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賓構式也稱雙及物構式,是英語中一種極其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認知語言學、二語習得以及機構主義等都對其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本文梳理了英語雙賓構式的認知特點,從認知角度重新認識英語雙賓語,比較傳統(tǒng)的語法指導下和通過認知方式對雙賓構式的習得的差異。
一、認知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主要是再認知科學的理論背景上建立起來的,認知科學推動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形成其主要理論基礎,這個術語出現(xiàn)于1971年,用來指真正對大腦中的語言進行的研究(Lamb,1988:381)。認知語言學堅持體驗哲學觀,以身體經(jīng)驗和認知為出發(fā)點,以概念結構和意義研究為中心,著力尋求語言事實背后的認知方式,并通過認知方式和知識結構等對語言做出同樣的解釋。(王寅,2006:11)充分考慮了人的主體作用,強調(diào)語言與人的身體經(jīng)驗密不可分,語言能力是人類整體認知能力的一部分,同時語言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又促進人類認知的發(fā)展,是基于我們對世界的經(jīng)驗以及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來研究語言的。
雙賓結構一直是國內(nèi)外眾多學者研究的對象,王寅(2006)從詞法的結構分析了雙賓構式和與格構式在意義上的區(qū)別,熊學亮(2007)從雙賓構式的基本特點、動詞的中心語義的認知框架、雙賓句式的原型分析等方面研究英語雙賓構式。
二、雙賓構式
雙賓構式的語義是表達“傳達”、“傳遞”或“給”,其基本表現(xiàn)形式是 NP+V+NP1+NP2,典型的雙賓構式有一下特點:施事(NP)一般是具有主觀意愿的人(非生命體除外);間接賓語一般是有生命的人;構式本身具有“傳遞”“給予”等基本構式含義。例如:John gave the man a phone. 雙賓構式的認知框架中基本都含有:給予者(NP),接受者(受事),傳遞物。認知語法堅持以身體經(jīng)驗出發(fā),研究語言結構,雙賓構式以物件轉(zhuǎn)移、某物移動、經(jīng)歷某事等體驗哲學為認知基礎。
例如:(1)The boy gave Mike a pen.
從認知角度來看,這個句子表達的是the boy 自愿并且主動將“a pen ”給予Mike, 根據(jù)距離像似性原則,在句子中,the boy 與Mike的距離比較近,那么在語義上,我們可以推斷the boy將a pen交到了Mike手上。
傳統(tǒng)語法認為:(1)The boy gave Mike a pen.
(2)The boy gave a pen to Mike.
Aoun認為,(2)是基礎生成的,DP a book 的提升是通過句式上的波動來實現(xiàn)的,移到下一層的D Mike的格是由嵌入的介詞to分配的,因此與格結構便生成了。兩個句子在語義上毫無任何差別,二者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換。
三、雙賓構式的語義特征
1.在雙賓構式中,施事是自愿的,并無外力壓迫。例如:Steve painted Mary a picture.該句中的動詞paint用在雙賓構式中使得整個句子的語義變成:Steve自愿的、主動的為Mary畫了一幅畫,并不是Mary向Steve索要。如:Bob told John a story.指Bob主動給John講了一個故事,而不是John無意中聽到Bob說的這個故事。
2.受事的語義限制,一般說來,受事都應該是有生命的。如:I give him some money. 但是在實際應用當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受事是無生命的,比如:I give the desk a new coat. 當然在這句話中,通過隱喻手段將本來不應用于雙賓構式的非生命的詞用于雙賓構式。用隱喻手段將其交際功能擴大,表現(xiàn)能力增強。
四、雙賓構式的習得
胡學文(2007)中國學生英語雙賓構式習得—一項基于語料庫的對比研究中通過對大量低年級和高年級的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雙賓構式的習得進行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學生的英語雙賓構式的發(fā)展模式與英語母語兒童該結構的發(fā)展模式相似; 中國學生使用的英語雙賓構式的意義范圍要小于本族語使用者的意義范圍; 中國學生英語雙賓構式的錯誤主要源于漢語母語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英語基礎和實際情況,講解雙賓構式的共性,同時列舉雙賓構式個性的方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讓學生真正掌握雙賓構式。
參考文獻:
[1]Goldberg, Adele. E.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鄧云華,石毓智.論構式語法理論的進步與局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5).
[3]Wang Yin(王寅).認知語法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5.
[4]Xu Shenghuan(徐盛桓).試論英語雙及物構式[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
[5]Xiong Xueliang(熊學亮).英漢雙賓構式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4)261-267.
[6]Hu Xuewen (胡學文).中國學生英語雙賓構式習得——一項基于語料庫的對比研究[J].外語研究,2007.
【作者簡介】王丹丹(1990-),女,漢族,四川南充人,碩士畢業(yè)于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