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距離麗水市區(qū)西南28公里處,坐落著一座外表看似平靜的古村落。順著一條古驛道進村,驛道像拉鏈一樣將村落的秘密敞開,每一個細節(jié)都清晰地呈現(xiàn)在眼前:陳跡斑駁的街巷,到處是花窗月影的老宅,一條渠道從村邊流淌而過,清清亮亮的水流映襯著飛檐翹角的文昌閣、高挺的石牌坊和連片的古樹群……這一切,構成了具有濃郁水鄉(xiāng)情調(diào)的堰頭村。
密密匝匝的古樟林簇擁著村落,如同豎起一道龐大的墻體遮擋了天地,也將盛夏屏蔽在外,整座村落蕩漾著習習涼風。一陣陣訇訇的巨響由樟林外遠遠近近地逼來,在村莊上空回旋、激蕩、澎湃,猶如千軍萬馬在縱橫馳騁。沿著驛道前行,樟林窮盡處,寬闊的松陰溪水映入眼簾,平整的溪流流經(jīng)村頭時仿佛受到神力的阻擋,轟然間斷裂成高低不平的兩截平面。及近而看,一道堰壩隱沒在水下,隱約顯現(xiàn)出一條弧形的脊背,阻擊著前呼后擁而來的滾滾波濤,一股股激流飛涌噴泄,紛紛揚揚,飄飄灑灑,整片區(qū)域籠罩在水汽中,飄蕩著一絲絲黏稠的氣息。這道黑漆漆的“脊梁”,就是有著1500年歷史的通濟堰。
左右頁圖:通濟堰位于麗水市蓮都區(qū)碧湖鎮(zhèn)堰頭村邊,始建于南朝蕭梁天監(jiān)四年(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是我國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也是迄今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拱壩,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濟堰就這樣在水中矜持地蟄伏著,沒有長城的雄偉,沒有宮闋的壯麗,沒有園林的典雅,通濟堰外表質(zhì)樸,甚至有些笨拙,將自己的身段壓在激流之下,不事張揚地搏擊在風口浪尖,不動聲色地屹立在山水之間。它已經(jīng)徹底地融入到了溪流中,成了溪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讓人忽略它的存在。站在松陰溪畔,南朝的風還貼著耳鬢呼嘯,1500年的行程在通濟堰一步之間就瀟瀟灑灑地橫跨而過。
江山改換門庭,城頭變幻旗幟,歷經(jīng)風云變換的通濟堰卻一成不變。史書上一些名垂青史的建筑在時間中早已磨成齏粉,而通濟堰并沒有在歷史中爭寵,它以謙卑的姿態(tài)臥在人間,在時間中有序地流傳,完整如初地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如此遙遠的建筑至今仍然功能完好的,實屬鳳毛麟角,遠遠地超越了時代的界限,也只有像通濟堰這樣謙卑而又頑強的生命,才能把握和鞏固自身的價值。
南朝以前的碧湖盆地,松陰溪在雨季經(jīng)常泛濫成災,吞噬成片的莊稼和耕地,大旱年景的松陰溪水白白地流失,大量農(nóng)作物枯死造成絕收。災荒年景,碧湖盆地的百姓苦不堪言,成批成批的百姓往外遷徙,造成碧湖盆地人口銳減。于是,堅守故土的先人們奔走呼吁,請求官府在松陰溪上修筑圍堰,沿著碧湖盆地開挖堰渠灌溉農(nóng)田,利用堰渠湖塘分流洪水,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困擾千年的難題。
南朝蕭梁天監(jiān)四年(505年),歷史上第一次由官方主持的大規(guī)模修堰行動拉開了序幕。歷經(jīng)千辛萬苦,一道輕巧的拋物線落在了松陰溪上,它沒有偉岸的身姿,它沒有閃爍光華的文章歌頌,它恰恰是碧湖先人智慧和毅力的杰作,更是甌越農(nóng)耕文化的濫觴,這就是通濟堰。由此攤開碧湖地圖,我清晰地看到碧湖盆地形同一只巨大的容器,通濟堰就是容器的入口,水在這里從天然走向規(guī)則,從肆虐走向秩序,汩汩注入碧湖盆地,流淌過一壟壟田畝,一座座村莊,一戶戶人家。這些晝夜不舍的水流,被先民收伏,一千多年來它塵俗不驚,滋養(yǎng)著這片廣闊的土地,開創(chuàng)了碧湖盆地農(nóng)耕文明的興盛時代。
