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霞 ,竇麗雯 ,柴 芹
(河北省人民醫(yī)院, 1. 麻醉科; 2. 心內科; 3. 手術室, 河北 石家莊, 050051)
壓瘡也稱褥瘡,指患者皮膚和皮下組織因壓力、復合剪切力、摩擦力作用而發(fā)生于骨骼突起處的局限性損傷,手術患者因在較長手術時間內保持固定體位而好發(fā)術中壓瘡,且多發(fā)于術后1~3 d[1]。目前手術室護士普遍缺乏壓瘡防范意識,壓瘡風險評估能力較為欠缺,同時術中壓瘡監(jiān)管力度不夠,導致術中壓瘡較為多發(fā)[2]。常規(guī)壓瘡風險評估在臨床判定壓瘡風險中存在一定的漏判率與誤判率,故提高手術室護理人員壓瘡風險評估能力是改善臨床護理質量的重要內容[3]。2014年中華護理學會造口傷口失禁護理專業(yè)委員會頒布《中國壓瘡護理指導意見》,為中國醫(yī)療臨床壓瘡評估與護理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原則及方案。本院共有19間手術室,年完成手術量12 000余臺,2017年本院正式成立壓瘡護理小組,并對護理人員實施強化培訓,以期提高護理人員壓瘡風險評估管理能力,降低手術患者術中壓瘡發(fā)生率,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手術室患者資料納入研究,隨機抽取2016年1—12月老年手術患者2 568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 489例,女1 079例,年齡60~78歲,平均(69.3±6.5)歲; 隨機抽取2017年1—12月老年手術患者2 862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1 597例,女1 265例,年齡61~77歲,平均(68.6±6.9)歲。2組老年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由各手術室護士采用常規(guī)壓瘡風險評估。觀察組建立壓瘡護理小組,在分級管理模式下進行壓瘡風險評估: ① 建立壓瘡護理小組。由本院手術室副護士長1名、換藥室副主任醫(yī)師1名任壓瘡護理小組組長,共同負責壓瘡護理小組的組建、培訓及質量控制等工作運行,由手術室副護士長負責壓瘡管理日常管理、質量控制及教學管理工作。本小組換藥室副主任醫(yī)師為國際造口治療師,具有豐富的壓瘡評估實踐經驗,具體負責壓瘡危險因素及壓瘡風險評估培訓。同時,于全院手術室護理人員中選取6名壓瘡指導護士及19名各手術室壓瘡負責人作為壓瘡護理小組成員。壓瘡護理小組成員遵循“自愿報名,擇優(yōu)錄取”原則,壓瘡指導護士護齡≥5年,各手術室壓瘡負責人護齡≥3年,且小組成員均通過壓瘡知識筆試及組長考核,在考核合格基礎上擇優(yōu)選用。② 組織手術室護理人員培訓。結合“中國壓瘡護理指導意見”及美國國家壓瘡咨詢委員會(NPUAP)2016年更新的“壓瘡分級指南”[4], 制定壓瘡護理培訓內容,包括壓瘡危險因素識別、壓瘡風險評估表的正確使用及不同壓瘡風險分級診斷、術中發(fā)生壓瘡的護理要點等。護理小組定期分批組織(每隔2個月組織1次)手術室護理人員進行壓瘡風險評估與預防知識培訓。③ 壓瘡風險評估。護理人員需正確采用Braden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對手術室患者進行術前風險評估,包括營養(yǎng)狀況、活動力、移動力、摩擦力、剪切力及潮濕等方面內容,總分6~23分,得分越低,則術中壓瘡危險性越大,本研究結合預實驗及相關文獻研究,將患者壓瘡評估分為4個危險等級,得分16~20分提示輕度危險, 12~<16分提示中度危險, 9~<12分提示高度危險, <9分則表明極度危險。輕度、中度危險患者由本手術室壓瘡負責人監(jiān)控,采取相應預防措施防范壓瘡風險,并填寫壓瘡風險評估表上報相應壓瘡指導護士。對高度、極度危險患者,填寫壓瘡風險評估表上報壓瘡指導護士及壓瘡小組組長,造口治療師在接到上報后8 h內到患者所在科室進行床邊診斷并提供相應處理方法,由手術室壓瘡負責人動態(tài)監(jiān)測皮膚狀況及壓瘡風險。④ 壓瘡評估方法。各手術室患者均由壓瘡負責人采用自制壓瘡風險評估表對壓瘡進行評估,收集患者相關信息,記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shù)、營養(yǎng)指標、術式、手術體位、手術預計時間,采用Braden風險評估表[5]對采集信息進行壓瘡風險綜合評估,填寫壓瘡風險評估表。⑤ 壓瘡預防護理。手術室護理人員針對輕度、中度危險患者,在體位安置及挪移患者過程中,注意避免患者皮膚與手術推車、手術床產生摩擦。術中安置體位前需檢視患者皮膚狀況,保持皮膚干燥,尤其要注意患者骨骼凸起處皮膚的保護?;颊唧w位固定后應避免其他物品壓迫損傷皮膚[6]。高度、極度壓瘡危險患者,在執(zhí)行上述預防措施外,術中在不影響手術進行的前提下,手術室護理人員可對患者受壓部位輕度按摩,促進受壓部位血液循壞,避免皮膚、皮下組織出現(xiàn)缺氧、缺血,防止壓瘡。術中應避免患者出現(xiàn)低血壓、低血氧飽和度、低體溫及術中出血量過度等壓瘡高危因素,降低壓瘡發(fā)生風險。手術結束后,手術室護理人員與病房護士交接時,還應著重提醒病房護士注意采取壓瘡預防措施避免術后壓瘡。
