較對照組明顯下降,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本文研究結果與侯可可、張全祿、崔濤等[11-13]報道一致。
王濤等[14]研究結果表明,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多存在胸腔積液及心包積液征象。而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胸腔積液和心包積液患者均較對照組明顯增加,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王濤等的報道一致。
綜上所述,艾滋病合并肺結核的胸部CT影像學特征表現(xiàn)為多種性質的病灶共存,胸部CT可對艾滋病合并肺結核進行定性診斷,判斷肺結核病程進展,為患者的治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