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身茂 程群柱 劉桂娟 王瑞霞
?
晚清報刊中真菌及大型真菌栽培文獻史料價值評述(一)
賈身茂1程群柱2劉桂娟3王瑞霞4*
(1. 河南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08;2. 河北省隆堯縣農(nóng)業(yè)局,河北 隆堯 055350;3. 河北平泉食用菌產(chǎn)業(yè)技術研究院,河北 平泉 067500;4. 《食用菌學報》編輯部 上海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國家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 201106)
以晚清報刊上刊載的真菌和大型真菌栽培的40份(專篇、專著或章節(jié))文獻為依據(jù),梳理分析后發(fā)現(xiàn):1890年西方雙孢蘑菇栽培技術經(jīng)傅蘭雅在《格致匯編》撰寫的《西國名菜嘉花論》一文傳入我國,該文首次在食用菌栽培文獻中使用了“菌種”一詞。1903年連載在《農(nóng)學報》上的《農(nóng)作物病理學》一書中首先使用了“真菌”一詞,并介紹真菌在植物學上的分類地位、本質(zhì)特征、大型真菌的形態(tài)結(jié)構、營養(yǎng)和繁殖等。晚清時期西方栽培的大型真菌只有雙孢蘑菇1種。晚清文獻報告日本栽培的有香菇、雙孢蘑菇和松口蘑3種。報告晚清時期我國傳統(tǒng)栽培的大型真菌有茯苓、木耳、香菇、草菇、銀耳5種,還有口蘑等多種食用菌及數(shù)種毒菌。晚清時期的真菌及大型真菌栽培的文獻,具有真菌學萌芽的學術價值,對大型真菌栽培技術發(fā)展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晚晴;報刊;真菌;大型真菌;栽培;文獻;史料價值
16世紀至19世紀中葉的西方,在相繼完成地理大發(fā)現(xiàn)、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和產(chǎn)業(yè)革命之后,其科學、文化出現(xiàn)了革命性的飛躍。生物科學的進步帶動了真菌學的發(fā)展,以近代科學為基礎的西方大型真菌栽培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茯苓、黑木耳、香菇、草菇和銀耳5種大型真菌的傳統(tǒng)栽培,在我國延續(xù)了數(shù)百年至上千年,直至近代,都沒有大的改變,長期處于半天然半人工的栽培狀態(tài)。而西方的雙孢蘑菇和日本的香菇等栽培,則獲得較快的發(fā)展。晚清時期西方近代真菌學理論和大型真菌栽培技術的傳入,大大推進了我國大型真菌從傳統(tǒng)栽培向新法栽培轉(zhuǎn)變的歷史進程。
中國近代史上的所謂“西學東漸”,是指西方近代學術文化向代表東方文明的古老中國的傳遞過程。我國接觸西方的科學文化,始于明朝末年,這和耶穌會教士來華傳教有密切關系。而真菌理論知識及大型真菌栽培技術傳入我國則始于晚清,據(jù)目前查到的文獻,最早在我國第一份科學期刊(上海)出版的是《格致匯編》之光緒十六年(1890年)春、夏季號上連載的“西國名菜嘉花論”[1]一文。該文在第一部分“西國常種上等菜類”中,將“園中常種有益之菜以類分之:一為常菜類,二為豆類,三為薯類,四為生菜類,五為蘿卜類,六為瓜類,七為芹類,八為蔥類,九為茄類,十為香菜類,十一為菌類”?!熬悺辈糠纸榻B西國雙孢蘑菇的美味及其應用菌種栽培的技術,這是我國食用菌栽培文獻中首次出現(xiàn)“菌種”一詞。
