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麗水,古稱“處州”,建城于隋朝開皇九年(58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作為一個移民城市,除了極少數(shù)甌越原始居民外,麗水的居民大都是從中原地區(qū)和福建等地為躲避戰(zhàn)亂或政治避難而來的。因此,受中原、福建、安徽、江西等省以及省內(nèi)溫州、金華等地的建筑風格影響,各個時代、各個地域的建筑在麗水市融會貫通,使麗水的鄉(xiāng)土建筑變得豐富多元,其中既有中原或閩西移民帶來的四合院、三合院、“石倉圍屋”,又有極具麗水本土特色的一字“黃泥屋”、華東罕見的甌越“吊腳樓”、中西合壁的近代民居西洋樓……它們或掩映在青山碧水間,顯得清雅秀氣;或雄居在山坡崖頂上,顯得粗獷大氣,構(gòu)成了麗水本土精彩紛呈的民居建筑群。
在這里,我們精選了麗水民居的四種代表性建筑:四合院、三合院、黃泥屋和石倉圍屋,呈現(xiàn)麗水精美絕倫的古民居文化。
左右頁圖:圖為黃家大院,位于松陽縣烏丼村,高低錯落的馬頭墻翹首聳立,氣宇軒昂。整座建筑布局合理,構(gòu)思精巧,尤其是木雕工藝非常精湛,文化內(nèi)涵豐富,是麗水復合式四合院民居的巔峰之作。
北宋和南宋之交的戰(zhàn)亂,導致大批中原人向地處蠻荒的麗水遷徙,這一趨勢使麗水經(jīng)濟和文化得到了迅速發(fā)展,漸漸形成了一批較大規(guī)模的村落和民居建筑群。明清時期,江南成為全國文化和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受江南輻射的麗水也得到了全面開發(fā),名門望族、巨賈富商、致仕官員、士紳文人以及外地移民紛紛在麗水修建大宅,許多村落至今保留著大批明清時期所建的四合型天井合院和三合型天井合院。
麗水傳統(tǒng)民居中常見的四合型天井合院(簡稱“四合院”)是一種圍合性結(jié)構(gòu)建筑,主要特征是圍繞著正方形或長方形天井形成一個“回”字,四周皆有房間,房前屋后多有廊道,起到了貫通、擋雨、遮陽的作用。四合院以間為單位,由奇數(shù)組成開間,每間面闊三到四米,進深五到十米,高度三米左右。隨著居住人口的增多,左右擴張至五間、七間甚至更多,或者縱深擴展到二進、三進,形成貫通的巨大宅院。由于古人認為北尊南卑,加上日照時間長,所以大多數(shù)四合院坐北朝南,其北面正中為明間,左右分別為主次臥室,東西兩側(cè)為廂房,大門左右是倒座。此外,四合院一般以兩層樓為多,一樓住人,二樓用來堆放雜物和稻谷。
四合院由中原傳入麗水,保持著一些原有的建筑元素,但結(jié)構(gòu)和布局卻頗多迥異。與北方四合院相比,麗水四合院大門一般開在正中,為了防火,大多采用防火功能比較強的硬山頂,而不是防雨功能更強的懸山頂,其兩側(cè)還有高大的馬頭墻或者山墻。馬頭墻以“跌落式三花”為多,也有馬鞍形、曲線形、官帽形,在縉云縣甚至出現(xiàn)了“跌落式五花”,雅名“五岳朝天”。麗水四合院的內(nèi)部也更加奢華,室內(nèi)大都粉刷白灰,粉墻上多有彩繪、墨書、墨畫等裝飾,題有意境深遠的詩文;傳說、典故、動物瑞獸、花鳥蟲草、琴棋書畫皆入木、石、磚雕題材,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顯得幽雅別致??傮w上,麗水的四合院布局緊湊,注重實用功能,有走廊、過道、樓梯間、廁所、畜舍、廚房、柴火間等附屬建筑,形成了實用而美觀的建筑格局。
大門是四合院民居的門面,能夠呈現(xiàn)建筑的品位,殷實的大戶人家建有屋宇式大門,甚至是牌坊式門樓,門樓多以石條拼砌、磚砌或者以木頭制作,大門多有以石頭陰刻或磚雕的郡望、吉祥字樣。門樓上的石雕、磚雕工藝繁縟精細,樓頂花磚疊澀出挑,飛檐翹角,肅穆華麗。有的民居門樓上施有彩繪,落滿了惟妙惟肖的人物、動物、花鳥,似乎隨著主人一聲呼喚,那些小鳥小獸便會從墻頭上跳呼而出。
