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子
在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史上,王國維與蔡元培是出類拔萃的人物,但比起兩人的相同,王國維與蔡元培的相異更加明顯。
王國維一生都熱愛學問,生平批校的古籍超過200種,寫了62種著作,影響也很廣泛。在日本留學時,王國維即在某著名刊物上發(fā)表過相當數(shù)量的譯作,有時還加些自己的闡述,大幅度介紹近代西方學等領(lǐng)域的前沿信息。后來,王國維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任教,始終將學問視為自己的生命之本,沒有浪費過絲毫光陰。
大王國維九歲的蔡元培則不同,蔡元培終生積極從事社會活動,許多時候都在做官。1898年,他離開北京的翰林院回到紹興,任此地的中西學堂監(jiān)督。1902年,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創(chuàng)辦中國教育會,并任會長,還創(chuàng)立了愛國學社等,均被推為總理。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總長……
王國維與蔡元培對清廷的態(tài)度更是相隔天壤。王國維秉持的是康有為式的改良主義,一方面,他希望清廷改良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另一方面,他又頑固地反對辛亥革命,將忠君與愛國混為一談,希望清政府能夠延續(xù)統(tǒng)治,晚年甚至為紫禁城里的小朝廷給予自己的一個空頭頭銜“南書房行走”欣喜不已(更多內(nèi)容見2018.4期)。即使清華大學聘請他做國學研究院導(dǎo)師,他還要先到天津見遜帝溥儀,在“面奉諭旨就清華學校研究院之聘后”,才敢接受聘書。
皇權(quán)遭遇沖擊時,王國維幾乎進行著以卵擊石式的反抗。比如,1927年,北伐軍揮師北上,王國維擔心遜帝與自己受到?jīng)_擊,于6月2日跳湖自殺,還留下這樣的遺書:“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事變,義無再辱!”他毫無意義地為一個所謂的朝廷送葬。
蔡元培最初其實也曾寄希望于清廷的改良。1900年春,他曾上書光緒,建議改革政治,沒有得到必要的回應(yīng)。蔡元培知道改良無望,這才徹底轉(zhuǎn)為革命黨,決心推翻清廷統(tǒng)治。他組織的光復(fù)會,主要工作就是暗殺清朝專權(quán)高官:“乃集同志六人,學制造炸藥法于某日人,立互相監(jiān)督之例……”后來辛亥革命成功,他痛快地接受民國政府授予他的職務(wù),以自己的所學為社會服務(wù),在每一個崗位上都盡職盡責,深受民眾愛戴。
人是文化的動物,一種行為看似偶然,其實往往有著內(nèi)在的因由。王國維與蔡元培的人生選擇南轅北轍,與其出身多少有些關(guān)聯(lián)?;蕶?quán)時代,王國維出身于士族家庭,認為讀書是至關(guān)緊要的事,是遠大前途的來源。而出身于地位相對低的商人家庭的蔡元培并沒有把前途賭在“唯有讀書”上。這一點會影響個人對政權(quán)的認同度,得到優(yōu)待的,希望維持現(xiàn)狀;受到歧視的,期待重造天地。
王國維與蔡元培的不同人生選擇,也反映了他們眼光的差異。王國維科場失意,長期在北京之外的地方學習、做事,對清朝的黑暗、腐敗缺乏縱深的了解。何況,王國維是個活在書齋中的人,他也害怕激烈的政治變遷改變自己既有的生活方式。而蔡元培年紀輕輕就中了舉,做了京官,可謂少年得志,平時交往的主要是京城的各種牛人,對朝廷政治的運作情況了如指掌,他看問題自然更全面、深刻。
一個人的人生,許多時候是由自己的觀念書寫的。
編輯/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