從1890年起,在晚清出版發(fā)行的報刊中不斷有真菌和大型真菌栽培的文獻出現(xiàn)。據(jù)目前已經(jīng)查到的資料統(tǒng)計,在報刊中連載的翻譯自國外的大型真菌栽培專著有3部;載有長短不一,從幾十字到上千字的大型真菌及其栽培的專篇33篇。其他綜合類圖書中,有《農(nóng)學報》連載翻譯的《蔬菜栽培法》[2](1901),《圃鑒》[3](1902)中刊有的洋菌,《農(nóng)作物病理學》[4](1903)中較早使用“真菌”一詞,并介紹真菌在植物學上的地位。
近年來,關于晚清時期刊載的大型真菌及其栽培的專篇文獻,蘆笛及筆者已撰文數(shù)篇[5~12]予以梳理綜述,但都較少涉及對晚清末20余年(1890—1911)報刊上真菌及大型真菌栽培文獻史料價值的系統(tǒng)和全面的評述。本文以3冊食用菌栽培專著、33篇大型真菌及其栽培專篇和《蔬菜栽培法》《圃鑒》《農(nóng)作物病理學》及《西國名菜嘉花論》等文獻為依據(jù),進行整理、歸納、分析和評述。其他期刊,如《國粹學報》(1905—1911)雖然連續(xù)刊登了8幅18種大型真菌圖畫,但其物種的科學名稱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農(nóng)學報》中的《吳蕈譜》(1683)不屬于晚清時期的文獻,本文均不予評價。
(1)晚清報刊中連載翻譯的3冊食用菌栽培專著?!都揖L養(yǎng)法》[13]一書的著者為威廉母·和爾康尼(William Falconer)(美),侯官陳壽彭譯。譯文于1898年8月至9月分5次連載在《農(nóng)學報》第39~43冊上,內(nèi)容是雙孢蘑菇的栽培技術。據(jù)蘆笛報道,該書譯自著者1897年3月出版的《如何種菇》(How to Grow Mushrooms)一書[6]。
注:左為《蕈種栽培法》提要,右為《家菌長養(yǎng)法》正文末頁。
《蕈種栽培法》[14]一書的著者為本間小左工門(日),山陽林壬譯。譯文刊登在1900年9月《農(nóng)學報》第117冊上。據(jù)蘆笛報道,此書譯自著者1898年5月出版的《蕈種新栽培秘法》(東京興農(nóng)園出版)一書[6]。在清末出版的《農(nóng)學叢書》不同版本中,如上海圖書館館藏的清·上海農(nóng)學會輯7集82冊本,或清·慕韓輯42冊本,均將《家菌長養(yǎng)法》和《蕈種栽培法》分別與其他書合訂成冊。唯上海圖書館館藏的羅振玉輯,北洋官報局出版的25冊本,將兩書合訂成一冊,且在《家菌長養(yǎng)法》及《蕈種栽培法》正文前都加有提要(圖1)。
《種法國菌》[15]1908年連載在《農(nóng)工商報》第39期、第41期上。該書的來源,書內(nèi)有說明,“茲有佛山某君新購得法國菌種一箱回粵”“并箱內(nèi)夾附法國菌植法一書”“此書系法國文字,茲本報托謝平安譯出”。內(nèi)容是用菌種栽培雙孢蘑菇技術。該書未見單行本發(fā)行。蘆笛曾在《食藥用菌》2014年第2期《法國雙孢蘑菇菌種及其栽培技術傳入中國之時間考》[16]一文中錄出,并且指出民國時期其曾被《生利指南》(1918)一書部分收錄,并充實了一些內(nèi)容,題為《菌類栽培法》。經(jīng)筆者查尋,《生利指南》一書中之《菌類栽培法》充實的內(nèi)容,來源于《家菌長養(yǎng)法》中部分內(nèi)容。