通濟堰是一個以引灌為主,蓄泄兼?zhèn)涞乃こ?,由大壩、進水閘、石函、淘沙門、渠道、大小概閘、湖塘等組成。拱形大壩長275米,寬25米,高2.5米,拱壩的科學設計減弱了水流對堰壩單位寬度的沖擊力,從而使其具有較強的抗洪峰能力。拱壩改變了水流方向,使溪水沿拱壩圓心方向泄流,有效地減輕了對堰壩護坡、溪岸的沖擊。與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鄭國渠相比,通濟堰的灌溉網(wǎng)絡結構更加科學合理。通濟堰布局呈竹枝狀灌溉網(wǎng),22.5公里的干渠上分鑿出48條支渠、321條毛渠,通過干、支、斗、農(nóng)、毛五級渠道、大小概閘調(diào)節(jié)分流及利用眾多湖塘水泊儲水,形成以引灌為主,儲、泄兼顧的竹枝狀水系網(wǎng)。當各地的古堰紛紛退出歷史舞臺之后,通濟堰成為我國僅存的一個功能齊備的古老灌溉體系。
左右頁圖:由于碧湖盆地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落差20米,通濟堰即根據(jù)這樣的地理形勢營造,從而基本實現(xiàn)了自流灌溉,無需再靠外力支援。
為了破解山澗水流沖擊干渠而造成堵塞的難題,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通濟堰上建造了一座立體交叉的石函引水橋,上層通行人,中層導流溪水,下層引流渠水,從而避免了泥沙的堵塞,使得堰渠水流暢通無阻。這次看似不起眼的改造工程,又為通濟堰奪得了一項桂冠,即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橋”。
先民利用碧湖盆地落差地勢營建通濟堰,基本實現(xiàn)了自流灌溉,通濟堰有條不紊地滋潤著整個碧湖盆地中部、南部3萬多畝良田。一條條堰河,一道道溝渠,從這里出發(fā),仿佛一條條細密的毛細血管從大動脈中衍生開來,滋養(yǎng)著碧湖盆地,風調(diào)雨順不再是奢望,當年的旱澇無常一去不復返,人丁逐漸興旺,萬物競生,谷物豐茂,出現(xiàn)了年復一年的豐收盛景,堰頭、保定、周巷、新溪、碧湖、章塘、莆塘……一座座村鎮(zhèn)如項鏈一般串接著,碧湖盆地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
在通濟堰一側,現(xiàn)存一座詹南二司馬廟,廟里立著22方斑駁的碑文,先人飽蘸筆墨記錄下了歷次修堰的政績。這些碑凝聚著各個朝代散落的歷史音符,當它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猶如唱響一部修堰的宏大交響樂。
碑文中不乏南宋范成大、明湯顯祖等大儒的刀工斧刻,更多的是歷代朝廷命官和鄉(xiāng)賢的手墨,他們延續(xù)著通濟堰的文脈。范成大《通濟堰規(guī)碑》和南宋紹興八年縣丞趙學老繪制的《通濟堰圖碑》及其他圖碑,圖文并茂,是研究通濟堰歷史和管理制度最珍貴的實物資料。而湯顯祖的《麗水縣修筑通濟堰記》碑文筆力宏大,在雄渾中帶有一絲文人的怡情雅致,經(jīng)過數(shù)百年依舊閃爍著“電光石火”。由于歷史過于遙遠,一些碑文上的字跡已經(jīng)漫漶而無法辨識,透過這些碑文,追溯通濟堰的源頭,我依稀辨別出先人們的身影,他們的身影在字跡下扭動起來,漸漸地聚集而來,合成一個盛大的勞動場景:“嘿呦嘿呦嘿呦嘿呦……”高亢、綿延的號子從松陰溪的河床上響起,劃破清晨灰蒙蒙的薄霧。霧破處,鉆出一群體魄強健的先人,他們?nèi)呵榧ぐ海诤哟采蠆^力地勞作著,將石塊填塞進竹子編成的竹框,再將竹框累積成一方龐大的壩體。施工現(xiàn)場一片人喧馬騰,這是一次盛大的聚會,人們一路排開,從壩底到壩頂,從干渠到支渠,一片忙忙碌碌,到處是揮汗如雨的景象。指揮修堰開幕式的是詹南二司馬,歷史給了他們主持修筑通濟堰的機會,他們站在大壩上,令旗一揮,先民們由此踏上了碧湖盆地大規(guī)模水利工程建設的千年征程。