四合院中間為回字形天井,主要有采光、排水等功能。以四方形的天井形成封閉式宅院,這樣的建筑適合南方潮濕多雨的氣候,也利于通風、采光,保持私密的生活空間。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集納雨水,回字天井寓意著“四水歸堂”,由于水代表財氣,肥水不能外流,大戶人家在天井的4個角落放置水缸,起著儲水、消防、調(diào)節(jié)空氣濕度的作用。更加追求藝術(shù)生活的人家,便會圍繞著天井辟出一圈廊道,出現(xiàn)內(nèi)外雙排柱子,廊道上方裝飾著做工精細的卷棚頂。有的天井還具有玄妙的布局,如松陽縣黃家大院“集成堂”天井就暗藏玄機,其長方形的天井代表一年四季,回廊外側(cè)12根柱子代表一年12個月,里外24根柱子代表24節(jié)氣,方柱圓柱結(jié)合代表方圓或規(guī)矩。天井以石板鋪設(shè)或者卵石拼花為主,形成各色圖案,常見的有銅錢紋、萬字紋、祥云紋、卷草紋、方勝紋等等。其中,縉云縣河陽村、慶元縣大濟村、松陽縣石倉、云和縣桑嶺村等地民居的卵石拼花天井非常具有代表性,“犀牛望月”“麒麟獻瑞”“雙獅戲球”“福到眼前”等圖案造型生動,紋理簡單而富于變化,色澤明暗相交,具有比較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左右頁圖:黃家大院始建于清同治年間,建成于民國九年(1920年),由松陽首富黃氏歷經(jīng)三代構(gòu)筑。黃家大院坐北朝南,分前院、中院、后院三部分,各院相互獨立,辟邊門相通,占地總面積6460平方米。
在麗水的四合院中,木雕往往是最能折射主人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的地方,也是建筑的精華所在。放眼向四合院等麗水民居望去,你會發(fā)現(xiàn)每一件木雕都是雅致的藝術(shù)品,它們文化內(nèi)涵鮮明、造型優(yōu)美、主題突出、景物陪襯相得益彰。在檐柱上,你能看到鎮(zhèn)宅驅(qū)邪的瑞獸、象征富貴平安的花果蟲鳥、形態(tài)逼真的八仙、烘托雅趣的文房四寶、線條流暢的刀馬人物、代表吉祥的器物以及典故傳說,人物神情兼?zhèn)?,動物活靈活現(xiàn),植物意趣盎然,給人帶來一種美的享受。
此外,能工巧匠運用透雕、浮雕、圓雕、鏤雕等高超手法,疏密有致地還原了濃郁的田園生活場景,為實現(xiàn)主人的浪漫理想設(shè)置了一出出美好景象,再造了現(xiàn)實生活之外的精神家園,讓人心生無限遐思。
麗水傳統(tǒng)民居中常見的還有三合型天井合院(簡稱“三合院”),一般由三幢房子組成一個“凹”字形平面,既有封閉式,也有部分敞開式,其正中為堂屋,左右分別為主次臥室,前院東西兩側(cè)為廂房,正面為門墻,各房間和正堂之間以走廊連通。簡單的三合院正房三間,二廂各一間,隨著居住人口的增多,左右擴張至五間、七間甚至十五間,或者縱深擴展到二進三進,形成一個相互貫通又蔚為壯觀的巨大宅院。
三合院建筑遍布麗水,除了蓮都區(qū)下圳村等常遭水患的村落常采用磚塊作為建筑材料之外,一般人家的建筑材料以蠻石、鵝卵石或者塊石做墻基,大多以黃泥壘墻,少量以木為墻體,地面也多采用黃泥墁地。與此不同的是,在商賈發(fā)達的蓮都區(qū)西溪村、縉云河陽村等村落,殷實人家大量用磚建房,并采用方磚墁地或具有防潮功能的三合土鋪設(shè),使地面在霉雨季節(jié)來臨之際也能較好地保持干燥。
左右頁圖:左上圖為山下陽村的三合院香火堂。三合院民居在麗水分布十分廣泛,如遂昌縣長濂村、松陽縣界首村、龍泉市下田村、慶元縣大濟村等村落均有大量的三合院。其中,縉云縣道門村的“道門進士第”等建筑是麗水三合院的代表作。右下圖為遂昌縣大柯村。