(2)晚清報刊中連載翻譯的3冊含有真菌和大型真菌栽培的綜合圖書?!妒卟嗽耘喾ā穂2]一書,為日本福羽逸人著,山陽林壬譯,連載在《農(nóng)學報》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第152~158冊,介紹的是洋菌,即雙孢蘑菇的栽培技術。內(nèi)容包含性形、培養(yǎng)法、菌種調(diào)制法、種類、蟲病等部分,有插圖4幅,分別為蘑菇子實體形狀、窖室中的菌床、培養(yǎng)料發(fā)酵梯形堆和箱裝菌絲片菌種。
《圃鑒》[3]一書,為日本農(nóng)學士山田辛太郎著,譯文刊登在《農(nóng)學報》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第186~187冊。其中“六十一洋菌”敘述的是雙孢蘑菇的栽培技術。譯文未分節(jié),有插圖1幅,為雙孢蘑菇子實體。
《農(nóng)作物病理學》[4]一書,為日本出田新著,譯文刊登在《農(nóng)學報》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第212~215冊。其較早使用了“真菌”一詞,且說明了其在植物學上的分類地位,大型真菌的形態(tài)特征、營養(yǎng)特點,以及繁殖等。有插圖3幅。
(3)晚清報刊中的大型真菌及其栽培的文獻專篇33篇。此33篇按時間先后順序依次見參考文獻[17~49]。其中,《法國菌利》[26]、《建菌開盤》[28]和《麻菌之特產(chǎn)》[49]3篇筆者尚未查到原文。《種冬菇新法》[36]的冬菇指雙孢蘑菇,《日本冬菰栽培法》和《日本冬菇選木法》中的冬菰、冬菇指的是香菇(),《松菌人工繁殖法》中,松菌指的是松口蘑(),《麻菌之特產(chǎn)》的麻菌當指的是草菇()。《辨茸》篇是《教育世界》雜志上1906年7月第12期的一篇93字的短小文獻,介紹普國文部大臣要在各校學生中開展辨認“茸”的知識教育,以免由于分辨不清有益的和有害的“茸”,而誤食,危及生命?!斗N木耳法》[37]篇首先介紹:“貨分幾等,有名白耳,有名云耳,有名花耳”,其后介紹我國和日本的栽培法,最后介紹我國香菇的傳統(tǒng)栽培技術?!掇Α菲恰督逃s志》“教授資料”欄目中的“小學理科教材”,介紹了幾種無毒蕈和幾種有毒蕈,還介紹了“有毒蕈與無毒蕈之區(qū)別”,內(nèi)容較多,本文將專題介紹。
(4)晚清報刊中綜合論文中含有食用菌栽培的文獻1篇。晚清報刊之綜合論文中含有食用菌栽培的文獻1篇,即我國最早辦的科學期刊《格致匯編》上的《西國名菜嘉花論》[1],作者是該期刊主編、英國學者傅蘭雅(John Fryer 1839—1928)。該文連載在1890年春、夏季號上,其“菌類”介紹了雙孢蘑菇的美味及其用菌種栽培的技術。文中“菌種”一詞是首次在晚清食用菌文獻中出現(xiàn)。
