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云華, 于亞梅, 李茂巍, 姜夢妮, 鮑禮智, 鄭 興
老年患者接受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越來越多。術前重要的是如何對高?;颊哌M行風險分層及識別、制定個體化干預治療措施。一些發(fā)達國家已建立不少冠狀動脈介入風險評分體系[1-6],但并不針對高齡患者,《中國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12》中推薦的常用風險評分模型也不針對高齡患者[1]。為進一步研究高齡冠心病患者PCI治療風險評估,本中心回顧收集整理第二軍醫(yī)大學附屬長海醫(yī)院既往病例資料,初步建立一簡單易行的風險評估模型,用于評價預測>75歲高齡冠心病患者PCI術后發(fā)生院內(nèi)主要心腦血管不良事件(MACCE)情況,但該模型評分是對既往資料回顧性研究,仍需進一步驗證及完善[7]。本研究通過前瞻性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基礎疾病、冠狀動脈病變特點和院內(nèi)MACCE發(fā)生率,探尋適應中國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治療風險評估體系。
連續(xù)入選長海醫(yī)院2015年1至9月確診為冠心病并接受PCI治療的高齡患者344例。入選標準:①入院時年齡≥75歲;②冠狀動脈造影顯示病變血管管徑狹窄程度>50%(目測判斷),確診為冠心病;③院內(nèi)PCI治療,至少植入1枚支架。排除標準:①患者及家屬拒絕隨訪;②入院時已發(fā)生嚴重感染、嚴重肝功能不全、惡性腫瘤等疾病。
完整統(tǒng)計患者一般情況,如年齡、性別、住院時間、住冠心病監(jiān)護治療病房(CCU)天數(shù);既往病史,如吸煙史、高血壓史、PCI治療史、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治療史、心肌梗死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腦血管疾病史、周圍血管疾病史、腎功能不全史;入院臨床特征,如PCI指征、急癥PCI治療、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心功能分級、Killip分級、二次住院情況;實驗室及輔助檢查,如術前、術后24 h血紅細胞比容(HCT)、紅細胞(RBC)、白細胞(WBC)、血小板(PLT)、血紅蛋白(Hb)、肌酐(Cr)、腎小球濾過率(GFR)、肌鈣蛋白(Tn)、肌酸激酶同功酶、腦鈉肽(BNP),入院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酰甘油、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冠狀動脈造影及PCI手術情況,如PCI路徑、對比劑類型、對比劑總量、手術持續(xù)時間、冠狀動脈病變血管支數(shù)、左主干病變、冠狀動脈病變分型、術中植入支架數(shù)、術中并發(fā)癥情況;術后MACCE發(fā)生情況,如死亡、再發(fā)心肌梗死、須急癥PCI治療、須急癥CABG治療、腦血管意外事件。
對比劑腎?。簩Ρ葎煤?8~72 h發(fā)生急性腎功能損傷,血清肌酐水平升高44.2 mol/L或比基礎值升高25%,同時排除其它腎損傷因素[7]。腎功能不全:既往診斷為慢性腎病2~5期或入院血清肌酐水平>133 mmol/L[8-9]。 周圍血管疾?。侯i動脈可聞及血管雜音或既往有狹窄史;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以及由下肢動脈疾病引起的下肢潰瘍、跛行、截肢及接受過相關干預治療(下肢動脈血管成形術、旁路移植術/其它血管介入治療等)[8]。完全血運重建:PCI術后所有主要冠狀動脈及其分支無>70%殘余狹窄。不完全血運重建:PCI術后遺留任何1支以上及分支殘余狹窄≥70%。
該風險評估體系各危險因素評分自1分至3分,最低分1分,最高分3分,總分為0~11分,其中急癥PCI治療為3分、腎功能不全2分、左主干病變2分、糖尿病史1分、心肌梗死史1分、C型病變1分,植入支架≥3枚1分??偡帧?分為低危組,3~5分為中危組,≥6分為高危組。
