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杜曉君
首都博物館
內容提要:本文從現(xiàn)有明確出土地點的漢代畫像石圖案中,通過對圖像的解讀、比較與研究,溯源約兩千年前祈雨圖像的原始宗教起點,說明在中國農業(yè)社會經濟形態(tài)中,祈雨儀式對農民有重要的精神支撐作用。
目前所知最早的“祈雨”圖像出現(xiàn)在距今約兩千年前東漢畫像石上。古人祈雨,一般用土龍曬太陽,加上神秘儀式和咒語。我們找到的這幾張與祈雨題材相關的圖像,多配置在墓室中室頂部,表達的是漢代人對自然神權威的膜拜,很難斷定這就是當時一種祈雨儀式圖像記錄。但是,當今天分析清代龍王廟壁畫的內容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題材的組合,還是神仙的造型,都是如此相近。祈雨是不發(fā)達的原始農業(yè)社會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儀式,人們對上天進行降雨祈禱,也就形成對天神的崇拜。所以,推測漢代畫像石中的雷公、風伯、雨師、電神、龍神應是清代龍王廟諸雨神的起源?!捌碛陥D”題材辨識應考慮有以下幾種:
雷公,又稱雷神或雷師,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雷之神。打雷下雨,滋潤萬物,乃屬自然現(xiàn)象,祈雨是古代人們生產勞動中的一件大事。所以,神話中的雷公應是祈雨之神。雷公在《山海經》中被描述為:“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盵1]漢代畫像石中雷公圖像以擊鼓為特征,“雷,天之鼓也”[2]。雷公的形象是“圖雷之狀,累累如連鼓之形。又圖一人,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其意以為雷聲隆隆者,連鼓相扣擊之音也……畫仙人之形,為之作翼。如雷公與仙人同,宜復著翼”[3]。在漢代圖像中,雷公形象有人首雙翅者、熊面獸身者、鬼面人身者,也有官吏裝束等多種形象,最后演變?yōu)槌R姷墓砻?、鳥喙、人身的擊鼓形象。
雨師,多與風伯在一起出現(xiàn)。在劉向《列仙傳》中,雨師就是赤松子。傳說赤松子曾經是神農氏雨師,專門負責布雨施霖?!俺嗨勺诱?,神農時雨師。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至昆侖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時,復為雨師。今之雨師本是焉?!盵4]《山海經》記載:“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盵5]漢代畫像石中的雨師,以手中持陶罐向下傾水為特征。
風伯,其圖像必定是仙人口中吹風氣。《淮南子》曰:“令雨師灑道,使風伯掃塵。”[6]高誘注曰:“雨師,畢星也;風伯,箕星也?!边h古人們對日月星辰有自然崇拜,箕星是二十八宿之東方七宿最后一宿,箕宿明亮就是起風的預兆,所以將箕宿引為風神。
電神,初由雷公一神兼司雷、電二職,后有電父一詞,大約在唐宋之后,出現(xiàn)電母一詞,與雷公配為夫婦一對?!端问贰酚涗浾痛篑{鹵簿“龍旗隊”中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7]?!帮L雷雨電四者,……如今之塑者耶?……雷取象于震,震則巽之對也,故有雷公、電母之稱,巽為長女,其像婦人而已?!盵8]元代有記錄:“電母旗畫,神人為女子形,衣、朱裳、白袴,兩手運光?!盵9]清代民間將“電母”塑成女子容貌,兩手持圓鏡或銅鈸。