(1)刊出的報刊。據(jù)查閱,從1890年《格致匯編》春、夏季號上連載的“西國名菜嘉花論”一文,首次介紹英國雙孢蘑菇用菌種栽培后,一些報刊上就不斷刊出有關真菌和大型真菌栽培的文獻?,F(xiàn)就查閱到的報刊種類統(tǒng)計,約有15種之多,其中,除《格致匯編》刊出含食用菌內(nèi)容的綜合論文1篇外,其后有《農(nóng)學報》連載食用菌專著2冊,連載含真菌內(nèi)容綜合圖書3冊,刊出專篇4篇?!稄V東勸業(yè)報》連載食用菌專著1冊,刊出各類大型真菌論文10篇?!逗鄙虅請蟆房龃笮驼婢耘喔黝愓撐?篇?!督鬓r(nóng)報》刊出論文2篇。其他10種報刊,包括《格致新報》《知新報》《南洋七日報》《集成報》《萬國公報》《教育世界》《重慶商會公報》《教育雜志》《國風報》《湖北農(nóng)會報》,均刊出1篇專文。以《農(nóng)學報》《廣東勸業(yè)報》和《湖北商務報》刊載的真菌及大型真菌栽培文獻的數(shù)量較多。其中《農(nóng)學報》連載了從美國翻譯的《家菌長養(yǎng)法》和從日本翻譯的《蕈種栽培法》2冊專著,含洋菌栽培的綜合圖書《蔬菜栽培法》和《圃鑒》,以及有介紹真菌知識章節(jié)的《農(nóng)作物病理學》,另外還有大型真菌專文4篇。
(2)刊出的大型真菌種類。晚清15種報刊中,記載有大型真菌10種(類)以上,還有毒菌。大型真菌中,以涉及雙孢蘑菇栽培的文獻數(shù)量最多,包括專著2冊,綜合圖書2冊,專篇5篇,綜合論文1篇;其次是香菇,有專篇9篇;再次是草菇,有專篇4篇;其他大型真菌有木耳專篇3篇,茯苓專篇2篇,冬蟲夏草專篇2篇,口蘑、白木耳、毒菌、松菌各1篇;蕈種專著1冊;真菌知識綜合圖書1冊《農(nóng)作物病理學》,專篇1篇《世界唯一大菌》;綜合文獻專篇3篇,為《辨茸》《蕈》《建菌開盤》。
(3)刊出的大型真菌及其栽培技術所屬國別。晚清15種報刊中,報告包括英國、美國、法國,栽培的食用菌只有洋菌(雙孢蘑菇)一種;日本栽培的食用菌有雙孢蘑菇、香菇和松菌(松口蘑);德國發(fā)現(xiàn)一大菌——《世界唯一之大菌》;我國從古代傳統(tǒng)栽培的茯苓(云南、安徽)、木耳(湖北)、香菇(福建、江西)、草菇(廣東、江西贛州)、銀耳(四川、云南、兩湖等)等5種大型真菌一直延續(xù)到晚清,還報告有雙孢蘑菇(廣州佛山從法國引進)、口蘑(直隸宣化、張家口)和毒菌(重慶)。雖然我國栽培的種類多,但文獻的大部分文字較短,而翻譯西方和日本的文獻大部分都比較長。
晚清報刊中介紹真菌知識的文獻,較早見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連載于《農(nóng)學報》第212~215冊的《農(nóng)作物病理學》[4]一書。該書“第二編原因于寄生植物之植物病”之“第一章原因于寄生隱花植物者”的“甲、通論”之“第一節(jié)菌類一斑”中,較早地使用了漢語“真菌”一詞,還對真菌及其基礎知識,如在植物學中的地位、特性、營養(yǎng)、繁殖、生長過程等作了介紹。真菌屬于植物中的隱花植物,該文獻首先介紹了真菌在植物中的分類地位。
(1)顯花植物與隱花植物的區(qū)別。在“第一節(jié)菌類一斑”第一段中介紹:“顯花植物、隱花植物等之分類,非學術上之分類也,為便利云爾。顯花植物者,開花結(jié)實,實中藏胚,以供保存種類之用。隱花植物無花無實,惟有一種細微之胞子,以供保存種類之用?!?/p>
