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不少爸爸媽媽,都是“陪孩子”的典范:送孩子上學、陪孩子寫作業(yè)、睡前給孩子講故事……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孩子偏偏不領情,甚至不喜歡父母這樣的陪伴。這是為什么呢?
事實上,只有當我們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評價,只是單純看見孩子當下的樣子、當下的感受,并愿意和這個真實的人在一起,分享時光,這才是真正的陪伴。
我們小區(qū)有個全職媽媽,經??吹剿粋€人帶著女兒在外面玩兒,每次看到她的時候,都見她躲在一旁,低頭看著手機,女兒在一旁自己玩兒,母女倆之間幾乎沒有交流。女孩婷婷今年六歲了,跟同齡的孩子比起來顯得很安靜,不太合群,一個人在角落里靜靜地玩兒,時不時看向媽媽的方向,生怕媽媽離開一樣……
這些場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很多父母以為,只要在孩子身邊陪著就是陪伴,哪怕是拿著手機,心不在焉地跟孩子說話,或者就是看著孩子,其實這都不是真正的陪伴,甚至可以視為無效的陪伴。低質量的陪伴對孩子來講,是一種傷害。沒有回應的陪伴就不會有愛的鏈接。
作為父母,我們曾一度認為,父母尤其是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越長,孩子的未來會越幸福。然而心理學家的研究發(fā)現,對于3~11歲的孩子,父母參與度過低的陪伴,反而會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孩子的內心極其的敏感和脆弱,即便是嬰兒,已經能對養(yǎng)育者的心理活動以及情緒保持極其敏感的感知能力,他們能夠透過撫養(yǎng)者的表情、聲音、肢體動作,來感知養(yǎng)育者的內在狀態(tài)。
在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孩子需要的是積極的回應,如果這種回應是被動的或者只是敷衍了事,那么父母孩子之間的鏈接是無法建立起來的,沒有鏈接就沒有流動的愛。
與孩子在一起,哪怕只是眼神的交流,或與孩子簡單的幾句對話,或是和孩子玩耍片刻,都會讓孩子感受到母親的關注,這會給孩子內心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和安全感。
父母的參與度,其實就是對孩子的接納和尊重度,是愛孩子的最高體現。
每個父母都想做好父母,從教育理念上來講,我們這代要比我們的父輩在認知層面上了解得更多。
但我們還是多了許多“要求”??珊⒆邮菣C器嗎?是否我們付出了愛,付出了關心,我們就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得到孩子的回饋,作為我們成為好父母的嘉獎?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么功利,當我們放下工作,放下手機陪伴孩子的時候,我們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而只是因為所謂“好父母”的標準是這樣的,所以我們也要這樣做。
但是這樣做的過程中,我們是有期待的,我們一直希望孩子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去做,否則我們就會為自己的付出感到憤憤不平,掉入受害者模式。
“就為了陪你,我這一天啥也沒干,可是你呢……”
“自打你出生,我連一個完整的電視劇都沒看過,不就是為了陪你嗎?你爭氣了嗎?”
……
有位其他方面很出色的媽媽,在和我聊天的時候,她總會說:“帶孩子很煩,陪他們玩是在浪費時間,最主要的是他什么也學不到,總是傻乎乎地玩。”難得她有一次陪孩子,決定趁著休息日帶孩子去博物館,可是孩子并不想去,他就想讓媽媽帶他去游樂場玩。媽媽覺得好不容易有空陪陪孩子,得“有意義”,要能學到東西,才不枉費自己犧牲了大把的工作時間。后來,孩子拗不過媽媽,去了博物館,但是他全程無精打采,最后悻悻而歸。
這個年齡的孩子,需要媽媽給予愛的滋養(yǎng),心靈的陪伴,當他感覺到足夠安全,感覺到被愛時就會有能力去愛別人,有精力把興趣轉向外界,去探索世界的奧秘。真正高質量的陪伴應該是全情地投入,應該是雙方都享受的親子時光,你在陪伴孩子,孩子也在陪伴你。
海沃塔是一種猶太人家庭傳承的學習方式。你可以把“海沃塔”理解為猶太精英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聊天模式,他們的聊天不是閑話家常,而是有意識的,每天固定時間的頭腦風暴。
在猶太家庭里,周末的安息日,是全家的聚餐時間,也是一起“海沃塔”的時間。家長不會叫小朋友“好好吃飯別說話”,而是邊吃邊討論各種問題。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與孩子交流的時間,可以是接送上下學的路上,也可以是晚餐時間。
海沃塔包含了三個核心因素,即:傾聽和表達、探索和聚焦、支撐和挑戰(zhàn)。
這三個核心的關鍵在于,父母不評判的接納和父母的參與度。而這兩個關鍵點決定了父母對孩子尊重,即對孩子無條件的愛。這對于建立孩子的高自尊至關重要。
臺灣家庭教育,在親子陪伴方面最有效的研究成果當屬“123”法則。
所謂“123”法則就是,每天 1次,每次20分鐘,父母與孩子做3件事的任意1種。
3件事包括:一起讀書、一起玩游戲、一起聊天。
在臺灣多年的實踐證明,每天按照“123”法則進行一次高質量的親子互動,比長時間漫無目的地膩在一起強百倍!
我有一個朋友堅持每天在女兒寫作業(yè)的時候,讀書寫文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父女倆靜靜地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埋頭紙筆之間,雖然靜默無聲,但卻在無形中營造出了一個濃郁的家庭文化氛圍。
偶爾女兒遇到難解的習題會跟父親討論一下,父親讀書讀到精彩部分也會在女兒休息的時候分享給她。寫作業(yè)再也不是孩子一個人的枯燥勞動,而變成了一段難得的和父母親獨處的時光。
在日復一日的共同學習中,女兒在父親的潛移默化之下,愛上了閱讀,學會了父親讀書寫作時的專注,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父親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而父親呢,在陪伴女兒的過程中,放棄對電子設備的依賴,在靜靜的陪伴中,沉下心來讀書碼字,從每日的繁忙喧囂中解脫出來,覺察自己的內心。
真正細水長流、高質量的陪伴是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高質量的陪伴,離不開留白,留白是給予孩子心靈上自由的空間,給予他們自我探索世界的機會。高質量的陪伴,意味著在孩子需要回應的時候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而在孩子需要獨處時,給予足夠的空間。順其自然,放棄控制,是每個父母畢生都要學習的功課。(文章來源:曲偉杰心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