基于紫杉醇藥物洗脫支架PCI和外科手術協(xié)同研究(SYNTAX)的評分系統(tǒng),采用冠狀動脈樹16分段法,綜合考慮冠狀動脈優(yōu)勢分型、病變部位、狹窄程度及病變特征,對直徑≥1.5 mm血管進行評分。該評分系統(tǒng)評價每一病變的總分值,即為SYNTAX評分。SYNTAX評分0~22分為低分組,23~32分為中分組,≥33 分為高分組[10]。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 t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Cox比例風險模型作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為驗證已建風險評估模型在新進人群中的預測和判別效能,入選患者危險因素信息帶入預測模型,對所獲預期結局與真實結局進行比較分析,同時計算受試者特征曲線(ROC)下面積和Hosmer-Lemeshow擬合優(yōu)度指標,評判其預測和擬合效能,并與該模型既往研究組相應指標作對比評價。
344 例高齡患者平均年齡(79.69±3.92)歲,其中<80歲 182例(52.9%),80~84歲 117例(34.0%),≥85歲 45例(13.1%);男 195例(56.7%),平均年齡(79.58±3.94)歲,女 149 例(43.3%),平均年齡(79.83±3.91)歲。既往伴各種疾病和/或相關手術情況,見表1。
患者PCI手術前后各實驗室檢驗指標統(tǒng)計結果,見表2。
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情況分析顯示,3支病變患者比例最高,為151例(43.9%);左主干病變患者為38例(11.05%);C型病變患者比例>50%,為176例(51.16%),見表3。患者植入支架情況分析顯示,平均植入支架(1.74±0.89)枚,植入支架總長度(44.76±27.31) mm,植入支架總直徑(5.26±2.78) mm;植入1枚支架比例最高,為162例(47.09%);國產(chǎn)支架植入比例明顯高于進口支架,見表3。
表2 入選患者實驗室檢驗資料 x±s
表3 入選患者冠狀動脈病變及植入支架情況
患者術中出現(xiàn)并發(fā)癥27例(7.84%),主要為冠狀動脈夾層(10 例,2.91%)、迷走反射(3 例,0.87%)、對比劑過敏(2例,0.58%)、急性心力衰竭(3例,0.87%)、低血壓(3 例,0.87%)、緩慢型心律失常(5例,1.35%)、冠狀動脈穿孔(3 例,0.87%)、室性顫動(1例,0.29%),其中需植入臨時起搏器3例(0.78%);經(jīng)積極搶救治療,無一例術中死亡。
患者發(fā)生院內(nèi)MACCE共15例(4.36%),其中死亡 9例(2.61%),再發(fā)心肌梗死 2例(0.58%),腦血管意外事件4例(1.16%)。
根據(jù)高齡冠心病患者PCI風險評估評分,前瞻性納入344例入選患者,將收集的危險因素信息帶入PCI風險評估模型,通過風險評分計算其預測術后院內(nèi)MACCE發(fā)生率,并與真實事件發(fā)生率進行比較(表4,圖1)。隨著PCI風險評分增加,預測與實際觀察到的MACCE發(fā)生率均呈升高趨勢并基本擬合。該模型ROC下面積為0.747(圖2),95%CI=0.629~0.865,P=0.001,Hosmer-Lemeshow 擬合優(yōu)度檢驗 χ2=2.731,P=0.909。
表4 PCI風險評分預測MACCE發(fā)生概率與實際發(fā)生率分布
圖1 PCI風險評分預測MACCE發(fā)生概率與實際發(fā)生率分布
圖2 PCI風險評分預測術后院內(nèi)MACCE的ROC下面積
PCI風險評分分層分析顯示,253例(73.55)為低危組,75例(21.80%)為中危組,16 例(4.65%)為高危組;3組患者年齡、性別比、吸煙史、高血壓史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高危組應用分次PCI策略患者比例最高(5例,31.25%),與中危組、低危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危組住院時間[(8.75±7.48) d]最長,左主干+多支病變比例(6 例,37.50%)、SYNTAX 評分(22.72±16.33)最高,與中危組、低危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危和高危組糖尿病史比例、術中對比劑用量、SYNTAX評分、左主干+多支病變比例、二次住院比例均明顯高于低危組(表5)。生存分析結果表明,高齡冠心病患者PCI風險評分評價低危、中危、高危組患者術后 MACCE 發(fā)生率分別為 2.77%(7/253)、6.67%(5/75)、18.75%(3/16),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708,P=0.003)(圖 3)。
Cox模型預測術后MACCE危險因子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高齡冠心病患者PCI風險評分、植入支架枚數(shù)、糖尿病史和急性心肌梗死史是院內(nèi)MACCE預測因子(表6)。