明王廷芝《通濟堰志》碑文記載:詹南二司馬自銜命筑堰以來,每次筑好的壩址都因水流湍急被沖毀而一籌莫展,傳說白龍化成老者指點他們,看見神異之物游過之處即為壩址。二司馬正在疑惑之際,一條白蛇在寬闊的水面蜿蜒地劃出一道弧線,他們立即按照白蛇游過的路線筑壩,成功地橫截溪流,筑起了寬逾半里的大壩。歷史上一些宏偉的工程都會伴隨著神奇的傳說,以體現(xiàn)出工程建設者的深孚眾望。至于是什么方式讓大壩筑成拱形,已經(jīng)成了一個深邃的謎團,二位司馬是否真得到了某些神異的啟示,也已經(jīng)不得而知了。
作為武將,他們沒有想到自己正在創(chuàng)造著一項世界記錄,他們一手締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拱型大壩。今天,我們所知國外最早的拱壩是西班牙人建于16世紀的愛爾其拱壩,另一處是意大利人建于1612年的邦達爾多拱壩,通濟堰拱壩比它們的歷史足足早出1000年!雖然只是簡單地將壩體折成弓背,卻走過了很長的一段彎路,而建筑的功能在這里有了天壤之別,畢竟彎曲是通濟堰能夠以剛克柔的最大法寶。假如我站在高空向下俯瞰,我還會看到另一種生動的景象:通濟堰如同一把巨大的梳子,它不動聲色地梳理著狂亂的水流,松陰溪在它的疏導和分流下變得順暢妥帖,如同一條條發(fā)絲飄蕩在碧湖盆地上,碧湖盆地由此變得舒展多姿。
在南北朝,戰(zhàn)爭紛雜,政權頻繁更迭,而詹南二司馬能夠義無反顧地將精力傾注在此,在當時的確是個異數(shù)。在那個危機四伏的年代,能夠留下這一嘆為觀止的工程,頗令后人費解。翻遍史籍,沒有發(fā)現(xiàn)記錄詹南二司馬的只言片語,生卒不詳,籍貫不詳,甚至沒有留下名字,這雖然有些遺憾,但并不影響他們雄赳赳的偉岸形象。
左右頁圖:上圖為詹南二司馬像。公元505年,詹司馬奏請在碧湖盆地西南端(今堰頭村)、松陰溪與甌江大溪的匯合處筑堰壩,朝廷又遣南司馬共治其事。起初,因溪水暴急,堰壩未筑成,后創(chuàng)拱壩形式方得以建成。
時間又過去了663年,在通濟堰的歷史上,出現(xiàn)了第三位令人銘記的人物——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當范成大來到麗水就任知府時,通濟堰已經(jīng)年久失修。乾道四年(1168年),范成大的角色從詩人轉換成水利專家,他主持了整修通濟堰的大業(yè),壘石筑防,浚淤通塞。為完善管理制度,范成大親自制定和撰寫《通濟堰碑》20條,記言14行,以告后來者。這是一部世界最早使用的古代農(nóng)田水利法規(guī)之一,一直沿用了六百多年。時人評價:碑文言簡意賅,書法直逼宋四大書法家之中的蘇軾、黃庭堅。在范成大之前,一定還有諸多的修堰者,他們湮沒在史籍中,而范成大則以他的政績和詩名贏得了民心。這條堰使得范成大擁有了文學成就之外最大的政治資本,相當于白居易之白堤、蘇軾之蘇堤一樣光耀史冊,足以讓后人津津樂道。
讓人吃驚的是,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翻修通濟堰不是發(fā)生在國力強盛的唐朝,也不是發(fā)生在財力充沛的北宋,而是處在戰(zhàn)事連綿的南宋小朝廷。當時任參知政事要職的龍泉人何澹,為了使大壩千秋永固,免除鄉(xiāng)人勞役之苦,提高灌溉功效,上書朝廷調(diào)洪州兵3000名,花費了3年時間對大壩進行大修重建。何澹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這項本可以讓他彪炳青史的工程,由于他的大是大非而變得黯淡,但無論如何,后人不應該忘記這個為通濟堰做出杰出貢獻的古人。當他扛著鐵鍬走上大壩的那一刻,一顆真實的心靈安放在了故土之上。通濟堰是他生命的分水嶺,何澹的功過是非在這條大壩上逐漸清晰起來,他的人生價值在這條大壩上得到了實現(xiàn)。何澹將修建通濟堰視作他一生最重大的事件,即便他死后,他的墳墓也安葬在堰頭村的后山上,與通濟堰遙遙相對。