采用自制壓瘡調查表,抽樣調查100名手術室護理人員壓瘡認知狀況,該調查表有壓瘡基礎知識、壓瘡危險因素、正確使用壓瘡風險評量表、壓瘡分級診斷、術中壓瘡防范共5個維度40條,每條分值0~3分,每項維度20分,總分100分,分值越高顯示護理人員壓瘡認知狀況越好。比較2組壓瘡調查表各維度評分及總分。統(tǒng)計2組壓瘡發(fā)生例數(shù)及陽性評估例數(shù)、陽性誤判例數(shù)、陰性評估例數(shù)及陰性漏判例數(shù),計算并比較2組壓瘡發(fā)生率、陽性評估率、假陽性率、陰性評估率及假陰性率。
觀察組護理人員的壓瘡認知調查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手術室護理人員壓瘡認知狀況比較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觀察組的壓瘡發(fā)生率、陽性評估率、假陽性率、假陰性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組壓瘡評估結果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手術室患者因手術時長時間保持固定體位,會導致局部組織血液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使皮膚及皮下組織出現(xiàn)缺血、缺氧損傷[7]。壓瘡可引加重患者痛苦、延長術后恢復時間、增加治療負擔甚至加重病情,進而還可引發(fā)醫(yī)患糾紛[8]。壓瘡護理是反映手術室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有效預防壓瘡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護理的目的及要求,可最大程度保護患者健康。本研究成立壓瘡護理小組并實行分級管理模式,通過培訓有效提高手術室護理人員壓瘡認知及風險評估能力,效果顯著。
本研究中,成立壓瘡護理小組統(tǒng)一進行手術室壓瘡管理后,護理人員的壓瘡認知狀況顯著改善,壓瘡基礎知識、壓瘡危險因素、正確使用壓瘡風險評量表、壓瘡分級診斷、術中壓瘡防范等各項認知維度評分均顯著提升。造口治療師在壓瘡護理小組運行中擔任壓瘡護理專家,同時積極發(fā)揮教育職能,通過理論授課及臨床帶教方式,指導手術室護士正確進行壓瘡風險評估與壓瘡防范。手術室副護士長作為壓瘡護理小組主要負責人,除發(fā)揮教育職能外,負責整個護理小組的高效、優(yōu)質運行。組長、指導護士、各手術室壓瘡負責人共同構建壓瘡管理體系,實行分級管理,明確分工,優(yōu)化壓瘡管理流程,不斷改進臨床壓瘡護理質量[9]。患者壓瘡危險因素的識別及壓瘡風險評估表的運用,是壓瘡危險分級中的重要依據(jù),輕度、中度危險患者由手術室壓瘡負責人進行監(jiān)控,而高度、極度危險患者則由造口治療師臨床會診并給出專業(yè)護理措施,該模式對壓瘡護理質量及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周麗芳等[10]采用自制手術室壓瘡風險評估表對患者進行評估,在準確評估壓瘡風險的基礎上采取相應護理措施,有效降低了壓瘡發(fā)生率。護理人員依據(jù)壓瘡危險分級結合壓瘡風險評估,制定相應術中壓瘡護理內容,可最大程度避免術中壓瘡的發(fā)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壓瘡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壓瘡護理小組模式對術中壓瘡的預防護理效果好。正確判定患者壓瘡高危是預防壓瘡的前提,以往護理模式存在較高的誤判率及漏判率[11-12], 這也是導致壓瘡多發(fā)的因素之一,本研究手術室護理人員接受培訓后壓瘡風險評估能力大大提高,降低了患者壓瘡假陽性率與假陰性率,準確性得以提高,節(jié)約了大量臨床護理力量,對患者壓瘡預防效果及護理質量的提升具有雙重意義[13]。
壓瘡護理小組的實踐表明,手術室護理人員壓瘡護理意識得到強化,護理責任心得以加強[14],同時改變了以往經驗型護理為主的壓瘡護理模式,使得壓瘡護理流程程序化、規(guī)范化,有效改善了壓瘡護理效果[15]。
綜上所述,壓瘡護理小組可有效提高手術室護理人員壓瘡認知水平及壓瘡風險評估能力,降低壓瘡風險誤判率及漏判率,并降低臨床壓瘡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