Cox模型預測術后MACCE危險因子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高齡冠心病患者PCI風險評分和植入支架枚數(shù)是院內(nèi)MACCE獨立預測因子(表7)。
我國至2009年已成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過億國家,60歲以上老年人占全國總?cè)肟跀?shù)12.5%,達1.67億人[11]。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我國冠心病患病率有增高趨勢,老年人所占比例較大[12],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或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逐年增加。許多研究評估PCI時常將高齡患者排除在外[13],而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險因素較中青年患者多,伴發(fā)其它疾病比例大。本研究344例高齡冠心病患者中74.4%伴發(fā)高血壓病,31.7%伴糖尿病,15.1%伴高脂血癥,PCI術后出現(xiàn)不良預后概率更高,因此需要得到更多關注[14]。有研究顯示,接受 PCI治療患者中≥75歲高齡患者超過20%[15]。老年人PCI術在早期預防、不同人群治療策略、術中罪犯血管識別和處理等方面,尚需進一步研究[16-18]。國內(nèi)《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09》中特別強調(diào),對老年患者選擇治療策略,應建立在對各種合理的急性期處理和長期治療收益/風險進行評估的基礎上[19]。更重要的是,PCI圍手術期如何對高?;颊哌M行風險分層及識別。國外已建立不少PCI風險評分體系,但并不針對高齡患者,且在大部分隨機對照試驗研究中>75歲患者排除在外[20]?!吨袊?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16》推薦的常用風險評分模型也不針對高齡冠心病患者[21]。這些評分體系是否適用于高齡冠心病患者不得而知,國內(nèi)也無類似研究[22]。為進一步研究高齡冠心病患者PCI治療風險評估,本中心通過對既往病例資料回顧整理,采用統(tǒng)計學分析初步建立了一種簡單易行的風險評估模型,評價預測>75歲患者PCI術后發(fā)生MACCE,以便據(jù)此識別高?;颊撸贫ǜ雍侠淼闹委煼桨福?]。
表5 術后MACCE風險評估模型分析 n(%),x±s
圖3 低危、中危、高危組術后MACCE發(fā)生率
表6 院內(nèi)MACCE預測因子單因素分析結果
表7 院內(nèi)MACCE預測因子多因素分析結果
根據(jù)該風險評分,本研究入選患者中253例為低危組,75例為中危組,16例為高危組,表明高危組患者(最高分9分)較少,低危組患者比例最高,表明本中心對高齡患者選擇PCI治療較慎重,予充分評估風險,也提示該模型危險因素納入是否偏少。在7個因素中,除急癥PCI治療、腎功能不全史、左主干病變外,其余均為1分,而入院急癥 PCI治療僅26例(7.5%),腎功能不全史25例,入院腎功能不全21例,左主干病變38例(11.05%),比例均較低,可能是造成高危組比例低的原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史僅為1分,有可能造成部分腎功能正常、非左主干病變、未行急癥PCI患者評分為低危、中危組,造成風險評估不足。3組患者年齡、性別比例、吸煙史、高血壓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高危組院內(nèi)MACCE發(fā)生率均最高,應用分次PCI策略比例最高,住院時間最長,左主干+多支病變比例最高,SYNTAX評分最高;中危、高危組患者糖尿病史比例、術中對比劑用量、SYNTAX評分、左主干+多支病變比例、二次住院比例、院內(nèi)MACCE發(fā)生率均明顯高于低危組;這些均說明中、高危組患者病情重,病變復雜,住院時間也長,發(fā)生院內(nèi)MACCE概率大,術者決定應用分次PCI策略比例較高。
高齡冠心病患者PCI風險評分納入因素相對簡單,可操作性強,包括臨床診斷(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腎功能不全)、PCI治療策略(急癥 PCI)、冠狀動脈解剖(左主干病變、C型病變)、術中支架植入(≥3枚)等方面。但該評分缺乏心功能評價相關指標因素及其它中心資料驗證,仍有一定局限性[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