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芝億
(貴州省開陽縣人民醫(yī)院中醫(yī)康復理療科,貴州 開陽 550300)
我們用中藥熱奄包聯(lián)合針刺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20例,均為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治療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男39例,女21例;年齡42~81歲,平均(58.5±4.4)歲;病程1個月~2年,平均(0.8±0.6)年。觀察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42~82歲,平均(57.9±4.2)歲;病程2個月~2年,平均(0.9±0.8)年。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診斷標準: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有典型的根性癥狀,痛麻范圍與累及神經(jīng)所支配的區(qū)域相一致,臂叢神經(jīng)牽拉試驗(+)或壓頸試驗(+),影像學檢查結果與臨床表現(xiàn)相符合。
納入標準:曾有猝倒發(fā)作,并伴有頸性眩暈;旋頸試驗陽性;X 線檢查表示頸椎曲度改變、不穩(wěn)或骨贅形成,鉤椎關節(jié)骨質(zhì)增生,韌帶鈣化。經(jīng)顱血管多譜勒( TCD)檢查示椎- 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排除標準:哺乳期、妊娠期,過敏性體質(zhì),多種藥物過敏,嚴重精神類疾病,頸椎骨折、脫位、急性頸椎間盤突出、結核、腫瘤、感染等。
兩組均用傳統(tǒng)針刺治療。取雙側(cè)的風池穴、夾脊穴、肩髃穴、曲池穴、合谷穴、后溪穴、中渚穴、列缺穴,每次取1~5穴,雙側(cè)同時進針,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min。針刺時讓患者適度活動頸椎,讓頸椎產(chǎn)生緊張感。
觀察組加用中藥熱奄包治療。方用祛痛方(雞血藤、干姜、麻黃、制馬錢子、羌活、白芷、丁香、肉桂、制草烏、細辛、醋乳香、制川烏、醋沒藥)。每次熱敷之前,把中藥包50g泡入糧食酒(50%) 30min,再取出入蒸鍋蒸30min,將蒸熱的中藥熱奄包平放在隔水中單上,用毛巾疊厚覆蓋熱奄包,將熱奄包放在合適位置,患者仰臥躺在熱奄包上(熱敷區(qū)域皮膚完全暴露在外),每次熱敷30min。
兩組均治療15天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治療效果[1]。
疼痛評分用VAS評分法。依據(jù)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表進行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評定。①臨床癥狀:頸肩背部疼痛,上肢痛或麻木,活動痛,頭痛頭暈。②臨床檢査:壓痛試驗,壓頂和椎間孔擠壓試驗,臂叢牽拉試驗。③日常生活動作:感覺障礙,肌力評定,霍夫曼征,頸過伸試驗,睡覺翻身,頸活動。每個分項目級別評分,最高評分為27分,計算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積分改善率= (治療前計分-治療后計分)÷治療前計分×100%。臨床痊愈:臨床癥狀和陽性體征積分減少大于95%。顯效:臨床癥狀、陽性體征積分減少70%~95%。有效:臨床癥狀、陽性體征積分減少30%~70%。無效:臨床癥狀、陽性體征積分減少小于30%。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以及頸椎功能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以及頸椎功能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以及頸椎功能比較 (分,±s)
組別 例 疼痛評分 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11.8±5.3 36.5±4.9 P>0.05 <0.05 >0.05 <0.05 45 45 5.6±1.3 5.5±1.4 2.3±1.7 3.4±1.8 44.6±5.5 43.9±6.4
隨訪3個月觀察組復發(fā)1例,對照組復發(fā)3例。隨訪6個月觀察組復發(fā)2例,對照組復發(fā)7例。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實證多為外邪侵襲,經(jīng)脈氣血被淤血或者痰濕阻礙,不通則痛;虛證為氣血不足,頸椎經(jīng)脈失其潤養(yǎng)所致。特定穴位針刺可疏經(jīng)通絡、消腫止痛,調(diào)節(jié)氣血,恢復正常頸椎功能[3]。針刺風池、夾脊穴、肩髃、曲池、合谷、后溪、中渚、列缺,能夠疏通經(jīng)脈、散風祛寒、利濕通絡、行氣活血。中藥熱奄包能夠減輕疼痛,促進快速康復[4]。中藥熱奄包聯(lián)合針刺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有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