現(xiàn)在仍保留完好的通濟堰石砌拱壩,就是何澹主持重修的。大壩采用千株大松木嵌入河床作為壩基,由于松木浸泡在水底永遠不會腐爛,是名副其實的“千年不爛水底松”。通濟堰由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何澹又命令筑起36座煉鐵爐,將煉成的鐵水澆鑄在塊石預留的陰榫內(nèi),使得石頭環(huán)環(huán)相扣,塊石像鉚釘一般釘在河床中,半里寬的石壩形成一方堅固的整體,經(jīng)千年驚濤駭浪而歷久彌堅。此兩項特創(chuàng)的筑壩技術,是大壩永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左右頁圖:自古以來,通濟堰留有堰史、堰規(guī),對筑堰、護堰有功者,均刻碑立于世;宋代范成大、明代湯顯祖等都曾經(jīng)為通濟堰樹碑撰文?,F(xiàn)存碑刻中,以南宋處州太守范大成于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首立的堰規(guī)二十條最為珍貴,其堰規(guī)內(nèi)容完備、科學,沿用至今,是世界上最早的農(nóng)田水利法規(guī)之一。
千年歷史的塵囂漸漸散去,時光似流水從指尖悄然劃過,當年那嘹亮的號子聲早已沉寂,通濟堰在滔滔的溪流中依舊保持著堅挺的姿勢。作為我國古代五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2001年,通濟堰作為南朝至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4年,通濟堰又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
通濟堰的周圍散落著星羅棋布的景點,四周到處是古木蕭蕭的山麓,幽幽靜謐的村落,漁舟唱晚的甌江,它們與古堰相得益彰。這是一幅沒有卷軸的水墨畫,這是一幅沒有畫框的油畫,這種由衷的田園風光和歷史景致是我們現(xiàn)代人所期盼和夢寐以求的。
奔流不息的溪水呼喚著,一群群的游人來了,其中有些人和古堰一見如故,背著畫夾從城市中風塵仆仆地趕來,或站著,或蹲著,或坐著,一心一意地描摹著眼前的風景,他們的方向一致,那條古老的堰壩在眼際不停地延伸。這群人換了一茬又一茬,10年,20年,他們不停地描繪著,蒼翠的青山縮進了畫布,奔騰的溪流停頓了,威儀的堰壩在浪花中若隱若現(xiàn),原本暮氣沉沉的古堰變得朝氣蓬勃。大港頭、堰頭、保定、碧湖,儼然就成了19世紀初法國南部的巴比松,麗水的巴比松油畫在古堰誕生了——陽光,溪流,青山,原野,皆成了古堰的鋪墊;古堰又催生了麗水的一大文化品牌,衍生出了古堰畫鄉(xiāng)。沒有人想到,麗水的巴比松油畫在這個偏僻的地域誕生并發(fā)展,為現(xiàn)代美術發(fā)展史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松陰溪越過了通濟堰,與龍泉逶迤而來的大溪交匯,甌江敞開了胸襟,水面陡然寬闊,開始有了大江大河的雄渾氣魄,浩浩蕩蕩地向著大海奔涌而去。放眼展望淼淼八百里甌江,從通濟堰開始書寫出最精彩的篇章,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出人文和自然景觀的精華層面。百里畫廊,空氣清新毫無纖塵,江水綠如翡翠,白鷺翩翩翻飛,兩岸山巒相對出,山環(huán)水,水繞山,峰回水轉,葳蕤的植物沿江瘋長,揮灑出江南漓江的淋漓流麗。
錦繡峰嶺和婀娜清江留給文人無限的靈感,接納了一撥又一撥的文人雅士駐足吟誦,段成式、李邕、秦觀、范成大相繼在此為官,他們用文化的腳步點贊著甌江兩岸,一首首吟頌甌江的詩篇在江濤中響起。秦觀的經(jīng)典之作《千秋歲》作于琵琶圩,“花影亂,鶯聲碎”這樣的好詞響在耳畔。這里有被譽為“江南第一摩崖石刻”的南明山、三巖寺摩崖石刻群,留下了葛洪、李邕、米芾、沈括、趙孟頫的真跡。一幅人文與自然情景交融的山水長卷徐徐攤開,讓我們不由得感慨江山竟如此雋秀,人文竟如此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