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婷 楊將
摘要:維吾爾諺語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維吾爾族民間文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文學寶庫里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是人類文化里的智慧的結晶。“植物”這一名詞在維吾爾語諺語中蘊含著大量的文化內涵和人生哲理,本文通過對部分與植物有關的維吾爾諺語的基本義、引申義、隱喻義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揭示出植物對維吾爾族文化所帶來的深刻意義。
關鍵詞:維吾爾語 諺語 植物
植物是生命的象征。作為大自然的產物,它以自身充滿了無限生機而博得人類的青睞。隨著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和對更多事物的認知,對植物的認知不再是單單的外形、顏色和味道,也延伸出了更多的深層涵義,然而維吾爾族人民將這種涵義在維吾爾諺語中表達的是淋漓盡致。
本文在對維吾爾諺語熟知的基礎上,將維吾爾諺語中有關植物的諺語進行了整理,通過隱喻認知的方式擴展了植物的直義和引申義,對部分植物有關的維吾爾諺語進行語義分析,理解其深刻的涵義。同時能進一步了解到維吾爾語諺語中的植物文化,總結出維吾爾語諺語的文學色彩特點。
一、與植物有關的維吾爾語諺語
(一)維吾爾語諺語概述
諺語是流傳于民間的比較簡練且言簡意賅的話語,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它維吾爾語諺語是維吾爾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言簡意賅,富于哲理,形象生動,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它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維吾爾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生活、心理,以及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它在表達上滲透著該民族的民族特征與民族文化,是維吾爾民間文學中的精華。
(二)維吾爾語諺語中的植物
本文以《維漢對照維吾爾諺語》為語料,共收集2500多條語料,其中與植物有關的諺語有50多條,在這些諺語中并沒有具體的表現出某一種植物,而是籠統概括性的表現植物的某項特征。有的諺語只是單單的表現出植物的生活習性、有的諺語則是通過花卉形狀來贊揚或諷刺社會的某種現狀,將對植物所寄予的各種情感在維吾爾諺語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例如:
1.qonaqni dθηgε teri,bedini oj a.
玉米要種在坡上,苜蓿要種在洼地。(馬俊民,廖澤余,2007,161頁)
2. qizilgylniη tikini bar, irajliqniη sεpkyni.
玫瑰有尖刺,美女有雀斑。(馬俊民,廖澤余,2007,171頁)
二、維吾爾諺語中植物的語義類別
(一)植物的基本義
植物是維吾爾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花、樹木、農作物在維吾爾語植物諺語中居多,花和樹木是美好幸福和諧的象征,是美麗的自然產物,農作物是人民生活基本的能量來源,這充分說明了維吾爾族文化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內容豐富,并且維吾爾族是一個熱愛生活的民族。
例如:
1.muzniη mri bahar i ε.
花到春天自然開。(馬俊民,廖澤余,2007,207頁)
2.adεm εllik jilda jetilidu,dεrχ on jilda.
十年育樹,五十年育人。(馬俊民,廖澤余,2007,11頁)
3.arpa terip,bu daj alimεn demε.
種的是大麥,別想收獲小麥。(馬俊民,廖澤余,2007,14頁)
(二)植物的引申義
植物除了具有基本意義外,還有通過其引申出來的一些含有豐富道理的言外之意。例如:
1.qiz bala jniη gyli.
姑娘是家里的花朵。比喻姑娘像花朵一樣美麗。(馬俊民,廖澤余,2007,169頁)
2.bir pelεktε on χεmεk,hεrbiriniη tεmi b lεk.
一藤結十瓜,瓜味各不同。(比喻同胞兄弟各不相同,有好有壞或性格志趣各不相同。)(馬俊民,廖澤余,2007,60頁)
3.putalmi an ja a putaqliq.
沒打杈的樹上椏枝多。(比喻樹要整枝才能成材,人要教育才能成材。)(馬俊民,廖澤余,2007,69頁)
從以上維吾爾諺語例句可以看出:以花卉為喻體,將花卉比喻為美麗的姑娘、把絲瓜比喻為性格各異的孩子、把樹木比喻為要教育的孩子等,維吾爾族人民把自己的情感通過植物表現出來,體現出了維吾爾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植物的隱喻認知
1.植物的映射
人類對現有事物的認識首先是客觀的、具體的、能夠感知到的,其次是人們通過豐富的想象,把具體的事物抽象化,把已知的事物和相關的事物相聯系,從而找到他們的相似性,也就由此產生了鏈接源域和目標橋梁的映射。這都是人類文化融合滲透的產物,使兩個事物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呈現出來不一樣的文化特征。
①花卉”映射珠聯璧合
χil χili a, gyl gylgε.
綠葉配紅花,精品配精品。(指人或事物十分相配)(馬俊民,廖澤余,2007,112頁)
維吾爾諺語通過以“花卉”為喻體來表達一種喻義,花卉在人們心中的外形、顏色、氣味都是固定化的,通過花與別的事物搭配,從而映射出一條富有哲理的人生道理,諺語簡短明了。
②花卉”映射門當戶對
gyl gyli bilεn, mal χ ili bilεn.
花與花相配,貨與貨相配。(指男女雙方找對象時要與自己相匹配的人)(馬俊民,廖澤余,2007,196頁)
這句諺語中,花只能與花相配,貨只能與貨相配,揭示了社會觀念中衡量男婚女嫁的條件,這是一種抹不去文化觀,在人們腦海中已根深蒂固。
2.有關植物的隱喻語義的雙重性
隱喻性諺語語義的最大特點是語義具有雙重性。從語義的層次上看,隱喻性諺語的意義一個是字面義,另一個是深層義,我們可以稱后者為隱喻義。從語義的性質看字面義是隱喻性諺語的語言義,隱喻義是他的言語義,是由語境決定的。
(1)gyl tikεnsiz bolmas.
凡是鮮花都長刺。(馬俊民,廖澤余,2007,196頁)
這條諺語表面義是想要得到花,就必須要經歷花枝上的刺。隱藏所指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事物,沒有不付出辛勞便可以得到享受。深刻的哲理含義。
(2)dεrεχ ulidin sunmas,∫eχi sunar.
樹干難折,樹枝易折。(馬俊民,廖澤余,2007,113頁)
這條諺語表面形容樹干比樹枝結實,但其潛在比喻和睦團結的家庭不易衰敗,四分五裂的家庭難以振興。
(3)oti bar jεrniη ∫yji joq,syji bar jεrniη oti.
與其像刺一樣扎入腳心,不如像花一樣別在頭上。(馬俊民,廖澤余,2007,226頁)
這句諺語直義為“有草的地方沒有水,有水的地方沒有草。”然而實際比喻的是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
三、結語
從上述與植物有關的維吾爾語諺語中可以看出,維吾爾族人民通過諺語的表達形式,賦予給了植物多種情感色彩,通過對植物的外觀、生活習性,反映出不同喻體折射出社會對語言的影響和語言使用者審美的諸多因素,也體現出該民族的文化特點。通過對諺語中植物的隱喻認知的解讀,一方面認識到了植物在維吾爾族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更加了解到了維吾爾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內涵、審美觀、民族心理特征等。
參考文獻:
[1]張繼萍,揣瓊.英語諺語翻譯中會話含義的推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04):117-119.
[2]馬俊民,廖澤余.漢維對照維吾爾諺語[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朱雪婷,學生,在讀研究生,作者單位:喀什地區(qū)喀什大學,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