龍神,是中國最為古老的神,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掌控人間?!抖Y儀》中有“土龍致雨”的記載,“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10],遇大旱用土龍招雨,為祈雨主神。佛教典籍中“龍王”概念的傳入對中國民間信仰影響很大,早期傳入中國的佛教典籍中就有龍王經,如晉太康六年(285)的《海龍王經》?!拔妪埻酢痹从谥袊鴤鹘y(tǒng)的五行之說,引入五色、五方的概念,青、赤、白、黑、黃五色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唐宋以后,“龍王”演變成身著朝服、戴冕旒冠的朝廷官員騎龍或者騎馬的形象。
目前查閱到十幾幅與祈雨有關的畫像石資料,選有明確出土地點的七幅圖像介紹如下。
南陽王莊《祈雨圖》(圖1,原名《天帝出行圖》),1983年4月于河南南陽市臥龍區(qū)王莊漢墓出土,尺寸50厘米×170厘米,畫面上層刻三神人共拽引一輛五輪車,輪子用橫杠連接。一神馭之,可辨鬼面,下穿長裙,雙手挽韁,呈站立躬身狀。車上一位天神頭戴小冠,冠頂飾長羽,上衣下裙,躬身。車后隨風伯,鬼面,半裸,雙腿跪狀,口吐云氣,噓氣成風。下層四位雨師在為人間降雨,頭發(fā)后揚,雙手端罐往人間傾倒雨水。
圖1 《祈雨圖》拓本
圖2 《雷神圖》拓本
關于畫面中的這輛車,書中解釋為“五星車”:“五星相連作輪,五星為玉帝星座?!弊屑氂^察,發(fā)現(xiàn)有四個圓輪,大小一致,有橫杠連接。車上兩神中間一橢圓形比四輪要大,懷疑是鼓。但也有另外的疑問,漢代常見雷公鼓車一般是建鼓車,車中間豎桿支鼓,鼓上有旗幡。這里完全不是。所以,暫從“五星車”一說,雷公身份不能確定。但是,風伯、雨師特征明顯,屬于祈雨題材。
徐州紅樓祠堂《雷神圖》(圖2),1957年出土于徐州銅山縣紅樓祠堂,為頂蓋石,尺寸110厘米×210厘米。畫面分前后兩個部分,右側為前部分。
下層:二位神仙。前者為電神,頭戴小帽,軀半裸,短裙,赤足,雙臂張開,雙手持帛帶下垂,帛帶端頭為圓形,似在擊鈸。后者用繩索拖著五鼓的神仙,上身半裸,下身短褲,赤足,腳下為云氣。身前有一條游龍,張口立起,與神仙相對。
上層:共三位。前者回身而立,頭戴高冠,身穿長襦寬袖袍,足穿鞋,雙手捧一長頸圓腹壺,喇叭壺口中似有一股仙氣冒出。下端為持罐雨師,高冠,身穿襦袍,半跪姿,足穿鞋,手持罐傾水。其上方一神龜口中吐火,人首側面,戴小冠,長頸有鱗,橢圓形龜背,前臂長,持喇叭火筒,筒口有火焰冒出。其下有一只神龜馱之。再后為騎象的象奴,手持馴象長鉤。
左側為畫面中心,有龍車和魚車二輛,下為三奔龍駕車,車上有熊擊打建鼓。上為三條大魚駕車,馭手為羽人,車廂里坐著一位頭頂大魚的神仙。兩條盤蛇為車輪。車后有兩位仙人,高髻,身著寬袖長襦,雙手相拱,面面相對。
這幅圖中,老熊坐龍車擊鼓、雨師抱罐、五鼓相連等題材都應屬于祈雨內容。
關于這幅畫像石,還有兩種解釋如下:
1.武利華《徐州漢畫像石》(1985年版)解釋:“《百戲圖》,前有一引導,伎人表演和馴象,后有魚車、龍車等?!?/p>
2.武利華《徐州漢畫像石通論》(2017年版)認為是表現(xiàn)《西京賦》“總會仙倡”的內容,屬神仙出游的化裝表演。一人著麗服站立,手持火炬者為演出的指揮者。一位吹喇叭吐火者(吞刀吐火),一位雙手持瓶倒出水注者(畫地成川)。力士扛拉五石鼓(轉石成雷),一持象鉤馴象者(白象行孕,垂鼻轔囷)。魚車上頂魚者是雨師,龍車上擊鼓者是老虎。[13]