三合院正面是高大的山墻或者屋宇式大門,馬頭墻是三合院民居最為經(jīng)典的元素之一。麗水民居大多為土木結(jié)構(gòu),在人口聚集和民居密集村落,防火成為古民居第一要素。為了防止火勢順房蔓延,先人在民居正面屋墻或者山墻兩側(cè)筑高大墻垣,能夠起著隔斷火源的良好作用。墻頂部分高過屋脊,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墻”,其墻體有的是土墻,有的是青磚墻,有的在墻體上刷一層白灰,有的則保持土墻和磚墻的本色,上覆青瓦,顯得硬朗而雅素。
三合院民居多為封閉式庭院建筑,有的外立面采用磚砌或者夯土墻體,有的是經(jīng)過抹面的白粉墻,有的裸露著粗礪的黃泥,看似笨重的泥墻在檐瓦的切割下總能夠形成各種輕巧的幾何形狀條,如官帽形、翹尾形、直線形、斜角形、夾角形、人字形、圓弧形等等。于是,飛揚的線條將建筑輪廓最大限度地拉開,使建筑變得挺拔雄闊,呈現(xiàn)出磅礴的氣勢。民居的院墻上常開有圓形、六角形、三角形小窗,也有的在房屋后開窗,便于通風和采光,同時迎合了“暗室生財”的風水學說。
三合院的大門多以石條拼砌、磚砌或者以木頭制作,富甲人家多有磚雕門樓,門墻上磚雕、石雕、壁畫等題材豐富,門楣上刻有吉祥寓意的磚石匾額,如“南極照臨”“景星卿云”“南屏拱秀”“花萼齊芳”等等,也有“南陽舊家”“清河舊家”“濟陽舊家”“京兆舊家”等刻著郡望的磚石扁額,標示著他們的遠祖來自河南、山東、陜西等地。
三合院內(nèi)部采用木結(jié)構(gòu)梁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墊板、衍檀、斗拱、牛腿、椽、望板、樓板、欄桿、板壁等基本構(gòu)件。房屋的承重在梁架上,墻只是起著隔斷的作用。梁架多用穿斗式沿著進深方向布柱,柱與柱之間比較密集,而柱徑略小,不用梁,用“穿”貫于柱間,上可立短柱,柱頂直接承檁,優(yōu)點是用料較小,抗震性能好。在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中以及家境殷實的家族建筑中,穿斗式和抬梁式并存,既考慮到了穿斗式建筑節(jié)約用料、降低成本的優(yōu)點,又發(fā)揮了抬梁式建筑可獲得較大空間的優(yōu)勢,使得建筑既氣派又實用。木構(gòu)件面與面的接合、橫豎材丁字結(jié)合、交叉結(jié)合、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均采用榫卯連結(jié)方式,榫和卯咬合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個方向的扭動。建筑上使用通榫、燕尾榫、凸形方榫、槽口榫等幾十種不同的榫,一般不使用鐵釘,必要時采用竹釘或者硬木削成的楔子加強牢固程度,可謂巧奪天工。
三合院常采用承重結(jié)構(gòu)的斗拱,使得屋檐較大程度外伸,層疊的斗拱形態(tài)優(yōu)美典雅,如同繁花綻放。不僅如此,麗水境內(nèi)還散落著大量采用裝飾性斗拱的門樓(如慶元縣大濟村“恩迎北闕”民居磚雕門樓、青田縣陳宅村“南山映秀”民居磚雕門樓等),其交疊的斗拱凸顯出門樓的高貴氣質(zhì)。斗拱屬于高等級的建筑制式,麗水少有簪纓世胄,為什么常見高等級民居?主要是麗水自古屬于偏僻之地,天高皇帝遠,一個個違制建筑才得以在閉塞之地雨后春筍般地矗立起來。當年屋主或者為了滿足虛榮,或者為了期盼后世光宗耀祖,為后人留下了這些精美的“僭越”建筑。
