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文博
以刀刻為表現手法的古代經典藝術作品,不勝枚舉,出土實物歷史最久者當屬甲骨文,而后金文、石鼓、金石印章等。印章,又稱為印信、圖章、戳子。發(fā)展至明清時期,印章便已成為典型的文人表情達意的藝術表現樣式,被稱為篆刻藝術。篆刻藝術,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結合來制作印章的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篆刻興起于先秦,盛于漢,衰于晉,敗于唐、宋,復興于明,中興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先秦古璽、秦漢古印為后世篆刻藝術流派紛呈的濫觴。尤其是漢印,異彩紛呈的風格特點更是后世師法的典范,深深影響兩千年之久,更為明清篆刻家所青睞,是研究篆刻藝術的不二法門。然秦漢篆刻藝術以實用為第一要務,充分顯示印主人的身份、地位、用途等。至明清,重意象和神采,重作者的情感注入與精神表現,而弱化其實用功能的雕龍鏤鳳,著實將文人精神與技術手段做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文人篆刻自宋元后逐漸興起,至明清達到一個高度。這既是對秦漢印章藝術的復興,又是對后世文人情結釋放的促進與提高,是篆刻發(fā)展的黃金期?!稇?zhàn)國策·趙策二》中記載:“忠可以寫意,信可以遠期。”忠誠的方式正是公開表達心意的結果,這就使篆刻藝術異彩紛呈的表達有了理論的指引。篆刻藝術成為追溯傳統(tǒng)、寄托志向、抒發(fā)情懷的途徑,不得不說給實用篆刻注入了源頭活水,使其生命力更加鮮活,這也正印證了鄧石如等篆刻家“印外求印”的思想。
王文博 為官避事平生恥 4cm×4cm 2018
王文博 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3cm×2cm 2018
王文博 夢里潮平兩岸闊 4cm×4cm 2017
王文博 東坡門前走狗 3cm×3cm 2017
王文博 方叔蒞止 2.5cm×2.5cm 2017
王文博 騁懷 3cm×3cm 2016
王文博 小隱(附邊款) 2cm×1.5cm 2018
王文博 云深不知處(附邊款) 2.8cm×2.8cm 2017
王文博 聞道 1.8cm×1.2cm 2017
我是打心眼兒里喜歡篆刻,不光是因為能做雕蟲之事,更重要能表達我內心的追求,能將我的想法以這種方法顯現,實在是“方寸之間,氣象萬千”的暢懷遨游。從小時候用木頭塊兒刻字到現在也有十來年的時間了,臨摹秦漢宋元明清古印不可勝數,其就像維生素一樣,給人以身體營養(yǎng)的補充。我總想在現階段追求一種清新靜氣的表達,平正而不失靈動,干凈利落而不失線條的勁挺之姿。我想:無論書畫還是篆刻,在臨摹創(chuàng)作中,始終不能丟失的就是靈魂的注入,僅僅靠技術是不能達到思想這個終極的道的。我喜歡黃牧甫篆刻的意味,大概是因為我看到的篆刻史里面很少能有他那樣天真爛漫的表現。我們都在用一種方法表現技術手段的精熟,他卻在用似乎不會刻印的感覺來表現稚拙,即熟后生的高境界。這是一種高度,一種不與人同的孤格高標。我也是沿著他篆刻的腳步前行,吸收與釋放,追求思想與技術的統(tǒng)一。學習不能一蹴而就,應是循序漸進的,階段的成長有階段的特點和追求?,F階段,我特別追求孫過庭《書譜》中“初學分布,但求平正”的意味,我慢慢地積累來表現這份平正,等弄懂了這份平正,我想離險絕就不遠了……
學習任何的藝術門類都須要持之以恒,技法是鍛煉技術的手段,思想是延續(xù)技法的生命力的指引,二者缺一不可。深諳此理后,如不能言的石頭一樣,默默地感受四十年樓居的寂寞,方能有大鵬直上九萬里云霄的英姿。為此,曾賦詩一首以自勉:
捉刀工石聞妙音,
安處雕蟲寂寞身。
若能略略傳大化,
石既不言最可人。
王文博 功崇惟志 3cm×3cm 2017
王文博 天朗氣清 3cm×3cm 2018
王文博 錢塘觀潮 2.5cm×2.5cm 2018
王文博 無上清涼 2cm×2cm 2017
王文博 有鳥高飛 亦傅于天 3.2cm×3.2cm 2017
王文博 盡如人意 3cm×3cm 2018
王文博 東坡門前走狗(附印石) 3cm×3cm 2017
王文博 晴窗一日幾回看(附邊款) 2.7cm×1.8cm 2018
王文博 養(yǎng)根俟實 加膏希光 4cm×4cm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