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順福,鄒永周,黃澄鵬
(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0)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在當前臨床醫(yī)學中,主要的臨床病癥表現為:患者頭痛和頭暈,還有可能致使患者產生意識障礙以及運動功能障礙[1]。隨著現如今社會發(fā)展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有相關臨床研究結果表明[2],老年患者群體的病發(fā)率更是呈現逐年上升的發(fā)展趨勢,腦血管病變患者的病發(fā)率更是逐步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3],很大程度的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我國現階段臨床中,醫(yī)療技術水平也得以不斷提升,更是引發(fā)了諸多醫(yī)學者的廣泛重視,愈來愈多的醫(yī)務工作人員,更是逐步加大對急性缺血性腦血管患者的治療研究[4]。本次研究探討分析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中的DSA臨床應用價值?,F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在本院治療的60例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納入本次研究的患者,包括男35例和女25例,均為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51.3±4.8)歲。所有患者在行介入治療過程中,均經頭顱MRI診斷及CT確診,符合臨床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排除存在肝、腎、心臟等嚴重系統(tǒng)疾病、肝腎疾病、血液疾病以及免疫類疾病、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其中包括前循環(huán)障礙患者40例,后循環(huán)障礙患者20例。
1.2 方法 在對患者行介入手術治療過程中,通過行DSA檢查,對DSA在其中的應用價值加以分析。聽過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雙C臂血管造影系統(tǒng),使用Leonardo圖像處理工作站,完成對造成圖像的三維重建處理。主要的檢查過程如下:使用5F的豬尾導管置入患者的升主動脈之中,使用高壓注射設備注入對比劑,確保整體的注射速度控制于20 ml/s,總量注射為40 ml,將最高的注射壓力保護限制于700 psi。選擇患者的頭顱正中部位,設定具體的采集速度,完成對患者的腦補圖像采集,直至患者的靜脈竇期能夠清晰顯示為止。之后選取DSA的灌注圖像作為患者的腦實質期,將有關指標加以適當調整,包括患者的窗位、窗寬、像素位移、圖像濾過等?;颊叩哪X補整體血管走位相對較為復雜。在完成DSA的檢查過程中,如果只是采取正側位圖像,難免會對患者的采集結果造成影響,無法將患者的所檢查目標血管內真實狀態(tài)得以顯示。那么通過為了得到特性區(qū)域內的清晰血管圖像,通過結合DSA的血管系統(tǒng)圖像采集特點,掌握其整體的投影規(guī)律,轉變C臂的角度始終,讓X線的中性光束,能夠垂直于特定的血管目標區(qū)域內長度,以此有效的防止所采集的圖像發(fā)生變形情況,并且能夠行之有效的將患者的目標血管具體情況得以反應。通過將DSA所得的檢查圖像完成采集之后,重建三維成像時,確保其系統(tǒng)處于曝光視角下,將C臂機能夠根據患者的具體位置完成相應角度的適當旋轉,完成對比劑的注射之后,再次使用C臂機設備能夠圍繞患者的身體達到一定旋轉角度,從而完成圖像采集處理,得出清晰的減影圖像。完成旋轉圖像采集之后,傳輸所采集的圖像至圖像處理工作站,然后重建處理三維圖像,經由處理之后可獲得影響的重建,基于不同角度對三維圖像的患者血管情況,都能得以清晰顯示。通過在檢查過程中使用10 mm直徑的正圓形鋼球,對患者的血管狹窄具體情況進行對比測量,從而針對性的調整鋼球所在位置。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DSA檢查中所有患者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具體類型和所占百分比。對比分析患者的血管狹窄程度,以及患者在治療前后的血管狹窄度具體改變,包括患者的血管面積狹窄度、血管直徑狹窄度以及病變的具體長度及直徑。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分析患者在DSA中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癥類型及所占百分比 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行介入治療中,使用DSA檢查,發(fā)現有10例16.67%血管正常,50例83.33%血管異常的患者,其中主要以大腦動脈狹窄比例占據相對較多、而交通動脈瘤所占據的比例相對較少,見表1。
2.2 血管狹窄和閉塞患者治療后血管具體變化情況 在對患者行介入治療之后,患者的血管面積整體狹窄度、血管直徑的狹窄度、病變長度以及最小直徑,相較治療前均較優(yōu),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所有急性缺血性腦血管患者DSA檢查結果
表2 患者血管狹窄和閉塞患者治療后血管具體變化情況
2.3 所有患者相關血管最佳顯示投照角度 通過針對性的完成對患者的腦部相關血管完成斜位投照采集,依照圖像的整體顯示有關血管病變具體結果,發(fā)現目標血管的具體實用最佳投照角度,見表3。
表3 所有患者相關血管最佳顯示投照角度
在近些年來的臨床醫(yī)學中,由于出現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癥的患者,呈現逐年上升的病發(fā)趨勢,很大程度的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逐步引起臨床的高度重視[5],并且深入探究分析了急性缺血性腦血管患者的具體檢查及治療方法。在當前臨床中,該種病癥主要采用的治療方法為介入性治療,但是此種治療方法效果往往較不明顯[6]。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基于介入治療的基礎之上,行DSA檢查診斷加以治療。經由本次研究發(fā)現,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行介入治療中,使用DSA檢查,發(fā)現有10例16.67%血管正常,50例83.33%血管異常的患者,其中主要以大腦動脈狹窄比例占據相對較多、而交通動脈瘤所占據的比例相對較少。在對患者行介入治療之后,患者的血管面積整體狹窄度、血管直徑的狹窄度、病變長度以及最小直徑,相較治療前均較優(yōu),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發(fā)現,在DSA的檢查作用下行介入治療,就能夠取得顯著的治療療效,存在較大的應用價值。
現階段臨床中針對急性缺血性腦血管患者來講,主要的臨床醫(yī)學檢查方法主要為影像學檢查,包括采用MRA、CT以及超聲、DSA檢查等方法[7],通常在應用過程中,MRA以及CT和超聲檢查,均會受到操作者以及操作設備的諸多因素影響,從而導致最終的檢查操作結果產生較大的誤差,對最終的治療效果造成影響。但是通過對患者行DSA檢查,則能夠有效解決如上問題,DSA的主要檢查機制[8],是通過注入對比劑至目標位置之后,依據患者的腦補血管具體血流特點,完成靜脈期、動脈期不同時期的特點圖像采集,完成圖像采集之后進行減影處理,之后依照所得出的具體圖像,能夠針對患者的腦補血管具體病變位置加以分析,為臨床治療提供可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在針對急性缺血性腦血管患者,加以預防和治療的過程中,通過行DSA檢查,可以使得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整體的疾病檢出率明顯提升,并且有效降低治療的不良反應率,為當前臨床中患者腦補血供情況的客觀反映,后期的檢查客觀腦供血提供有力的臨床依據,有效的節(jié)省了臨床中患者治療時間,可以在當前臨床醫(yī)學中得以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