在麗水境內(nèi),縉云縣河陽村具有徽派風格的民居、松陽縣石倉具有閩派風格的民居,均是麗水鄉(xiāng)土建筑中的“貴族”,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但麗水本地數(shù)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則是一字形黃泥壘砌墻體、青瓦覆頂?shù)拿窬?。這些老房子顏色與人體膚色接近,也與大地顏色一致,它們帶著泥土的氣息,仿佛從地里生長而出,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正好契合我們祖先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比三合院、四合院,一字“黃泥屋”是源于麗水的本土建筑,也是人類最古老的居住模式之一。這種建筑簡單、經(jīng)濟、實用,多為小戶人家和平民居住。一字“黃泥屋”占地面積小,以三間、五間為最常見,中間正堂,兩側(cè)臥室,走廊分為室內(nèi)和室外兩種,廚房和廁所低于主屋,搭建在主屋前后或者兩側(cè),基本上為單坡面的小青瓦建筑。一字“黃泥屋”以兩層樓為多,在黏土優(yōu)質(zhì)的地方,三層“黃泥屋”也屢見不鮮。受地形的限制,在山村也有大量單層的“黃泥屋”。為適應(yīng)江南多雨的環(huán)境特點,絕大部分黃泥屋采用“懸山頂”人字坡屋頂,伸出的檐瓦有效地保護泥墻不受雨水的剝蝕。在遂昌縣大柯村、龍泉市下樟村、松陽縣官嶺村、蓮都區(qū)下南山村等村落,大部分民居是一字“黃泥屋”,比如大柯村五六十幢、高低錯落地坐落在坡面上的一字“黃泥屋”,猶如搭積木一般,一排排建筑層層向上拔高,后面房屋的泥墻高出前面房屋的泥墻,后面房屋的屋面也高出前面房屋的屋面,房屋一層層沿著緩坡向上爬伸;紅色的泥墻帶正好處在黑色檐瓦帶之間,黑色檐瓦又夾在紅色的泥墻中間,一條一條,一層一層,兩種顏色平齊、伸展、交叉、過渡,整齊地搭配在一起;塊狀、條狀、線狀,各種線條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在山坡上拉開了一個開闊的橫截面,村落就以這樣威武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天地之間,給人以強悍的視覺沖擊,令人倍感先人奇?zhèn)サ膭?chuàng)造力。
古代麗水交通極其不便,先人往往就地取材建筑民居,墻基來自溪灘上的卵石或者山上蠻石,山上的樹木作為建筑梁架,墻體選用隨處可挖的黃泥土,再摻入稻草梗、碎瓷片、生石灰等材料,然后使用椿杵反復夯實,以此增加密度。這樣的泥墻硬度絲毫不亞于磚砌墻體,而且經(jīng)濟環(huán)保、冬暖夏涼、抗震性強,呈現(xiàn)出一種內(nèi)斂、謙遜、質(zhì)樸的自然風格。在松陽縣的酉田、下田、楊家堂等村,泥匠在黃色的土坯墻上抹了一層紅泥,整座建筑呈現(xiàn)紅彤彤的色澤,寓意著生活過得紅紅火火。黃昏時,楊家堂村在夕陽的漂染下滌蕩出一派金光燦燦的景象,被譽為金色的“小布達拉宮”??梢哉f,這種土墻建筑既是具有麗水本地特色的建筑風格,也是浙西南原生態(tài)民居的活化石。
松陽位于浙、閩、皖、贛交界的浙西南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兼有徽州和閩西的特點,是一個移民組成的縣份,鄉(xiāng)土建筑既有徽派風格的粉墻黛瓦,又有福建客家建筑的元素,成為多元文化交融的樣本。與徽派相比,石倉古建筑更加豪放;與閩派相比,石倉建筑物更加婉約。
清初“三藩之亂”后,大量的福建和江西移民涌入浙西南,他們寬大的腳板踏進甌江流域,又隨著各條支流向大山深處推進,隨著他們的腳步,一路留下了一大批精美絕倫的村落??图乙泼窬幼〉乃申柨h石倉溪兩岸,古民居群排布方式與閩西、閩南一帶非常相似,成為浙江省最大的客家古民居建筑群。
客家典型民居有土樓、“九廳十八井”和圍屋(圍龍屋)。其中,“九廳十八井”民居多分布在福建、廣東、江西的客家地區(qū),是客家人結(jié)合北方四合院特點,為適應(yīng)南方多雨氣候而設(shè)計出的一種院落。其中,石倉六村“余慶堂”就是一座典型的“九廳十八井”建筑,院落正中是最重要的建筑香火堂,設(shè)有神龕、供奉祖先牌位,“四時八節(jié)”均要上香祭祀。