作者應是辨識有誤,誤將熊認作虎?!翱倳沙?,戲豹舞羆。白虎鼓瑟,蒼龍吹箎?!盵14]羆,棕熊的古稱。
徐州紅樓祠堂《雷公出行圖》(圖3),尺寸123厘米×289厘米,1957年出土于銅山縣紅樓祠堂,頂蓋石。畫面前有一女性形象,發(fā)梳雙髻,張口吐氣,雙手按腹,身著女裝,交領衫,胸部有密線條的同心圓,似表現(xiàn)為乳房;下著條紋花短裙,裙至膝,露小腿,赤足。如果是風伯,應為男裝戴冠著襦袍,但這里是雙髻短裙,可判定為女像,應為風姨。身后一云車,三奔虎駕轅,車上及車后各置一建鼓,鼓旁各有一只烏龜。車輪為二神龜馱負。老熊交腿盤坐車輿中,執(zhí)桴擊雙鼓,即為雷公。畫面中還有四足神魚、禽鳥、騎虎羽人、熊面神獸各一,另有一組三仙人同騎一虎,一只神鳥以及一位仙人做回望狀等,左右前后相隨。畫面最左側的回望仙人,單髻,著男裝,半袖圓領橫紋衫,短褲,赤足,雙手握帛帶舞動,手中無明顯的圓形銅鈸。但是,其與上面紅樓祠堂同出的《雷神圖》中五連鼓前面的電神造型基本一致。
此圖中熊神為雷公擊鼓,三虎駕車,龜為車輪,龜馱建鼓,風姨開道,水中神魚、水禽、電神等圖像均含有祈雨內容。
這幅畫像石還有多種解釋,如下:
圖3 《雷公出行圖》拓本
1.2018年北京山水美術館與中國漢畫協(xié)會舉辦中國漢畫大展,展板中解釋:“《雷公出行圖》,畫面表現(xiàn)了天上仙界的情景。刻有張口按腹的云神,云神后為一云車,三虎駕車,車下有二龜相馱,車上有熊面仙人持桴擊鼓。”
2.武利華《徐州漢畫像石》解釋:“《百戲圖》,內容有 ‘熊車、龜戲、魚戲、虎戲和伎人等’?!?/p>
3.武利華《徐州漢畫像石通論》又有另外解釋:“一輛虎車上,老虎執(zhí)桴擊鼓,鼓由一只烏龜馱負。車前有風伯吹風,有大雀、烏龜、四腿魚、持瓶子表演者,做‘畫地成川’的表演?!弊髡甙褕D像比對為漢張衡《西京賦》記載“總會仙倡”中的節(jié)目,如“吞刀吐火”“畫地成川”“蟾蜍與龜”等魔術。[16]
關于上述作者對圖像的解讀,從目前拓本觀察,有三處辨識有誤:1.“老虎執(zhí)桴擊鼓”應為熊擊鼓;2.“風伯”是女裝,應改為“風姨”;3.“手持瓶子的表演者”是雙手持帛帶,未見瓶子。
嘉祥武氏祠《雷神出行圖》(圖4),乾隆五十一年(1786)山東嘉祥武宅村出土,位于武氏祠左石室屋頂前坡西段,約刻畫于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尺寸129厘米×169厘米。畫面一共四層。由下至上,第三層、第四層題材應與祈雨相關。
第三層,從左側(圖像自身為左右)依次為:
第一組,為雙龍拱虹。雙龍彎弓,龍首向下,稱為與雨有關的虹,上有一位趴伏者,手中持一個圓形物,應是水罐。持水罐者即為雨師。拱虹下有神人雙手各執(zhí)錘、鉆,俯身擊打一位披發(fā)伏地者。拱虹外有兩位神人雙手各執(zhí)錘、鉆。
第二組,車前上方有四位雨師,人面?zhèn)仁祝L發(fā)后飄,著長裙,雙手抱一個水罐。身后三位雨師,依次為背挎圓底水罐者,戴帽,側首,雙手抱一長方形的物件,身側斜挎一個長頸平底鼓腹水瓶。其身后有二人,戴帽,短衣短褲,共扛拉一繩。身后又伏一羽人,回首張望。均做奔走狀。
第三組,雷公為人形,頭戴高冠,著寬袖襦袍,乘坐云車,執(zhí)桴擊鼓。在車身兩側各置一建鼓,鼓上有幡。云車前有三人用繩索拉拽,三人均著短衣褲,做躬身用力狀。
第四組,風伯,跪坐,張口吹氣。二羽人圍繞。
第四層,共三組畫面。由左側起:
第一組,一人執(zhí)笏恭立,二人執(zhí)笏跪迎。
第二組,以龍駕云車為主畫面,龍立姿駕云車,三朵云為車,上托一個圓形鼓,鼓上有一仙人立姿回身。鼓車前后各有兩騎羽人騎翼龍奔馳。車后云層內還有兩位飛仙。
第三組,以云車為主,車上二位神人,車中間羽人高大,人首,頭戴鳥羽冠,身有雙翅。羽人前一小仙為馭手,拉住一龍尾,三條翼龍駕云車奔跑,周圍亦有云龍、羽人飛翔。
畫面題材中有龍神駕云車出行,雨師背提水罐,雷公擊鼓,風伯吹風,還有雙龍成拱虹。這些題材都與祈雨相關。
南陽英莊《雷公虎車圖》(圖5),南陽漢畫館藏。1965年南陽宛城區(qū)英莊出土,為前室頂石,尺寸78厘米×147厘米。畫像為雷公車,三只翼虎牽引飛奔,凌駕于云氣之中。雷公有羽翼,頂戴小冠,冠上有羽毛,坐在羽葆飄揚的鼓車之上。前有羽人馭手,車中立桿,桿上支鼓,桿頂有長幡飄揚。
安丘《雷神出行圖》(圖6),原件藏于安丘市博物館。1959年出土于山東安丘市董家莊,尺寸125厘米×188厘米,刻畫于東漢晚期(147—220)。畫面左側以云龍車為前導,車下有云龍作車輪,可辨云朵后有二龍頭探出。車上豎有三建鼓,雷神肩生雙翼。其座是一只大鳥,可辨鳥頭、鳥喙、羽翅。車前有二羽人往前拽車。畫面最右側,車前有五位仙人行走。車上方有一女像,頭梳雙髻,著長裙,執(zhí)鞭,應為電母。車后三女執(zhí)鞭,一女頂圓盆,一男雙手執(zhí)圓形袋狀物壺。風伯跪地吹風,再外為日輪三足鳥以及數位仙人。
這幅圖中雷神擊鼓鳴雷、風伯吹風催雨、電母鞭擊閃電,都應是《祈雨圖》的題材。
圖4 《雷神出行圖》拓本
圖5 《雷公虎車圖》拓本
圖6 《雷神出行圖》拓本
圖7 《風伯、百戲、車馬、人物圖》拓本
與《中國美術全集·山東漢畫像石》圖一三七解釋中有三點不同:1.“車有翼”。經觀察,應為鳥座,所以有羽翼。2.雷車下有云和龍,介紹中沒有觀察到龍的出現(xiàn)。龍是行雨的主神,所以,它的出現(xiàn)很重要。3.雨師持壺的形象還需要再考證,雙手持物似壺,但不能確定,故雨師定名須慎重。
濟寧《風伯、百戲、車馬、人物圖》(圖7),中國漢畫大展中山東濟寧市漢文化博物館一幅拓本,尺寸120厘米×136厘米。百戲圖中有“風伯”,口吹大風,形象很容易辨認。但從整體畫面內容來看,似與祈雨無關。
在漢畫像石拓本中,還有三幅“風伯吹屋圖”,風伯吹屋,頂掀柱折。分別出土于汶上縣城關鎮(zhèn)先農壇(一幅)、嘉祥縣城東北五老漥(二幅《風伯、胡漢交戰(zhàn)畫像》),這里的“風伯”應該與祈雨無關。[20]
從以上漢代畫像石拓本圖像分析,漢代畫像石拓本中的風伯、雷公、電神、龍神形象特點突出鮮明,辨識容易,畫面題材組織也是規(guī)矩有序,有一定的規(guī)格要求。在一幅被考證為清代遺留的龍王廟(延川縣關莊鎮(zhèn)關家莊龍王廟)壁畫《雨畢回宮圖》(圖8)中,我們依然能夠看到龍王、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的形象。兩千年前的圖案與清代龍王廟壁畫中的相同題材組合,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通過分析漢代祈雨圖,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國農業(yè)文化的深厚,龍王祈雨信仰是以一種穩(wěn)定的農業(yè)經濟為背景代代相傳。漢代祈雨圖像與清代龍王廟祈雨壁畫題材的類同,是兩千年延綿不斷的歷史傳承的必然結果。
圖8 雨畢回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