(2)隱花植物的分類及其特征。在“第一節(jié)菌類一斑”第二段中,介紹了隱花植物的分類及其特征:“就大別之隱花植物,為菌藻門、蘚苔門及羊齒門。……菌藻門,賅變形菌、細菌、真菌類等,言,全體唯自柔組織,或單細胞而成。真菌類之種類頗多,形狀構造、生殖法等,亦各不一。然體中無葉綠質(zhì),故不能獨立而生活,必寄生于生物或死體以攝取養(yǎng)分焉。抑寄生者,謂一種生物在他種生物或生物死體上,以得食物,及居住之現(xiàn)象也。營寄生,曰寄生植物,或寄生動物,被化(本文作者注:“化”為“他”誤)種寄生者,曰宿主。寄生之種類有數(shù)種,然以其主要言,別為二,一寄生于動植物之死體,是謂死物寄生,一寄生于動植物之活體,是謂活體寄生。”介紹隱花植物可分菌藻門、蘚苔門及羊齒門,真菌屬菌藻門,真菌種類頗多,形狀構造生殖法等亦各不一,真菌體中無葉綠質(zhì),靠利用其他生物生活,是寄生植物等。
(3)菌類中之高等者形態(tài)構造。在“第一節(jié)菌類一斑”第三段中首先介紹了菌類中一些高等者與低等者:“菌類中為世人所皆知者,松蕈、椎蕈、青頭菌、松露、靈芝、猿眼、木耳等是也,此類乃菌類中之高等者。實則下等菌類,此類頗多,其寄生于作物,而惹起疾病,大抵屬下等菌類?!敝赋龃笮驼婢谐R姷氖秤镁赊?、椎蕈、青頭菌、松露、靈芝、猿眼、木耳等是菌類中之“高等者”。
在“第一節(jié)菌類一斑”第四段中又介紹了菌類中之高等者形態(tài)構造:“今取松蕈、椎蕈、青頭菌等,而檢視之,第一圖椎蕈(自然大)??梢娪行螤钊鐐阏?,是曰菌傘,其柄則曰菌柄,菌傘之里,有薄片狀之褶襞下垂,是曰菌褶,有無數(shù)之細胞子。試取菌褶一片,以顯微鏡窺之,可知其為數(shù),多細胞密相結(jié)合而成。其外面系圓柱狀之細胞,相倂為列,其先端有柄突出,各附生胞子一個,第二圖椎蕈(自然大)同上,胞子(放大)。此胞子落至地上,而受適當之溫度與濕氣,則能發(fā)芽寄生于植物之朽體,以漸發(fā)育,而為狀如細絲之白色體,分歧錯綜,是曰菌絲,此即菌類之發(fā)育器官也。此菌絲至一定時期,則自其一部,而生無數(shù)小球體,漸次肥大、開展,遂生菌傘及生菌柄,而菌褶,則附生胞子。取新鮮之菌傘,切斷菌柄,置黑漆盆上,經(jīng)數(shù)時間,必見白色粉末,散布盆面,是即胞子也。第三圖切斷松露(注:此處“松露”有誤,應為“椎蕈”)之一部以示其胞子。故松蕈、椎蕈、青頭菌等,通常易觸人目之部分,不過為菌類之生殖器官,而其下端,必有白色之細菌(注:此處“菌”字有誤,應為“絲”),細密生焉,惟該菌絲,不至通常蕈類發(fā)生之所,則罕能實見耳。”說明了松蕈、椎蕈、青頭菌的形態(tài)構造等,還有椎蕈插圖3幅,顯示其子實體、菌褶及孢子(圖2)。
注:第三圖“切斷松露之一部以示其胞子”,此處“松露”字有誤,應為“椎蕈”。
(4)《農(nóng)作物病理學》(1903)一書翻譯的真菌專業(yè)術語。該文中翻譯使用的“植物” “顯花植物” “隱花植物” “真菌” “寄生” “宿主” “細胞” “發(fā)育器官” “菌傘” “菌柄” “菌褶” “胞子” “菌絲” “葉綠質(zhì)”等專業(yè)術語,大部分延用至今。對從孢子到菌絲再到子實體的發(fā)育過程描述得也十分詳細。
(5)世界唯一之大菌。在1910年《國風報》之“海外叢談”欄目刊載了《世界唯一之大菌》[46]:“德國都城附近某村,發(fā)現(xiàn)一大菌,直徑三尺三寸,重量三十三磅,此菌僅于四十八時間長成,其生長力之迅,世界無物可比倫?!逼溆涊d德國所見到的某種大菌真菌,名稱不詳,所用單位應是英制單位。(待續(xù))
,E-mail:wangruixia2893@163.com。
S646
B
2095-0934(2018)05-3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