盡管石倉民居與土樓在外觀有明顯區(qū)別,比如石倉民居以長方形為主,而土樓多有圓形;石倉古民居扁平狀,土樓為高層建筑等等,但它們也給人一致的感覺,畢竟它們同樣是土木結(jié)構(gòu)的客家建筑,同樣是聚族而居,同樣將香火堂設(shè)置在建筑最中心……由于受地形、地勢、地基以及泥土粘性等方面的影響,石倉大屋無法建成土樓那樣高大的建筑,只能從平面上擴展自己的空間,以一道道山墻、圍墻和大門圍成一組巨大的建筑群。
如果我們稍稍轉(zhuǎn)化一下視角,將石倉民居與另一種客家民居圍屋相比較,便會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方形圍屋從平面上可分“口”字形和“國”字形兩大類,而石倉民居其形制也多如此;圍屋集祠、家、堡于一體,最大的特點是具有宗族聚居和堅固的防御功能,而石倉民居以香火堂為中心,四周夯土墻按長方形圍合,形成通廊式建筑。
石倉民居外墻夯筑厚實的泥墻,一般墻體高達五六米,馬頭墻往往高達十多米,墻基以鵝卵石、蠻石壘砌,有的墻基外鋪設(shè)青石墻裙,據(jù)說是為了防止盜賊挖墻入室。大門是石倉民居最講究的建筑局部之一,外形森嚴冷峻,以泥墻、卵石、青石、青磚為構(gòu)件,通常擁有兩道以上堅固的大門,里外大門之間設(shè)置寬敞的庭院,圍著高墻,由外向里收縮,形成漏斗狀。庭院中綴著卵石花紋,常見的有祥云紋、卷草紋、銅錢紋圖案,也有獅子、麒麟等瑞獸圖案。
石倉人以宗族為單位聚居,古時一姓一屋,宗族凝聚力也遠遠超越了其他族群。隨著人口的繁衍,以門樓、天井、廳堂、香火堂為中軸線,加建左右對稱的多豎建筑,建筑規(guī)模不斷擴大,大型的民居達到了三四千平方米。石倉人以整個宗族的財力建筑一幢大屋,從而在建筑的體量上空前龐大,常常是屋舍相貫、院庭聯(lián)幢,同一家族的房屋圍成一個巨大的方塊。進入大門,一進比一進高,中心位置的香火堂如同營盤的中軍帳。由于石倉民居基本為雙層,懸山式屋頂,馬頭墻多處于正面,前低后高,從門樓到中堂再到香火堂逐級抬升,上下高差不大,行走的過程中沒有明顯的落差感,但是顯現(xiàn)出了尊卑有序的禮制形態(tài)。
由于石倉擁有一支走南闖北的建筑隊以及眾多的外出經(jīng)商者,他們帶回了各地的經(jīng)典建筑圖紙,個性化地融匯到自己的民居之中,使石倉民居既有客家建筑的影子,又受到了本土建筑以及其他建筑風格的影響,所以沒有形成固定的建筑模式:它雖然帶著客家建筑的血緣,已然不是純粹的閩地客家建筑,經(jīng)過各種風格的揉合,形成了具有圍屋式、府第式、營盤式的獨特民居。在40余幢石倉民居中,有個一以貫之的理念穿越其中:凝聚性——家族聚居;向心性——維護秩序;宗法性——尊祖敬宗;禮制性——注重倫理;神秘性——講究風水;對稱性——追尋和諧……強烈的宗法觀念以及客家建筑經(jīng)驗一一映照到建筑藝術(shù)與風格上,形成客家民居的精髓。
不過,這支“永遠在路上的民系”終于在石倉停留了下來,他們建造起來的40余幢大型民居散落在石倉溪流域,總建筑面積近5萬平方米,成為浙江省古民居的建筑奇觀。與石倉一山之隔的云和縣桑嶺村也是一處客家建筑保存比較完整的村落,至今保存著32幢清代古民居,但是建筑形態(tài)大多已經(jīng)本土化……如今,這些客家人創(chuàng)造的多姿多彩的建筑風格笑傲浙西南,成為記載客家先民篳路藍縷、精誠團結(jié)的經(jīng)典符號,最終造就了別具一格的“江南客鄉(xiāng)”。
左右頁圖:繼善堂位于松陽縣上茶排村,是石倉圍屋的代表作品。一千八百年來,麗水民居延續(xù)了甌越建筑的實用性,拓展了傳統(tǒng)中原民居的價值精神,將浙、閩、徽三派建筑融合一處,成了保存本土和移民文化的載體和多元建筑藝術(shù)的集合體,是當之無愧的“江南建筑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